• 專訪 | 3年,一家失敗的茶飲店,如何成長為風口中的“新茶商”?


    資本進入、網紅爆款,讓新茶飲行業在面向市場的水域,掀起了一陣又一陣浪潮。


    風口之上,有人歡喜有人憂。有的品牌乘勢而起扶搖直上,火的一塌糊涂;也有品牌錯失良機,關上店門望風興嘆。


    但是,有人雖然開店失敗了,卻抓住了新茶飲上游供應體系變革的機遇,并一躍成為國內“新茶商”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新茶飲的風口中,他是如何抓住機會,突破傳統供應體系,在茶飲上游進行供給側變革的。


    咖門|啡姐(微信:olcattang),發自鄭州



      1  


    關門的茶飲店,不甘的“茶飲心”


    “逅唐”這個名字,對很多消費者來說,聽上去有些陌生。


    如果你曾生活在2010年至2013年間的鄭州,也許在二七商圈的光彩市場見過,那家叫做“逅唐茶與咖啡”的門店,是它最初的模樣。


    ▲門店圖片現在還能在網上找到


    坐在我面前給我講這個故事的,是它的創始人韓剛。在實在還稱不上熱的3月,一件polo衫,新近理了個板寸,平和而自信。


    他在澳洲留學的時候,就曾領教過當地茶飲店生意的火爆,一些門店的日營業額可以達到2000多澳元。


    2009年,23歲的韓剛留學歸來,已經打定主意——要和茶打交道。


    彼時,在茶文化厚重的中國,與茶相關的主要形態是高門檻的茶館和檔口式的奶茶店,那種親近年輕人、又講求空間體驗的新式茶飲尚處于初生期。


    ▲曾經的茶飲店就顯示出了親近年輕人的感覺


    從至今仍可查到的評價信息來看,逅唐開的那家門店,消費者普遍稱贊有加。


    “那家店生意算不好不壞,每月略有盈余。”韓剛向我回憶道,為了提升整體的品牌影響力,他又在隨后的兩年中開了2家店,其中第三家也是最大的一家開在火車站商圈附近,有204㎡。


    “算是壓倒我們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并不回避那個決策的失誤——單店前期投資太大,資金很難周轉,漸漸地影響到前面兩家門店的生意。


    “還是準備不足,人才儲備也不充分。”韓剛把癥結歸結到自己當時在商業與運營管理上的不成熟。


    2013年,韓剛把門店關了止損。但他并不甘心,覺得遠沒有到談失敗的時候,產品沒問題、市場沒問題,有過開店經歷的他,更堅信飲品未來的風向就在這兒。


    “現在談夢想似乎有點兒俗,但茶是我內心熱愛的,也是創業的源動力。”于是很快地,2013年6月,他再次創業,還是和茶有關——


    只不過這一次,他把自己的定位前置,開始了今天做解決茶飲店需求的“逅唐”。



      2  


    定義新茶商:靠品質+服務


    1

    好茶+配方,“感同身受”的需求認知


    “市面上好的茶葉并不好找,找到了也很貴,特別急需一些配方。”


    當一些茶貿易商仍把業務側重放在禮品茶的時候,逅唐就給了自己一個準確的差異化定位,為面向終端的茶飲市場提供支持與服務——


    從自己開店的經驗出發,韓剛太清楚茶飲店急需解決的痛點了。


    ▲從提供好茶和研發上差異定位,解決痛點


    他帶著自己開店時期一個爆款產品的配方找到曾經的競爭對手,“你只要買我的茶,把配方送給你。”對方欣然接受。


    提供茶葉與配方,加之幫助其品牌做茶葉拼配與泡茶方式上的調整——第一單已見“整體方案服務商”的模樣。


    “那一單掙了有1000多元錢。”韓剛至今記憶猶新,“從那開始就奠定了逅唐的基因:追求好的品質,擁有好的服務。


    讓曾經的競爭對手接受自己的產品,本身也具有說服力。


    而韓剛沒有說明的,是配方受青睞背后的研發實力。


    對于一個茶飲品牌來說,研發是一種核心競爭力。很多人討論去喜茶“排隊值不值”,但很少有人否認其產品的好喝——其創始人聶云宸至今仍在研發一線。


    但產品能為品牌建造壁壘么?很遺憾,不能。一個業界典型現象是,誰家有新品成了爆款,很快跟風之作此起彼伏,到后來誰是原創很難分清。


    ▲茶飲行業抄襲嚴重的背后是門檻太低

    (傳送門:茶飲行業抄襲成風,癥結何在?


    因此,有一款“好喝得飛起”的配方是不夠的,產品的常換常新應該形成一種常態。而中間的第一反應環節,恰恰是茶商——


    上游鏈接茶園與工廠,下游向茶飲店進行輸出,當手握好茶,又有與之匹配的研發實力,其能實現的供應價值可想而知。


    時至今天,逅唐茶葉與多家茶飲店合作,或許正是那句“聯合研發、配方獨家”Slogan效力的最好驗證。


    2

    從頭開始的“茶飲店供應”


    我們在一篇文章中曾提過,當茶飲店實現茶山果園(原材料)+工廠資源(加工環節)的把控,品牌基因就浸透到行業的生態循環中——即使別人了解你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機密,仍然沒辦法與你競爭。


    ▲從茶葉端就要解決的供應問題


    話雖如此,但對于做終端店面的品牌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直面消費者的門店形態,往往重體驗、用戶量大、不可控因素多。


    這意味著,單論品牌在門店運營和形象塑造上,就有太多細枝末節需要維護。


    蜜雪冰城有20年的品牌沉淀,店面開了2600多家,才有實力嘗試向上游發力。因味茶5億資本、大佬光環加身,關注的方是“聚焦產業鏈、供應商,把運營效率做起來。”


    但位置稍稍前移,放在供應環節去做整合與梳理,看上去是一件更可行的事情。韓剛一早認識就到了這點,不滿足做一個“中間商”——


    一方面,逅唐的主要產品茉莉綠茶,已經實現自己的茶園產地直供。“未來我們的茶都會實現產地直供。”韓剛表示,“直接去茶園簽署協議,約定供量。”


    ▲打通供應鏈,直接和茶園合作


    同時,在原有的工廠基礎上,逅唐在廣西橫縣又新建了一個2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廠。還將設800平方米的凍庫,恒溫恒濕,控制茉莉綠茶中氨基酸的流失率。


     “想控制好各個環節。”韓剛如是說。


    3

    將“產品主義”進行到底


    在剛剛過去不久的上海國際酒店用品展上,茶與咖啡是重頭戲。一個現象讓啡姐印象深刻——


    “系統服務商”的概念出現極為頻繁,他們提供包括但不限于產品原材料、產品包裝設計、產品線建立、品牌策劃等服務,強調“一站式解決方案”。


    而在逅唐的展位,“專業與聚焦”似乎才是核心詞匯。整個展位的設計無非突出兩點:茶產品,茶飲產品。


    更夸張的是展廳入口,在那個想必花了大價錢的宣傳板上,除了標識出自己名字和展位位置,就只有4個字——“產品主義”。


    ▲擺在展會入口的幾個大字,就是這家茶企“野心”的最好詮釋


    這個詞聽來并不陌生,它被巴奴毛肚火鍋創始人杜中兵在多個場合屢次提起,成為其品牌勢能持續增強的一個核心。


    產業鏈的滲透,產地直供的努力,計劃在茶園24小時直播茶葉生長等等,都可以說是逅唐“產品主義”追求品質的體現,去確立“提供好茶”這個“1”。


    當跟風在這個行業成為一種“流行”,回歸到產品,突出自己的專業,是需要一種定力的。


    ▲展位上,除了別致的風格外,惹眼的依舊是“產品主義”


    在“術”的層面,韓剛則打了個落差化,“把好的產品,賣一個低的價格,先生存。”


    超預期的性價比助力其快速滲透市場,而這種超預期認知又恰恰是“產品主義”帶來的溢價使然。


    配合供應鏈的發力,讓韓剛有底氣從價格維度開始進擊——


    “2017年我們的規劃是‘野蠻生長+產品主義’”,韓剛表示,“為了一個目標客戶,我們可以在價格上有所讓步。”


    另一個角度來說,“產品主義”對逅唐更似一套決策系統,韓剛直言不諱地表示會“挑客戶”,同樣也是對自身定位——以好茶為核心,要為誰提供怎樣的產品與服務。


    “讓茶飲可以成為生活中不那么昂貴的一種日常”,這是不少茶飲品牌的愿望,以“新茶商”身份入場的逅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離實現近一些,更近一些。


    — End —


    統籌:咖sir  |  編輯:政雨 

    本文為咖門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內容轉載 | 微信:yantairan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0066.html

    (0)
    上一篇 2017年4月26日 07:35
    下一篇 2017年4月26日 08:0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