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心 看 點
1.早餐究竟是雞肋還是金礦?
2.它真的是一無是處?
3.料理包接下來怎么走?
營業時間短、利潤薄、招人難……這些看似沒法解決的痛點,讓早餐成為雞肋。
然而,在擁有32家連鎖胡辣湯店的康長喜眼里,這個市場藏著巨大機會。這個判斷,除了因為他自己在鄭州的4家直營店日流水均已過萬,還源自他長年奮戰在餐飲一線,在全國多次考察學習的敏銳感知。
全時段經營,提高坪效
下午14點,康長喜位于鄭州西大街的胡辣湯店,已結束一天的營業,關門快半個小時。
因為定位于早餐業態,小喜哥胡辣湯的客單價并不高,在10元—15元之間。但是,從每天早上5點半開始,到下午13點半,8個小時的營業時間里,平均有將近1000位客人到店就餐,這也就意味著單店日流水可以破萬。
不過,西大街店占地近300平方,每月高達7萬多的租金,還是讓康長喜有點發愁。他希望通過延長營業時間,來進一步提高門店坪效,“我們這個店下午和晚上就關門了,但是房租還是一樣要交,不得不想法子啊”。
曾經有賣糖炒栗子、烤串之類的商販,找到康長喜,希望租下門面,在下午或晚上經營。但他覺得這有可能會損害顧客對品牌的認知,拒絕了分攤房租的請求。
經過一番市場考察,康長喜最終找到了解決方案——學習南城香模式,將小喜哥胡辣湯由之前的早餐業態定位,轉變為社區型餐飲,負責周圍人群一日三餐的需求。
南城香是北京地區知名的快餐品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對外營業。該品牌所售產品涵蓋“飯、串、餛飩、面”等全時段品類,單店外賣日銷量就超過400單。
“南城香可能沒有什么爆品,但每天到店就餐的人卻不少,這就說明,社區型餐飲還是有很大市場。”康長喜說。
但是,全時段經營對品牌的要求也比較高,首當其沖的就是品類的升級。康長喜告訴小新,僅靠胡辣湯、水煎包、油餅、豆腐腦等偏小吃一類的產品,很難滿足顧客多元化的需求。
為此,他通過美團、大眾點評、餓了么等平臺,統計不同門店所在區域用戶點單量最高的快餐類產品,最后發現酸菜牛肉面有很大市場需求,而這也將成為胡辣湯之后,他重點打造的一個品類。
“重廚房,輕裝修”
“你不是來我們店吃飯的吧?”
在多次光顧“西貝Express”門店之后,店長一眼就認出了康長喜,并一語道破他的目的。
眼瞅自己的小心思被人發現了,康長喜也就不再掩飾,一邊拿出手機拍攝店內環境,一邊說“對,我是來學習的”。
2018年6月份,西貝在北京北苑家園社區,探索式地開了一家占地100平左右的快餐店,座椅設計以一人坐的吧臺為主,走一人食的路線。
“正是對西貝Express的幾次考察,更加驗證了我的想法,”康長喜說,西貝新品牌讓他感受深刻的環節,是門店的動線設計和廚房設備的投資,“你看餐位的布局,一個人就可以服務10到15個客人,而廚房設備投入,一看就很重,出餐效率格外高。”
他還告訴小新,西大街店于2017年開業,裝修以原木白墻的日式風格為主,偏小清新范。簡潔、明快的空間感,也改變不少顧客對胡辣湯街邊攤的印象,但現在光靠裝修風格,已經很難吸引顧客。
一個“重廚房、輕裝修”的念頭,就這樣在康長喜心中變得愈發清晰。
“我們現在前廳與廚房的投入占比是6.5:3.5,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顧客排隊很長,點單效率低,特別是大冬天,你還讓他們站在外面排隊,就餐體驗太差了。”
在康長喜的設想里,他會在已有的中央廚房配送基礎上,加大門店的廚房投入,使用一些高端設備,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出餐效率,“至于裝修風格,不用花里胡哨,突出干凈、明亮就可以了”,而他理想中的前廳與廚房最佳投入占比是達到5:5。
人才培養,將決定門店拓展速度
2019年康長喜計劃在已有門店數量基礎上,再在鄭州市場開10家直營店,不過,相比門店拓展速度,他更擔心人才培養跟不上。
“早餐難做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人比較難招,我們門店每天早上5點半營業,員工早上4點就要上班,30、40歲的員工為了生活可以忍受,但是20出頭的年輕人,未必能夠天天這么早起。”康長喜坦言。
同樣的困擾,芙蓉巷創始人吳少輝也體驗過。他表示,自己之前也曾做過經營包子、豆漿一類的早餐品牌,但是員工難招,再加上包子單品利潤太低,最后不得不放棄。
為此,康長喜想到的解決辦法是“4+1”模式,即一個店長,加上后廚、前廳(負責主食、配湯)、收銀的核心員工。他認為,只要保持這5個崗位人員的穩定,就基本解決了店面正常的運營,其他的員工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具體激勵措施,包括讓老員工入股、設定績效獎金、提升員工待遇等,比如:設定一個門店的月度營業額,比如40萬,超過這個部分的,拿10%出來獎勵給員工,其中,店長獲得5%的分紅,其他員工均分剩下5%的獎金。
不過,康長喜也坦言,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因為早餐業態的關系,門店員工的年齡,大多在35—50歲之間,這部分人的自尊心比較強,需要店長擁有更靈活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而不是死板的執行力,“像我們現在這個發展階段,可能人情比制度更加重要”。
另一個讓康長喜頭疼的方面,還包括員工的認知問題。他告訴小新,因為自己經常去國內外考察,了解到很多比較先進的管理觀念和方式,但員工的認知不一定能跟不上,吩咐下去的很多事,執行時總是打折扣
對于這種情況,從2017年開始,康長喜就組織各個門店的核心員工,每年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班2-3次,有的一期課程報名費可能就高達5000元。
“溝通障礙是最致命的,以往是我自己學會了,再給他們培訓。現在讓他們幾個人一起去學習,這樣相互之間還能共同討論、分享觀點,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英國學者理查德·道金斯所撰寫的《自私的基因》,是康長喜經常閱讀的書籍之一。他對書中所提及的“人們生來是自私的”觀點表示認同,但卻覺得,企業的經營,有時候就是在挑戰人性自私的基因,品牌能夠發展多大,就看創始人的心胸有多大。
END
視 覺 · 德 同
責 編 · 雪 嬌
推 薦 閱 讀
原創文章,作者:新餐飲洞察,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