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數據做決策,告別拍腦門——如今的餐飲人,不懂大數據,做生意猶如盲人摸象。 不過,很多餐飲老板發現:自己還沒摸著大數據的門,就被各種披著“大數據”外衣的騙術攪得眼花繚亂。 餐飲企業想要把數據轉化成更多的利潤,就要先學會辨別騙術,再掌握如何變現。
遠離虛假“大數據”
想用大數據變現,前提數據得準確。如果大數據都是假的,依據其做的決策也不可能對,想要盈利賺錢就成為空談!
現在,網上不同渠道出來的“大數據”多如牛毛。不過,在我看來,絕大多數渠道發布的都是披著所謂“大數據”外衣的廣告而已。
眾所周知,一家餐廳生死的核心,不是服務、產品及管理,而是選址。如果選址選錯了,沒人進來,餐廳產品和服務再好,顧客都沒有機會體驗。所以,租賃合同落筆的那一秒鐘,餐廳能否活下來就已經確定。
很多地產在招商的時候,會拿出一堆大數據:每日十幾萬的客流、顧客消費能力80-150元,將打造本地區最大的綜合體……這些數據經常看得人血脈噴張,感覺賺錢就是分分鐘的事。
然而,這些數據很多都是預估,且只高不低。餐企如果拿著這些廣告編出來的數據去計算自己的未來客流、轉化率、營業額、利潤率及盈虧平衡點,開門死成為必然!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知名品牌的營銷案例:通過活動吸了多少粉絲、增長了多少營業額等數據。漂亮的數據吸引很多同行盲目跟風模仿。
然而,卻沒人告訴老板們:這個活動投入了多少費用,是否獲利?
跟風的結果就是:跟風的餐廳原本活得不好,學習后直接死掉了!
所以我通過多年觀察行業,不得不告訴大家一個真相:很多大的餐飲品牌,每年都會發布一些假的經典案例,來引誘同行做三件事。只跟隨但無法超越自己,自己吃過的虧讓同行也吃一遍,最終讓競爭對手更快的死掉,而避免競爭壓力。
這些大品牌怎么才能讓同行入坑呢?那就是“大數據+品牌號召力”,具體是哪些品牌?我就不點名了,原因你懂的。
大數據變現的套路
前面講了披著“大數據”外衣的騙局,接下來分析一下如何用真正的大數據變現。
我經過多年驗證,平時基本會從以下渠道獲取大數據:美團大數據、百度熱力圖、共享出行人流圖、大眾點評排序及國家統計局年報。
數據變現有三個階段:數據抓取、數據分析、指引獲利。第一步是數據抓取,這步的核心是精準及真實,否則后面都是跑偏;第二步是數據分析,核心是要針對變現進行分析;第三步是指引獲利,大數據本身不是錢,但可以變現。
大數據要想變現,是有套路的。首先,不同的平臺的大數據有不同的指引變現方式:
A. 美團外賣大數據可以體現行業趨勢及特點,來指引我們下一步往哪里走及開什么店才不是逆天而為的問題;
B. 大眾點評大數據可以指引地區消費觀的問題,也就是顧客愿意為什么花錢,比如一個地區排名前三的餐廳都是環境分高,口味分一般,那你開餐廳,裝修不好,產品再好,顧客也不買賬,因為顧客以環境為選擇就餐的第一考量點;
C. 百度熱力圖,是在選址的時候,用事實告訴我們商圈真正的屬性及成熟度,而不是憑借少的可憐的經驗想當然的歸類;
D. 滴滴遷徙圖,是來分析地區屬性及消費能力的,以免在定價上出現盲目自嗨的效果,真正以顧客角度來定價,以免定高了沒人,定低了有人場沒錢場。
1、美團點評數據看品類趨勢
我們通過美團大數據發現,辣的產品生意火爆:川菜、燒烤、火鍋、麻小是一個朝陽品類。
事實上,現在交通便利,年輕就業者都往大城市去發展,比如北京2700萬人中,2300萬外來人口,這些人在大城市里打拼,所以壓力很大,重口味的產品頗受青睞,這導致以辣為主的川菜、燒烤、火鍋、麻小火起來了。
但是如果 換成外來人口占比少、本地年輕人大量外流及就業壓力不大的三四線某些城市,這個潮流就不適合去跟風了。
這就是通過大數據分析來指導決策的實際案例。
2、百度熱力圖看商圈類型:
現在有很多餐飲品牌選址時,都會通過百度熱力圖評估商圈。周一到周五:白天熱度高的是辦公型商圈,晚上人多的是住宅型商圈;周六日:白天人多的是商辦型商圈、晚上人多的是商住混合型商圈。
當然,這些只能看出大概,具體還要一小時看一次,還要現場坐一坐、看一看、吃一吃、逛一逛,來綜合作證并分析此前的大數據,來得出商圈屬性、消費能力、消費品類、翻臺率及顧客潮汐偏好等,為選址及營銷做大數據支撐。
3、 共享出行看消費力:
共享出行平臺有個人流潮汐的遷徙圖,可以看出一個地區人流打車的規律:從哪里出發,到達哪里。就餐往往在出發及到達的地方才會發生,所以我們就總結出規律:打車出發集中的地方,適合開快餐,拼的是翻臺率及價格優勢;打車到達的地方適合正餐,拼的是客單價和服務環境。
瞧,我們要從顧客褲兜里賺錢,至少要知道顧客在哪里掏錢,愿意怎么掏錢吧!
如果你對用數據做決策感興趣,歡迎跟我交流。有興趣的老板可以加屏小芯微信。
作者 | 王冬明
視覺 | 李德同
推 薦 閱 讀
原創文章,作者:新餐飲洞察,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