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謀長?導讀:凈雅,曾是中國前十餐飲,創始人張永舵1988東拼西湊的7000元資金,建一間僅有30多平方米的平房來賣包子起家,經過近20年的艱辛創業,以約8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位列2007胡潤餐飲富豪榜第八位,同時也成為山東餐飲首富。
2008年,山東濟南凈雅餐飲集團有限公司位列中國餐飲百強企業第23位,被業內稱為“魯菜盟主”。
2012年12月,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凈雅并沒有持續昔日的輝煌。“八項規定”一出,國內倚靠公務消費的高端餐飲酒店均受到重挫,餐飲業迎來了所謂的寒潮,然而凈雅在全國的關店動靜最大。如今,凈雅全國門店幾近全部關閉。
前段時間,一篇關于“凈雅總經理張桂君哭訴慘痛經歷”的文章,刷遍了餐飲人的朋友圈。如今,一位在凈雅工作14年的高管站出來,以親歷者身份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述凈雅衰亡經歷。觀點未必全都準確,但從另外一個側面給餐飲人啟示和警示!
風光無限的行業標桿,把自己一步步逼向倒閉深淵的?答案顯而易見。在“八項規定”出臺之后,政宴市場當場陣亡,依賴政宴市場生存的餐飲品牌紛紛走下神壇,通過轉型尋求新的出路。凈雅則犯了“當局者迷”的錯誤,對此,高管張桂君總結了兩點凈雅所犯的錯誤:
◆錯誤一,沒有看清政宴市場已經不復存在,依舊抱有“復燃”的幻想;
◆錯誤二,沒有認清高端市場并不等于政宴市場,選擇向百姓大眾消費轉型,而錯失搶占高端商務市場的機會。
失去了對自我定位、戰略方向、市場格局的判斷力,這也是企業基因里無法改變的事實。
濟南14年凈雅高管憶轉型之痛
總經理張桂君首度發聲之后,我們采訪到凈雅濟南地區的一位前高管,從她的個人經歷中,我們或許能找到凈雅是如何把自己一步步逼向倒閉深淵的。
她曾是凈雅八一店(下稱“八一凈雅”)的前常務副總,曾在張桂君麾下馳騁14年,數度掙扎轉型,但仍難挽頹勢。
凈雅唯一存活店靠推銷儲蓄卡和外賣維持
“能否通過您在凈雅14年的履歷,講講它是如何發展到現在的?” 記者一個不經意的問題,意外擊中張燕的軟肋,她快步走向包間廁所,痛哭流涕。
“凈雅帝國”走向沒落,張桂君何時第一次揮淚,無人知曉。但張燕的第一次揮淚,是在2013年的初春。
哭過后眼圈通紅的張燕,向記者道出,凈雅的寒潮已然到來——不少單位在2012年12月續簽的訂單,1月份紛紛撤出。最困難的時候酒店營業額減少了40%-50%。
轉型隨之而來。
“酒店及時調整了經營策略,推出系列大眾化消費餐飲模式。”但張燕并未等來預期的效果,此后酒店的年營業額大幅減半至5000萬元,此后連年下降。
2015年寒冬來臨前,張燕趁酒店生意清淡,回家生了二胎。等她回酒店上班時,那里再也養不了那么多人,她被告知“人夠了”。沒辦法,她辭了職。
今年3月,張燕一咬牙,脫下高管的修身套裝,在幸福街開了一家餃子館。兩層樓,200多平方米,加上4個員工,就是整個餐館。無法跟凈雅的規模相比,但它讓張燕找回了一部分曾經的自己。
眼下,張燕仍時常會與凈雅的員工聊起自己的“娘家”——
“一開始聽說八一凈雅要10月份關門,后來又改成11月份,再后來又說12月份。”眼下八一凈雅主要靠推銷儲值卡和外賣維持,所謂的外賣就是向顧客推銷海參等禮盒。
坐在自己的餃子館里,這些消息讓張燕恍如隔世。
選人標準簡化為完全以盈利為目的
2005年,在凈雅吃一頓飯甚至要幾萬元,每天的進賬都讓張燕發毛,感覺錢不是錢了。
“那時候吃一頓飯不在于多好,而在于多貴。”
張燕是經歷過凈雅的黃金時代的。但如今回想,凈雅骨子里的裂變早在2005年就已顯現。
當年,作為凈雅6年的老員工,張燕剛從底層服務員升職為經理。身處北京的她,見證了凈雅在全國陸續開到26家店的輝煌,以及凈雅成為“公務消費”必選地的盛世。
她介紹,當時——
北京店招聘經理不再以經驗為中心,轉而圍繞營銷能力和漂亮程度。后來,這種選人標準更是直接簡化為完全以盈利為目的,要向顧客推薦儲值卡。
這與此前凈雅教給張燕的觀念完全違背。
2009年,濟南明湖凈雅開業,張燕借機回到濟南,再也不想回到北京。“那種日子不踏實。”
在濟南的日子里,張燕的運營思路一度與推銷儲值卡及外賣相左。“我當時就告知員工,可以不向顧客推銷禮盒。因為損失的是顧客的滿意度。”
她稱,月薪只要不低于1萬元,就不推銷禮盒。而推銷與不推銷,獎金能上下浮動五六千元。
“上帝欲讓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張燕并未能阻擋凈雅此后的推銷之路,她繼而輾轉青島店、濟南高新區店,2012年到了八一店。
2012年,八一凈雅一度年盈利過億元。但那是最后的黃金時代,此后連續4年里,八一店業績斷崖式下滑,以至于拖欠她數萬元工資無法下發。
轉型:做饅頭、推飯盒,最終都失敗
凈雅四菜一湯15元一份的盒飯更是沒放下身段——
1名月薪至少1萬的行政大廚參與指導,幾名廚師烹炒。與普通盒飯不一樣的是,炒菜全部小灶烹制。烹制結束后,通過專業保溫箱送到客戶手中,可保溫10小時。
無法挽回的頹勢,這在張燕看來,與2012年之后酒店轉型失敗不無關系。現在回想凈雅此前的大眾化轉型,酒店曾經嘗試過做饅頭,也曾推出盒飯外賣,但最終都是失敗。
張燕認為,失敗主要是因為酒店使用的是凈雅的原班人馬,人力成本太高。
“一個經理月薪3萬,得賣多少饅頭才能養活一個經理?”
12月10日,看完張桂君的灑淚現場,張燕忍不住發來微信:“說起凈雅,真的覺得心痛……這份感情,難以割舍。
她(張桂君)的失敗有市場問題,有決策問題,有管理問題,其實有的時候覺得人活一張臉,可是回頭想想,我們顧及一時的臉面,將來就有可能丟更大的臉!”
提到凈雅轉型失敗的原因,北京宴董事長楊秀龍說得更形象化:“奔馳是拉人的,無論如何都不能拉土豆,拉土豆就得用拖拉機。”在這種形勢下,大幅調整或轉型都是不理智的,調整不能改變原有的品位。
把凈雅的那股勁帶到餃子館里
12月13日,氣溫降至零下,張燕熬了一鍋姜湯,擺在飯館門口免費發放。見到門前修路工人前來喝湯,她并未出門打擾,而是偷偷地從窗戶里拍了張照片。
“凈雅的服務摳得真細。”濟南一酒店老總曾如此感嘆。眼下張燕正把多年堅持的一股勁帶到她的餃子館里。
她有一個習慣,顧客喝多了不僅不賣酒,還會上去勸酒。
“開飯館,要接受角色的轉變。以前是高級酒店,現在面對的都是平頭老百姓。以前一桌子怎么也得一兩千,現在基本都是三四十元。”
張燕稱,剛開業時,凈雅一個小姑娘來幫忙,干了一天就累跑了。即便是自己的老公,飯館開業后待了4天也跑了,跑回酒店繼續干他的總廚,沒再回來幫過自己。
“你以前在大酒店待過?”
“你怎么知道?”
“你和別人不一樣。”近日,一個顧客結賬時搭話。
張燕微微一笑,未置一詞。
凈雅昔日的輝煌再難重現,它為餐飲行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在產品方面,凈雅對魯菜在全國餐飲市場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尤其是對膠東菜的提煉和發展;
◆第二,在服務管理方面,引入ISO9000質量體系,為整個行業的標準化管理制訂了范本。
這些貢獻在今天看來,依然是走在行業的前端,值得廣大餐飲人借鑒與學習。作為凈雅從起步到發展、從輝煌到沒落的見證者,我們也衷心祝愿凈雅能夠在眾多餐飲同仁的幫扶下絕地重生,以嶄新的面貌重新書寫屬于自己的全新篇章。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微信號: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長按二維碼,可訂閱《餐飲視界》
-搜羅世界上最具創意的餐飲-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只整合最有價值的文章
你的時間應該花在餐廳里
而不是浪費在微信上
本文來源于
餐謀長聊餐飲/齊魯財富/餐飲時報
上下拉動 | 聯系我們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