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餐飲O2O”關注我們
對于中國絕大多數餐飲創業者而言,在創業之前擁有餐飲從業經歷的并不多,大部分人在入行前,都是餐飲“門外漢”。
在進入重慶小面這個行業之前,蘆葦從未接觸過餐飲。作為一名餐飲門外漢,不僅成功“逆襲”,更是在面食競爭異常激烈的河南,將外來的重慶小面打造成人氣爆品。
蘆葦今年38歲,是胡和記河南分公司總經理。
八年前,剛過而立之年的蘆葦在南陽師范學院旁開出河南省第一家重慶小面,同時也成為胡和記在河南的第一位加盟商。
八年內,重慶小面歷經從默默無聞到一夜成名,再到全國野蠻發展,蘆葦也跟隨著行業起伏不斷壯大,從一名小小的加盟商發展到南陽總代理,再到胡和記河南分公司總經理。
現如今,蘆葦負責的河南省內,分布著大大小小一百多家胡和記重慶小面,甚至在鄭州市金博大、丹尼斯、大衛城乃至杉杉?奧特萊斯這些最繁華的購物中心都占據了一席之地。
在進入重慶小面這個行業之前,蘆葦從未接觸過餐飲。作為一名餐飲門外漢,不僅成功“逆襲”,更是在面食競爭異常激烈的河南,將外來的重慶小面打造成人氣爆品。
“門外漢”做餐飲
不只是蘆葦一人,對于中國絕大多數餐飲創業者而言,在創業之前擁有餐飲從業經歷的并不多,大部分人在入行前,都是餐飲“門外漢”。
這也就決定:餐飲行業的連鎖加盟機制,成為許多“門外漢”得以進入餐飲行業的門票。
自從九十年代麥當勞、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掀起餐飲連鎖的熱潮,中國餐飲企業迅速崛起,從個體戶向連鎖門店進化。
餐飲連鎖最關鍵的就是要求企業菜品必須實現“標準化”、“可復制”,對于長期以來諸如“鹽少許,味精適量,油七分熱”模糊化的中餐程序,起到了極大的規范作用。
由于實現“標準化”、“可復制”,擺脫了中餐對于大廚的依賴,“門外漢”也可以快速上手,大大降低了餐飲創業的門檻。
然而,盡管餐飲連鎖發展如火如荼,可是對于諸如重慶小面此類地方性餐飲品類而言,還有很多仍然處于落后狀態。
長久以來,重慶小面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遠不如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等面食被全國大眾所知。
由于消費市場認知度低,行業自然難以興盛繁榮,因此重慶小面只是散布在重慶大街小巷的小攤小店,不僅無法形成連鎖,甚至連正經的品牌都沒有幾個。
2008年,蘆葦剛剛加盟胡和記時,全國真正實現了重慶小面連鎖標準化體系的,竟然只有胡和記一家。
第一家正規軍出現
蘆葦加盟胡和記的理由其實很直接:他想在河南打破本地面食的“口味疲勞”,引入外地的特色面食,在來重慶考察時被重慶小面麻辣鮮香的口味所征服,而彼時,重慶小面有實力進行連鎖發展的正規軍,只有胡和記一家。
在商業文明的發展中,不同行業的進化速度不盡相同。
在重慶餐飲業,發展速度最快的是火鍋,從90年代開始以小天鵝為首便開始了全國的連鎖發展,比重慶小面至少提前了10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火鍋與小面發展的巨大反差,讓彼時還是一名大學老師的胡道勝看到了其中的機遇。
2005年,胡道勝辭去工作創建了胡和記,從模仿火鍋業標準化流程開始。
火鍋實現連鎖化發展的關鍵,在于解決了底料的標準化:將火鍋底調料配比量化,以料包形式規模化加工生產。
胡道勝模仿火鍋底料的料包生產模式,研發小面調料包。為了配置最正宗的小面調料,胡道勝專門花上半年時間,驅車走訪重慶、四川各區縣知名面館,終于研發出不同口味的小面料包。
胡和記小面料包模式推出不久,重慶大大小小的面館紛紛效仿,沿用至今,甚至帶動起整個小面調料產業鏈的崛起與發展。
產品標準化之后,胡道勝又將重慶小面全套制作工藝進行標準化梳理:使用調料時,有專門的“量勺”;每一個碗中都標上了刻度用來指示湯的多少……
復雜的小面制作工藝成了傻瓜式操作,諸如蘆葦這樣不會做飯的“門外漢”,稍經培訓便能做出正宗的重慶小面。
重慶小面的風口來臨
對于任何一個行業而言,風口既意味著紅利期,又標志著紅海期。
因為風口一旦打開,勢必引發眾多競爭者涌入多食,一旦紅利消退、市場飽和,接下來便是血腥的紅海廝殺。
從2008年加盟胡和記之后,到2013年重慶小面市場風口打開之前,蘆葦低調地享受著“頭啖湯”的福利。
依托重慶胡和記總部供應鏈支持,從原材料生產配送到店鋪運營指導,再到售后服務支持,盡管是“門外漢”,蘆葦卻得心應手,逐漸上路。
由于競爭者甚少,加之胡和記口味正宗,蘆葦在河南市場的發展可謂無往不勝,在南陽開出第一家門店后不久,隨即拿下了南陽市總代理,然后成為河南分公司總經理。
回想那幾年的跑馬圈地,蘆葦笑道:“比起競爭慘烈的所謂的風口期,悶聲發大財的‘風口前期’更值得懷念。”
直到2013年,一部名為《嘿!小面》的紀錄片熱播,重慶小面一夜成名。
加之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對于重慶小面的接連報道,使得行業風口徹底打開——重慶小面真的火了!
蘆葦回憶那段時期:“像瘋了一樣,店里的客流猛增,每天咨詢加盟的電話接到手軟。”
也正是這段時期,原本平淡無奇的小面行業突然間熱鬧起來,從四面八方不斷涌現出一家又一家企業。
▲ 胡和記鄭州大衛城門店
市場的野蠻發展
對于市場格局的突變,蘆葦并未過多擔憂。
2013年,胡和記在全國已經有500余家連鎖店鋪;在河南省內,蘆葦也已經發展了100多家。無論是區域市場,還是全國市場,都已經布下了堅實了市場護城河。
而且,絕大多數競爭對手,似乎都只是希望飛上風口的豬,但卻還沒有“長出翅膀”的實力與準備,一旦風口關閉,勢必摔落。
這些競爭對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以重慶傳統個體戶發展起來的連鎖品牌。這類企業其實走的是10年前胡和記剛開始標準化連鎖發展的老路,加盟商前來學習技術、使用品牌。
但由于大多數是草根起家,沒有真正實現產品和流程的標準化,也沒有強有力的供應鏈支持加盟商后續的經營,因此加盟商后繼乏力,存活率低。
另一類是以互聯網模式包裝的新興品牌。這類企業在品牌營銷上占據優勢,但缺乏餐飲從業經驗,在產品研發與供應鏈掌控上比較薄弱,因此一旦發展過快,便容易失控。
從另一方面來講,雖然重慶小面走紅刺激了大眾消費市場,但同時也刺激了創投市場。許多創業者躋身重慶小面,希望借此分上一杯羹。
如同8年前的蘆葦,許多“門外漢”選擇加盟的方式進入。但野蠻市場存在諸多不規范,不少小面品牌收完加盟費后便對加盟商愛搭不理,以至于風口之下,虛假繁榮,喧囂過后,一地雞毛。
更為重要的是,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之下,重慶小面的街邊店單一模式再難維系,模式亟需升級。
一碗小面的消費升級
隨著大眾消費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消費升級:從對產品、服務簡單的功能性需求,升級為更加多元化、個性化、情感化的需求。
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這種變化更為明顯。
消費者不再是希望通過吃一碗面來填飽肚子,更多的是希望通過一碗面來品味背后的文化內涵,希望在一碗面之外能有更加多元化的選擇。這些并不是一家簡簡單單的面館能夠解決。
因為浸淫市場多年,蘆葦提早意識到了這點。于是,兩年前便開始進行布局,升級街邊小店,進駐購物中心,將胡和記升級為以重慶小面為特色、集聚川渝美食的平臺。
同時,結合當地人口味,進行產品本地化改良升級,不僅豐富了消費選擇,而且提升了品牌檔次。兩年時間,相繼在金博大、丹尼斯、大衛城以及杉杉?奧特萊斯開出新店。
“三四線縣城布局臨街店鋪,一二線城市進駐購物中心”,根據不同市場消費狀況調整不同業態,蘆葦在河南市場發展出的“河南模式”,相比全國“瘋狂開店,瘋狂關店”的大躍進式發展,更加持續。
“經過前兩年的冒進,現在很多重慶小面的加盟店狀況并不好,接下來會有大量加盟店鋪面臨關門。”
蘆葦認為重慶小面的野蠻發展已經到了一定階段,接下來將會進行大面積洗牌,沒有模式、沒有系統、沒有完整供應鏈支持的門店和品牌將會逐漸消失。
與此同時,蘆葦將把“河南模式”在全國推廣,在合作模式上由傳統的加盟關系升級為合伙關系,由總部和合伙人共同出資,利益和合作關系上更加緊密。
11月初,2016“中國十大名面”評選結果出爐,重慶小面再次落選。對此,蘆葦很是不以為然。
他認為之所以重慶小面還沒完全得到全國大眾的認可,正是由于產業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他相信隨著胡和記“河南模式”在全國的復制推廣,重慶小面遲早會登上“中國十大名面”的榜單。
– END –
來源 | 文從山
來源 | O2O商學院
整編 | 小貝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