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遍地都是咖啡館?臺灣人說還不夠! | 深度




     臺北擁有3271家咖啡館,上海擁有5296家。但,上海的面積是6341平方公里,臺北的面積(271平方公里)連前者的零頭都沒達到。


    就人口密度而言,上海每萬人擁有2.18家咖啡館,而臺北的這個數字是12.1家,接近上海的6倍。


    關于臺灣的咖啡館,你能想到些什么?

     

    可能是走出過陳綺貞、蘇打綠的女巫店;也可能是《第36個故事》里朵兒開咖啡館的執念;或是可以寄存杯子的海安的傷心咖啡館;亦或是溫州街喜鵲家的焦糖肉桂卷。當然更多的可能是綠色的星爸爸標志,或是木桌上整排的虹吸壺。

     

    在被建構的臺灣文學作品里,咖啡店成為書和電影的故事背景;現實中,它也真切記錄著臺灣人的形色生活。

     

    因為天然環境適宜咖啡樹生長,臺灣在日據時期就已開始種植咖啡。受到日本咖啡文化的影響,臺灣人很早就對咖啡有基本認知。1998年,星巴克進駐臺灣,掀起一波商業連鎖咖啡店的潮流,臺北的咖啡店也就越開越多。


    上海咖啡館突然“爆發”?



    讓人驚喜的是,上海的咖啡館突然“爆發”了,更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在上海開起了咖啡館。

     

    在統計了臺灣愛評網和大眾點評上的數據后,臺北擁有3271家咖啡館,上海擁有5296家。


    如果你去過臺北,是不是感覺這個數字不那么“真”——臺北明明到處都是咖啡館。的確,看起來臺北的咖啡館比上海少了很多,但別忘了,上海的面積是6341平方公里,臺北的面積(271平方公里)連前者的零頭都沒達到。

     

    如果以行政區的密度計算,臺北咖啡館密度最高的地方是被稱為文教區的大安區,臺灣大學和臺灣師范大學都坐落在此。大安區每平方公里擁有62.93家咖啡館。在上海,名列第一的是靜安區(當然我們說的是老靜安),這個數字是44.09家——在臺北,這個密度只能排到第三。

     

    如果用萬人擁有咖啡館的數量比較,上海同樣遠低過臺北。2014年末,上海和臺北的常住人口總數分別是2425萬和540萬,很容易就可以計算出,上海每萬人擁有2.18家咖啡館,而臺北的這個數字是12.1家,接近上海的6倍。

     



    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是:相對于咖啡館已經趨于飽和的臺北,上海的發展空間巨大。


    國際咖啡組織(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2015年發布的《中國咖啡市場報告》(Coffee in China)稱,過去幾年,不管是咖啡的產量還是消費量,中國市場都有兩位數的增長。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市場的咖啡消費量增長16%。

     

    國際咖啡組織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人均消費5至6杯咖啡。盡管這個數字和美國的265杯、歐洲的295杯咖啡的數字比還差很遠,但同樣說明了密度對比的那一點:中國的咖啡店發展潛力巨大。


    連鎖與獨立咖啡館之爭



    不管是臺北、上海還是其他城市,早期咖啡館的蓬勃發展都要感謝星巴克。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店,它改變了中國人的咖啡消費習慣,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咖啡消費族群。

     

    盡管越來越多的獨立咖啡館在過去幾年出現,但因為能方便快速地滿足城市人的咖啡因需求,以星巴克為代表的連鎖商業咖啡館依然是很多人的首選。

     

    統計連鎖咖啡館在臺北和上海的數量,發現兩地最多的連鎖咖啡館都是星巴克,上海有464家,臺北有93家。緊隨星巴克之后的連鎖咖啡館也都是大家熟悉的品牌:例如上海的名典、Costa、McCafé和太平洋咖啡,臺北的丹堤咖啡、怡客咖啡、85度C和壹咖啡。



    在上海,你似乎處處都感受到星巴克的包圍,真的是這樣嗎?新一醬嘗試對比了兩座城市連鎖咖啡館和獨立咖啡館的分布,發現不管是上海還是臺北,獨立咖啡館的數量都遠超過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品牌


    整個上海,一半以上的咖啡館都是只有一家店的獨立咖啡館。而臺北,這個比例就更高了,接近80%。

     


    商業化的連鎖咖啡館和獨立個性化咖啡館都滿足了人們不同狀態下的需求。GABEE.的創始人林東源就認為,“商業能讓更多的人輕易地接觸需要傳遞的事物。”如果你是咖啡的高頻次消費者,你會發現,整個咖啡行業都在變化,例如星巴克也開始做手沖咖啡。因為消費者的喜好在變,一些商業咖啡館也在慢慢朝精品咖啡的方向調整。

     

    另一方面,精品咖啡館也開始參考連鎖咖啡館的經營策略。質館咖啡的董事長鄭松茂從2015年開始籌備質館咖啡館的加盟業務,在他的設想中,20平方米的質館加盟店主要做咖啡外送業務,這樣租金、裝潢和人力成本都可以減少。

     

    如果從上往下看整張咖啡館的密度圖,你會發現咖啡館的數量從中心向外發散的規律,如果把地圖放大一些,隱約能看見幾個紅點集中的區域。

     

    你想知道那些最集中的區域在哪兒?新一醬也是。于是新一醬吭哧吭哧在兩個城市的地圖上畫了幾萬個0.25平方公里的小方塊——以500米為最舒適的步行距離計算,我們一起看看這個范圍內哪里的咖啡館最多吧。

     

    沒錯,星巴克被"拋棄"了——包含星巴克的情況下,不動腦子想到的就是南京西路這樣的商圈,多沒意思。

     



    上海的第一名還算常規,是外國人/朋友/同學/家人來訪上海必去的田子坊,0.2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有50家咖啡館。田子坊不僅是熱門旅游景點,也是上海有名的創意園區。

     

    如果加上星巴克呢?田子坊仍然是第一,并且是唯一一家排名與咖啡館數量不受影響的區域。


    接下來的密度排名分別是淮海中路、朱家角、文匯路,限定區域內都擁有22家咖啡店——除了商業中心,咖啡館還喜歡開在旅游景點和大學區附近(朱家角的朋友們請告訴新一醬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嗎)。

     

    再來看看臺北——排在前四的依次是西門町、東區、南京西路商圈和市府轉運站,幾乎都是臺北的大商圈。除此之外,靠近臺灣大學的羅斯福路附近有26家咖啡館,這和上海的情況類似,咖啡館通常喜歡開在學校和商圈附近。




    臺灣人更愛開獨立咖啡館,但要在上海復制這一點并不容易,大部分時候,獨立咖啡館的選址都會在市中心外圍。

     

    在選定淞園路作為GABEE.的地址前,林東源考察了紅坊、1933老廠房、M50和上海市中心邊緣地段的一些街邊店。鄭松茂則對質館加盟店的選址定下直接的參考標準,那就是盡量開在星巴克附近。

     

    對于個人,咖啡館能促成思考、交談、交易、戀愛甚至婚姻,是生活方式的一環。對于城市,咖啡館是品位的體現。

     

    質館新天地旗艦店的二樓有一張原木桌子,它背后的設計理念是“曲水流觴”。當咖啡館越來越多元,人們除了關注咖啡,也開始對咖啡館本身的美感和設計產生興趣,這正是咖啡店帶來的隱性改變。


    數據說明:大眾點評的數據統計于2016年2月17日,愛評網數據統計于2016年2月19日。


    —END—


    作者:毛怡玫,來源:第一財經周刊

    整編:餐飲O2O,小貝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4002.html

    (0)
    上一篇 2016年3月11日 21:37
    下一篇 2016年3月11日 23:5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