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品鋪子:商業4.0時代的品牌升級術

    ↑點擊上方“餐飲O2O”關注我們


    ▲點擊了解6月3—9日日本游學詳情


    餐飲業逐漸出現小店+單品+零售化的模型,昨天餐飲O2O刊發了來伊份的故事,今天繼續聊聊良品鋪子的品牌升級。


    「隨著新一代消費群體的崛起,以往叫賣式的銷售方式已經行不通了,消費場景化和互動娛樂更容易和90后消費群體產生共鳴。」42歲的良品鋪子CEO楊銀芬說。


    最近一年,“新零售”這個概念很火,風頭一時無倆。


    眾所周知,這是一場由互聯網人而不是傳統零售業人士發起并主導的革命,但就像幾年前的O2O一樣,人民群眾并沒有真正理解,所謂的“新零售”到底是什么。


    比如“喜茶”,有人說它是新零售,大約指的是品牌和產品的創新;比如“盒馬鮮生”,有人說它是新零售,大約指的是“餐飲+零售”的模式創新;


    比如“小米之家”,有人說它是新零售,大約指的是從線上突圍到線下的一體融合;比如“良品鋪子”,有人說它是新零售,大約是指全渠道數字化賦能的“智慧門店”系統。


    仔細看來,我們會發現,這些關于“新零售”的定義,是不盡相同的。


    其實,當我們不再糾結,到底是馬云還是雷軍更早半天提出這個概念時,不妨回到商業的基本面去。從幾大要素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這個中國新經濟的寵兒,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認知。



    在良品鋪子的10年創業史里,一半時間在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與互聯網融合。網絡不僅改變了良品鋪子售賣零食的方式,也改變了供應、倉儲、物流等整個鏈條的運作方式,甚至將有可能改變中國零食零售行業競爭的版圖。

    01

    商業革命4.0


    簡單來說,商業的要素有三個:生產、渠道、品牌。


    互聯網時代,中國興起的諸多企業,都做好了這幾個要素之間的相互轉換。總的來說,中國的商業革命經歷了三個階段,現在正準備進入到第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生產為王”,“生產”要素是最重要的要素。


    最早的時候,生產力不足,產能相對匱乏。為了改變這一局面,這一階段的具體表現,是改革開放初期制造業的興旺發達。


    以浙江省為例,區域分工帶來產業集聚,大量的企業和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比如嵊州的領帶、縉云的帶鋸床、瑞安的汽摩配件。


    第二階段,“生產+渠道為王”,產品的“到達”成為商業的核心主題。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高速推進,產能逐漸提升和豐富。這一階段,擁有自建工廠和渠道能力的企業,構建起了競爭力護城河。比如康師傅、娃哈哈這樣的龍頭企業,都是既有生產能力,又有極強的渠道能力,使產品得以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一時之選。


    第三階段,“渠道為王”,不碰產品生產。


    后工業化時代的中國,生產力高度發達。這個時期的企業,更專注于渠道的效率提升和優化。比如,超市是對既有長尾零售體系的優化,電商是對線下渠道的優化。


    其代表企業阿里巴巴,取消了中間環節的層層分發,用新的渠道取代舊的渠道。從而縮短了交易鏈條,提升了交易效率。



    第四階段:“品牌為王”,也就是當下我們所講的新零售。


    在這個階段,中國經濟的發展正經歷著一場新的躍遷:大城市高度發展,向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網狀經濟變化。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為代表的幾大地區,人、財、物大量富集。


    隨著大量人口涌入一線城市,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付費意愿較以往更為強烈,城市里的大量消費者愿意付出更多的溢價,來購買具有品牌影響力的產品或者服務。


    這個趨勢更通俗、更火熱的說法,被人們稱為“消費升級”。


    社會上有這樣一種觀點,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那就是:剛需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化,對于這個趨勢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進入2018年,代表著出生年代最末的90后已全部成年,而對于這些含著“互聯網時代”金鑰匙出生,當下尚在一線城市工作和學習的年輕人來說,在月薪有限、生活消費有余的情況下,可能存在這樣一種心態:努力攢錢對于買房、買車、看病、孩子上學等諸多目標來說太過遙遠,倒不如及時行樂,讓自己在朋友圈生活得更好一些。


    目前來看,這一現象應該還會長期維持下去。


    總體來說,商業的本質是流通,而流通的本質是將時間與空間進行配置,所謂的新零售無非是這兩個維度內,生產、品牌、渠道這三個要素的優化與排列組合,只是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側重。


    藉此切合一下主題,談一下新零售在休閑食品行業的映射。隨著企業在生產要素方面競爭力的逐步提高,時間的優化配置成為了可能,因而能夠在更大空間內提供服務,實現品牌與渠道兩個要素的升級。


    以國內休閑食品業網紅品牌良品鋪子為例:在線下,其第五代店“良品生活館”內,消費者可以通過幾分鐘左右時間維度的配置,選擇自己喜愛的零食。在線上,將500多種產品在電商平臺上放量銷售,形成線上線下的零售互動。


    擴大的服務半徑讓休閑食品行業出現了真正的規模效應,足以成就一家真正領先的行業龍頭,線下門店的體驗場景又讓企業可以進行品牌升級,這算是當今新零售的一種常見且重要的路徑。


    02

    時間的戰場


    讓我們先從兩個看似無關的現象級事情說起。



    2016年以來,游戲和直播及其衍生產業迅速興起,大有席卷全民之勢。前者以王者榮耀和絕地求生為代表,推動了電子競技的蓬勃發展。后者包括短視頻和秀場等諸多形式,帶動了微博的二次崛起,同時造就了網紅經濟。


    時間是珍貴而稀缺的剛性資源,在“國民總時間”的概念中更是固定的。從本質上來說,互聯網時代的產品,除了達到近10億用戶量級微信可以宣傳“用完即走”外,都是以占領更多的用戶時間為導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只是加速了這種趨勢。


    未來,消費升級中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領域,是從消費有形產品到消費無形產品。包括游戲和直播在內新興行業的一大共同特點,就是占領了大量用戶時間,時下諸多火爆的綜藝節目也是同理,在地方衛視和網絡平臺中,迎來了收視率的春天。


    這是一個時間的戰場,正在推動新一輪的商業變革。


    休閑食品行業也在借助這股互聯網的東風,和“新零售”的浪潮,重塑著自己的行業邏輯。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吃“零嘴兒”將會吃出2萬億市場。毫無疑問,這個與諸多用戶場景相匹配的行業,存在著巨大的商機。


    一般來說,休閑食品具有代餐和情感慰藉的雙重功能。在當今社會,尤其是一線城市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的背景下,零食成了舒緩壓力、提升生活品質的有效補充。



    《羅輯思維》作者羅振宇曾講到:當世界越來越破碎,那些治愈破碎的力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值錢——這個力量我們稱之為“共同的認知”。把這個詞進行翻譯,便是“強IP”,更通俗地講,也就是品牌


    在當今商業革命4.0階段,這個要素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


    新零售時代,如何重構企業的品牌競爭力是一門必修課,在這個時間的戰場上,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其未來的可能。


    其實,無論是綜藝節目、大型賽事,還是電視劇、電影,均是常見的用戶場景,也是品牌IP營銷的重要戰場。誰贏得了這個制高點,誰就將贏得主流認知。


    企業主對綜藝節目進行冠名贊助和產品植入來借勢,并不鮮見。往前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蒙牛和《超級女聲》的一舉成名。


    2012年,在王老吉和加多寶的商業競爭中,僅從品牌營銷的角度而言,后者借力《中國好聲音》,并在輿論上進行了成功引導,塑造了品牌形象,甚至部分抵消了官司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


    《引爆點》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認為,思想、行為、信息以及產品常常會像傳染病暴發一樣,迅速地傳播蔓延,它即將達到臨界水平的那一刻,就是一個引爆點。以此來解釋社會上突如其來的流行風潮。


    時間走到2017年,依然是IP營銷大熱的年份,引爆點頻發。


    這一年,浙江衛視《喜劇總動員》第二季在綜藝節目中排名全國第二,僅次于眾所周知的《快樂大本營》,奠定了節目的現象級IP地位。網紅零食品牌良品鋪子與《喜劇總動員2》的關系,同樣是相互成就了彼此。


    在這個過程中,延伸話題的漸進式制造、宣傳海報的病毒式傳播、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話題營銷,跨界資源的整合,均是品牌曝光度和市場存在感的重要補充手段。



    以往廣告營銷的強硬植入常常令人反感,在互聯網時代,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用戶對這種廣告植入甚至表現出了極大的認同。


    在咪蒙、六神磊磊讀金庸、HUGO等諸多百萬級粉絲的微信公眾號上,明知許多文章是廣告,讀者仍然義無反顧地點進去,“看到廣告我就放心你有飯吃了”“做廣告我只服你”“看到結尾猝不及防地哭出聲來”之類的留言頻頻收獲高贊。


    這種對產品中軟性植入的認同,背后暗含了對品牌自身的更高要求。


    對于休閑食品行業來說, 90后、95后、00后是重度消費人群。將生活場景植入喜劇,是用來另外一種形式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滿足其情感訴求,也體現了家族消費的高度。


    IP營銷大熱的本身,也是市場激烈的自我救贖之舉。要想在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品牌競爭中脫穎而出,做到識別精準用戶、有效區隔市場、營銷玩法健康,才可能在品牌IP上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


    03

    重識品牌競爭力


    但是,單純停留在場景營銷的層面,顯然是不夠的。


    對于試圖深度構建品牌競爭力,有更大雄心和抱負的企業來說,在從網紅企業成長為行業巨子的道路上,還有更廣闊的通途。新零售時代,讓我們回到基本面,重新發現企業間構建品牌競爭力的疏同。


    商業革命4.0階段,品牌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表現出了不一樣的特點,新零售的通識密碼,也恰在于此。


    一家以渠道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是靠超市里產品和大街上廣告牌的無處不在,去喚起和占領用戶心智的。


    而一家以品牌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則可能在渠道網絡沒有那么廣泛的前提下,讓消費者主動定向購買,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比如小米手機,相比于vivo和oppo在中國上千個縣城里布局的幾十萬家專賣店和體驗店而言,小米之家數量極少。但裹挾早期互聯網營銷的余威,可以確保消費者在非被動刺激喚醒的前提下主動購買。


    在缺少廣告投放的情況下,用戶仍愿意樂此不疲地向身邊親友自發推廣,對于這樣一部手機和這樣一群人,雷軍定義為“為發燒而生”。


    在這一點上,同樣更具有說服力的例子還有蘋果。


    渠道與品牌作為兩種不同的能力,不同基因的企業各擅勝場。但在過去,很多企業把“渠道力”理解為“品牌力”,這恐怕是不夠準確的。


    “渠道即品牌”的典型方式,就是投入大量金錢去各大衛視做節目冠名,或者將貨物大量鋪滿超市的貨架,這充其量是消費者眼中的“無處不在”。但執行力強,并不能等同于品牌力強。


    有一些企業,每年的廣告費占到成本的將近一半,廣告期間產品的話題度直線上升,而企業一旦停止這種投放,銷量就急劇下滑,這種行為并不能算是有品牌力。當然,在這一點上,腦黃金是個做得比較好的例外。


    企業核心生產能力的變化,背后是增量市場放緩、產能過剩帶來的存量市場競爭白熱化和二次細分。


    如果將“無處不在的廣告投放占領用戶心智”這種行為算作品牌核心競爭力的話,除了反映成本已經被激烈的競爭抬高到無法進行,并不能看出這個模式新在哪里。


    而今天我們所說的新零售,其第一“新”便在于此:因為無處不在的渠道成本太高,消費者自發的定向選擇取代了傳統的被動喚醒。


    贊助過《喜劇總動員2》的良品鋪子,正是這個邏輯,已然跳出了這個維度的競爭。它的門店并不算多,從2006年在武漢廣場對面開出第一家門店到如今,不過2000多家線下店。


    這意味著,它的渠道并沒有達到無處不在。但是,其借助互聯網傳播實現的口碑效應,使得其品牌半徑的發展速度超出了自身的服務半徑,而這種品牌半徑的張力,并不是靠無處不在的門店或者廣告實現的。



    喜茶的邏輯,也是如此。當年小米的被廣為詬病的“饑餓營銷”,多少也有品牌半徑遠遠超過其服務半徑的無奈。因此,對于這類品牌的挑戰,是如何讓著兩個半徑在特定的時間窗口期實現匹配。


    在“品牌為王”的商業革命4.0階段,這對于企業效率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新零售格局下,企業不再需要大規模增加門店數量,而是轉變為提升現有的坪效。這種效率提升所指向的結果,就是更高的利潤率。


    利潤率提高帶來的更大的好處,是能夠讓企業在商業模式的探索和創新上,擁有更多的挪移空間。


    當企業的成本承受能力變強,便可以打造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柔性供應鏈,用消費者研究拉動生產端。


    企業也可以自建渠道物流,實現“到店和上門”的雙向互通,以更高的運營成本提供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甚至可以實現產品服務線上與線下的全渠道暢通和全時空配置。


    – END –


    來源 | 中國網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7大現象級餐飲品牌深度解析

    餐飲O2O案例式新書熱售



    更多精彩干貨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選址 | 運營 | 產品 | 股權 | 營銷 | 組織

    外賣 | 快餐 | 茶飲 | 燒烤 | 日料 | 小吃

    創新故事會 | 匠心故事會 | 行知研習社

    西貝 | 九毛九 | 胡桃里 | 松哥 | 老板戀上魚

    餐飲法律:餐飲法務官 | 餐飲燈光:石客照明

    杰夫與友:智能營銷墻 | 臻選空間設計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4802.html

    (0)
    上一篇 2018年5月15日 22:31
    下一篇 2018年5月15日 23:4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