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一些消費品牌仍在逆勢增長,比較有亮點和顯性的,像是a1零食研究所、王飽飽等,不僅銷量在大幅提升,也都在最近獲得了一線基金億級以上的資本注入。
對于更新或者更傳統的消費創業者來說,光是仰望或者無視這些變化,都無益你再進一步,從它們身上汲取一些規律和原則,以及背后真實的驅動力,這種價值會非常直接。
a1零食研究所成立于2016年,是一個主要針對年輕人的零食品牌。2019年營收接近5個億,每年都保持著300%左右的增長,拿到3輪近4個億融資。
作為扎根食品行業20多年的老司機,周煒平曾擔任過雅客、福馬、雪榕等知名品牌高管,也成功打造過多個爆款品牌,如今在a1傾注了大量心力,成果也頗豐。
今天,分享a1周煒平分享的打造多款爆品的7點理解,大家一起來學習!
a1零食研究所創始人周煒平
我們核心的爆品邏輯:一方面就是把所有資源,非常聚焦地投入在一些有足夠規模的品類上,并會用更多與用戶溝通的方式,去實現更好的商品,最終實現產品的創新和升級。
另一方面,是用極致的供應鏈效率,來提供高性價比的用戶體驗。比如說我們有一個產品叫云蛋糕,它拿到了國內唯一的三星烘焙獎項,但價格卻做到了在五線城市都可以銷售,并且擁有一個合理的毛利狀態。
現在大家都聊爆品,但經過這些年,我們有兩個很有意思的洞察:
第一個特點是,從2012、2013年開始,大企業再也沒有出過爆款,所有爆款來自中小企業的創新。
第二個特點是,再也沒發生過中小企業創造的新品,被大企業利用渠道或者品牌優勢顛覆掉的。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比如2013年之前,很多品牌把它總結成跟隨策略,小品牌去創新,然后大品牌模仿,利用它的覆蓋性優勢,迅速把市場擠爆。
但現在用戶真的變了,大家更尊重原創,也認同原創,另外大家觸媒不一樣了,不可能再出現以前這種情況。
1、為什么爆品要做一些基本款?
在我們選擇爆品之前,有一個非常基礎的認知,就是要做一些基本款。因為它有更長的生命周期,可以面對更廣泛的人群,最終可以獲取一個更大的營業規模。
我們經常會說,魚塘的大小決定了魚的大小,如果你在一個極其細分的小類別里面打爆款,大部分狀態下是出不了圈的。
針對更廣泛人群,深刻理解這個市場的狀態,避免小眾化,是我們給各位的第一個建議,也是自己的切身體驗。
有一個深刻的印象是,非常多的創業來自于創始人的各類興趣,比如因為喜歡茶葉,我就做一個茶品牌。
但在創業的過程中,沒有把個人興趣愛好跟大的商業邏輯深度結合起來,甚至在起名上(比如比較小眾,局限),都會給自己未來留下很多障礙。
2、數據支撐和產品直覺
在尋找爆款的路上,我們有兩點體驗:
第一方面,我們會尋找數據的支撐,做理性化的部分。創業要有官方統計數據,也有電商數據,甚至我們還會找到零售商的pos數據,以及平臺內部的品類數據。
我們從這里面找到想要做的類別,或者接近商品原本的市場格局是怎樣的狀態,它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我們是否還有機會?
這是一個基礎分析,如果不做好的話,僅憑直覺,我認為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第二方面,當然在既定的市場需求狀況下,直覺還是要的。我們經常說直覺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有時候在做決策的時候,會發揮很大作用。
所以我經常說,最好創業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這樣相對來說成功概率會高一些。如果沒有足夠的熟悉度,我們在很短時間內看到的往往是表面,水面下的深坑是看不到的。
包括過去三年多我們做新的零食品牌,因為從事過這個行當20年多了,這次創業其實踩的坑比較少,一個非常核心的原因,就是在過去的經歷里踩過的坑足夠多了。
1、多則惑,少則明
在魚塘非常清晰的情況下,有一句話在我們公司所有人都知道,叫“多則惑,少則明”。
很多人都會覺得,你的產品這個需求沒滿足,那個口味沒滿足,其實有很多都是偽需求。比如在調研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消費者跟你說,你要再出個菠蘿味的,我一定買。
實際上你千辛萬苦出了一個菠蘿味的,他咬了一口,就放棄了。這種情況經常發生,過去大家希望無限滿足消費者,在我看來,完全滿足是另一種專業上的偷懶。
什么是專業人士?專業人士就是你應該幫助消費者甄別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最佳搭配,什么是可裁減的?
2、去長尾,集中SKU
a1在整個發展的歷程中,3年里就打造了兩個爆款:
第一個爆款是酥餅,包括蛋黃酥,爆漿酥,一個攻線上,一個攻線下,在上一年度它們的營收就接近2個億。
第二個爆款叫云蛋糕,只有一個口味。這跟我過去的工作經歷完全不一樣,過去恨不得給它做成6個、8個口味,讓大家去選。甚至那個年代,我們還希望用更多的SKU去占領貨架。
但時代不一樣了,貨架代價太高,對于零售商來說,如果你的坪效高,它給你一個SKU更大的展示面,也不愿意給你N個SKU同樣的展示面。
所以,一個爆品根基在哪里?還是在聚焦,在于你的產品定位是否足夠清晰。
1、價格和規模的金字塔永遠擺在那里
我們內部經常有一句話:不要用消費數據來安慰自己的定價。
因為很多創業者受到蘋果,以及互聯網思維的沖擊,都說自己要打造極致產品。但極致卻無法達到高性價比,實際上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但不要忘記,價格跟規模的金字塔永遠擺在那里,你每提高一塊錢,你的消費群體就會縮小一部分,每降低一塊錢,你的消費群體就會擴大一部分。你到底是要在哪一個市場里去打呢?
我們在過去的幾年里,看到非常多很精致的案例,但你去翻他們的營收都不大,或者說走不出一線城市。
所以極致的前提,要深入思考性價比。當消費者發生變化時,對價格的容忍度比過去寬了,但那個寬度是有限的。
比如我們說消費升級,不代表以前我賣給你一塊錢,現在要賣給你五塊錢。它可能是階梯式的,一塊錢升級到一塊一,一塊三升級到二塊。
其實這種階梯式升級,才代表了真實的市場。所以我們強調,爆品幾乎都是有極致性價比的。
2、用戶深度參與
打造極致性價比有很多具體的方法,第一個核心的點是大家現在常說的用戶深度參與,這個也是我們用的比較溜的。
我們公司在剛起步的時候,沒有什么錢,但當時微商渠道正在快速成長。為了有更好的現金流,我們就自己組建了微商團隊,后面才慢慢減少它的比重。
但這個階段給我們積累非常好的種子用戶,當時公司小,我們就經常邀請他們參與公司的討論,從產品立項討論到賣點討論,包括有了產品以后讓他們測評。
所以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跟這波種子用戶建立朋友般的深度關系。當然隨著后來私域的運營,這波人在滾雪球式地放大,我們已經在用客服和2萬多人的用戶池,做深度溝通。
實際上,大部分都比較樂意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我們現在每個產品大概要經過10-20輪的測試,用戶參與完成產品的部分,對我們變得非常重要。
3、產品對渠道廣度和深度的適應
第二個我們理解比較深刻的點,就是產品對渠道廣度和深度的適應。
我剛才說不能只在高點能賣。我們在早期就犯過這樣的錯誤,為了升級,用醫用級包材,用最好的原料,把每一個商品都搞得很復雜,價格就高起來了。
事實上最后你會發現,它的規模化會碰上嚴重的障礙,一個是渠道限制,二是轉化率降低了。
所以,一個極致爆品的渠道適應性,也是比較廣和深的。廣度是什么?是你能覆蓋多寬的渠道。深度是什么?單點能打多少。
比如說你在一個賣場月銷售額能做到2、3萬,那深度可以;如果只能做到2、3千,那就沒有更多市場費用支持它往深度去做了。
4、供應鏈的極致效率
第三個很核心的點,供應鏈的極致效率。前面我說要做長尾要深度,這是在供應鏈端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現。
我們作為輕資產公司,在生產環節基本上采用的是ODM方式,也就是研發自己來做,之后生產、工藝標準以及原料標準,找具備生產能力的工廠督促他們做。
如果摸過供應鏈的人會知道,一個工廠24小時不停生產一個單品,跟隔幾個小時要清洗一下,換一個口味,再換一個產品……,供應鏈的成本差異非常之大。
所以,我們說爆品一定是跟供應鏈有關的。
前段疫情期間大家對代餐的需求非常旺盛。我們的云蛋糕和酥餅,都處在一個有貨所有人都要的狀態,中間甚至出現72個小時只停4個小時做深度清潔,其它時間都在不停地生產。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極大的成本優勢,也就是說,供應鏈極致優化的邊際成本,可以降到最低。
在這種供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其實你的毛利被放大了。到后來我們發展到有一定能力之后,就參股了很多重點供應商。
一是為了價格透明化。
二是為了技術保密。
這是我們覺得可行,并且在逐漸擴大的一種供應鏈合作方式。你又是它的客戶,又是它的股東,這樣其實可以更好地一起發展。
1、為什么要盡可能地去做多元化渠道?
通過一個案例分享,來談談對爆品渠道的理解。比如說臟臟包。它是用三個月時間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周期,我們這個時候來看一個爆品的根基、記憶是什么?
臟臟包,其實它所有的根基不來自于商品價值,而在于它摸得滿嘴都是的社交價值。像這樣的產品,我們永遠都不會去做,因為它的產品本身并不具備真實的基礎。
這件事能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爆品必須在多元化的渠道都獲得銷售,才可能得到一個足夠的規模,光在線上做爆款是遠遠不夠的。
很簡單,首先因為它的規模不夠大。
可能服裝行業高一些,像是在食品類目,電商的滲透率10個點都沒過,也就是說90%的生意還在線下,所以要真正打出一個爆品非常不容易。
第二,一個爆品從打爆到價格穿幫、透明化,大家都不愿意賣,直到商品死亡,在電商的生命周期大概是6個月。
但如果你在高峰時期能導入到線下的話,可能還可以再做2-3年。做多元化渠道的建設,則可以讓你的爆品變得規模更大,生命周期也更長久。
所有的定價、商品都基于線上的分層結構來設計的,所以它線上的這種商品實際上很難適應于線下。
2、線上渠道:把銷售當成傳播
我們通常是把線上的銷售當做一種傳播。所以在電商這個領域,我們會做廣泛的分銷。自己的旗艦店,有時候反而是作為一個價格標桿的作用。
那我們對電商的要求最低是什么?別虧錢就行了,因為你的每一筆銷售就是一次推廣,每一次曝光就是一次傳播。
3、線下渠道:重視經銷商存在的意義
對于線下來說,通過合理的分銷,合理的定價來不斷做好。其中,一個爆款線下分銷你必須要考慮一點,就是認同并且理解經銷商的存在意義。
雖然我們自己也在做B2C生意,比如開店、做小程序,把商品直接售賣到消費者手里,但我們仍然非常重視經銷商在中國市場的意義。
實際上經銷商拿走的錢并不多,真正渠道消耗在哪呢?消耗在零售終端(因為低效零售)。除非你是超大的爆款,不然正常要給到零售商40多個點的毛利,經銷商可能十幾二十個點的毛利。
所以,經銷商干的是辛苦活,合理的分配利益對于渠道分銷的廣度非常重要。
而且對于經銷商來說,和你唯一發生關系的,就是有沒有賺到錢?如果我不掙錢,你再大的品牌,再爆的產品,和我沒半毛錢關系。
4、碎片化渠道的探索
這兩三年渠道的碎片化趨勢非常明顯。比如說電商,你看我們不在僅僅只有淘系、京東,同時還有更多的選擇,比如O2O、各種分銷、銀行信用卡商城,還有社區團購、社交電商。
對此我們建議一個爆品,一定要盡可能在各種不同的渠道里出現。
大家也都希望,搞清楚這些渠道背后的用戶是誰。
除了品類、產品、定價、渠道等,爆品很核心的部分在于傳播。在這個環境下,大家都在講品效合一,但我們先談銷量再談品牌。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設計師,或者一些非銷售,偏文創領域出身的創業者,會很在意包裝形式、工業設計……,通過這些形象來展示品牌的調性、氣質。
這些我都認同,但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能貪高,不能買櫝還珠,你必須要有足夠的銷量。
這里面的方法論有很多,比如品牌的IP化,像a1就有一個a君,還有包括各種聯名,做公益事業流量的轉化、會員制度的建立、線上線下的融合等等,
包括培養超級用戶,跟我們合作的有幾百個網紅、藝人、KOL。他們的成本都相對可控,更多的出發點只有一項,就是他必須在帶來銷量的前提下去做。
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都沒有做過這種純品牌、純聲量型的媒介傳播。
每個類別的爆款都有不同,我們有時候真的很難去一概而論,但我們至少用這些基礎的方法論,我們在三年里面打了兩個爆款。
最近我們又在籌備一些新的品類,第一個要求就是確定這個類別到底有多高?
我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讓產品部門、銷售部門走訪了二三四線,60多個未來可能是我們客戶的經銷商,以及很多門店。
我需要知道真實地理解,在他們那邊現在這類產品什么樣的價格帶是主流的,什么樣的成本、品質他們覺得是OK的,回過頭來再反饋到研發端。
有時候,我們不敢說用最好的料做最好的產品,就可能成為爆款。也許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你的價格突破了價格帶。
其實每個商品都有一個心理價格帶,突破了你的銷量馬上掉一半;可能你也有一些爆品的紅線,跨過那條紅線就永遠成為不了爆款。
現實中我們也看到,有的人可能踩了不止十條八條紅線,回過頭來再問為什么你成不了爆款,原因也是一樣的。
-end-
餐飲O2O“重振2020”專題文章
— 分析與報告 —
— 餐飲O2O幫扶對接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