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上方圖片二維碼即刻購買《辰報2018》
餐飲界最值得收藏的餐飲大數據報告合集
2018年,注定是團餐業特別活躍的一年。在整個社餐業不管是線下房租還是線上扣點,已經逼近承壓臨界點,社會餐飲已經進入微利時代的背景之下,團餐卻因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1.2萬億的團餐市場,被稱為餐飲業“最后一片藍海”。
那么在悲喜交加的2018年,團餐業都發生了哪些重要的事?又出現了哪些趨勢?業內大佬對行業的觀察與思考又是什么?
辰智科技前幾天,剛剛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團餐產業發展報告》,詳細解讀了2018年餐飲行業發展現狀、2018年團餐市場發展概況、2018年團餐企業調研分析和2019年團餐企業市場應對策略。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完整報告
禧云國際團餐研究院盤點了2018年團餐行業十大熱詞,在這里為大家分享幾個熱詞,回顧2018,走好2019。
食堂智能化升級
2018年是食堂大“升級”的一年,團餐在企業、學校、機關食堂等不同業態都出現了高顏值、美食廣場化又賦有智能科技的“新”食堂。
這些新食堂紛紛引入天南海北的風味小吃品牌,并在支付和收銀環節部署智能結算系統,“智慧餐廳”也開始登場亮相。新食堂從產品到裝修再到科技感全面升級,在消費者體驗的提升上效果顯著。
從兩個典型案例——騰訊新總部食堂和中國人民大學食堂就可見一斑。
2017年年底,騰訊新總部濱海大廈正式揭幕,投入使用。本次騰訊打造的新總部食堂足足占了4層,而每個餐廳不僅裝修風格各異,同時菜式豐富,每天多達一百多種。
除了顏值出眾,食堂還被賦予了諸多智能化應用,如每天都會更新菜品的食堂小程序,讓騰訊員工未到達餐廳,就能預覽菜品,提前下單。
圖片來自網絡
2018年9月,新學期開學,中國人民大學的“智能餐廳”上線。
與傳統食堂“一字形”選餐窗口相比,用餐者可從兩側的入口進入,沿路選餐,最終在“U字”下方的智能結賬臺自助刷卡買單。
據北區食堂主任王祚榮介紹,食堂借助智能技術,不僅節省了用餐者的排隊時間,提高了結算效率,更重要的是幫助食堂獲取了用餐者的飲食大數據,運營將變得更精準。
數據化智能變革
以餐飲ERP及開放平臺為基礎的新技術,已經在推動整個餐飲行業的數據化進程,可見新餐飲時代的核心特征:數據化。
為此,“數據化”成了團餐行業必須要面對解決的問題。
據調研了解,目前國內涉及食堂信息化的技術服務企業主要有三類:第一,以專業團餐ERP系統為核心產品,同時具備各類智能軟硬件系統集成,及線上線下運營能力的一站式智慧食堂解決方案廠商,如禧云信息、滿客寶等;第二,具備軟硬件研發能力的智慧食堂設備廠商,如智能出品設備及結算設備廠商雄偉科技、鼎順科技、南京小牛、大唐智訊等,還有如自助點餐機及自動取餐柜廠商方派科技等;第三,業務同時覆蓋食堂、水電控、門禁、教務等場景的傳統校園、企業、市政一卡通集成服務商,如易科士、新開普等。
供應鏈升級
我國餐飲行業市場集中度極低,大部分餐飲企業規模較小。在食材采購方面,中小型餐企主要以自采為主,這使得餐飲供應鏈環節的市場集中度亦極低。
對標日美等發達地區,未來國內餐飲供應鏈面臨深度整合已是行業共識,大量企業及資本近年開始瞄準這一潛力巨大的餐飲細分市場。
同時,餐飲供應鏈發展的各項條件已經成熟:中國餐飲行業的體量規模達到了4萬億,市場大到足以醞釀出供應鏈巨頭;在慢慢進化中的企業開始注重效率,對效率的追求倒逼上游供應鏈的產業化發展;再加上冷鏈運輸、信息化的發展,都給供應鏈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
圖片來自網絡
在供應鏈層面,為了適應和促進餐飲行業發展,這一兩年餐飲供應鏈的改革與完善步伐加快。美菜發布了品牌升級戰略,大型連鎖餐飲企業開放自有供應鏈,出現了蜀海;餐飲企業抱團取暖聯合組建餐飲人自己的專業化供應平臺,成立了眾美聯、餐標網等;鏈農等供應商借助互聯網優勢,搭建新的采購銷售平臺,整合物流、冷藏、保鮮、大數據等多種資源,創造全新價值。
巨頭進擊
面對接近萬億規模的團餐市場,競爭從來不止于眼前。2018年9月5日,中國傳統家電巨頭長虹在四川綿陽召開發布會,推出面向企業服務的制造轉型成果——智慧廚房系統,正式進軍團餐市場。
圖片來自網絡
長虹以家電、軍工出身,跨界餐飲產業擁有技術優勢,立足團餐領域有利于長虹技術延伸和服務轉型落地。
面對規模達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0%的國內團餐市場,在長虹看來,這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巨大機會。
通過數據,長虹可以為食堂提供多樣化的菜譜,做飯機器人可以通過菜譜變化花樣。從供需交易平臺到食堂的凈菜中心,再到智能烹飪,長虹可以為食堂提供配餐、分發到就餐的一攬子服務。
本次長虹推出智慧廚房系統,跨界團餐產業,盡管最終“機器人廚師”能否被市場認可,現在還是未知,但更大維度的競爭已經改變了整個餐飲業格局。
“黑天鵝”事件
相比電器巨頭跨界競爭,餐飲外賣市場雙寡頭格局的形成,下面兩起“黑天鵝”事件,則更讓團餐人揪心。
2018年10月初,團餐龍頭企業和興隆突發經營危機,陷入“休克”的新聞,震驚了整個團餐行業。而早在8月10日,和興隆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黃溪河就失聯了,同時公司賬上4億現金不翼而飛。據了解,和興隆的業績規模并不小。2017年財報顯示,和興隆去年營業收入8.3億元,同比增長12%,歸母凈利潤7700多萬元,同比增長5.9%。
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么和興隆會突然“爆雷”?事后資深餐飲經理人孫旭這樣分析:導致今天的“爆雷”也絕非一朝一夕的心念沖動,而是經年累月,特別是近年來團餐市場洗牌升級,社會餐飲大舉進駐,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新三板上市以來,預期的“稻草效應”遲遲沒有到來,新項目的投入產出嚴重背離,壓力鏈條崩到了極限導致“脆斷”。
除了和興隆“休克”事件之外,另外一起事件同樣震動也不小。2018年10月19日,上海中芯國際學校被爆“食物霉變”,一時間刷屏了朋友圈,引爆網絡。最為震驚的是該學校的食堂供應商為世界排名前三,團餐巨頭康帕斯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作為有著70多年團體膳食供應經驗,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團餐供應商,康帕斯這次在食安問題上栽了跟頭,引發公眾對團餐行業的信任危機。
史上最嚴食安法規
食堂升級、智能變革、團餐大佬的觀察、大公司的動作、震動行業的事件都總結完之后,我們再來看一下,2018年重要的新政新規。
2018年5月北京市開始實施“陽光餐飲”工程。具體實施措施即從實體餐廳到網絡外賣多渠道推進“陽光餐飲”工程。“陽光餐飲”APP由北京食藥監局開發,并強制實施,意味著餐廳可以公示食品安全信息、展示后廚食品加工過程,并由社會公眾進行評價。值得注意的是,這將是一個官方強制性的要求。三年內北京市七萬多家餐廳將全部實現陽光餐飲工程,不符者將被淘汰。所以陽光廚房、透明廚房的建設已是大勢所趨。
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履行主體責任,提升管理能力,保證餐飲食品安全,2018年6月22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新修訂的《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被人們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操作規范。相較于舊法,新法操作性更強。比如明確了網購平臺的主體義務,即:“網絡交易出問題,第三方平臺先負責”。
小結
開店選址、菜品研發、掃碼點餐、前廳服務、供應鏈采購、后廚管理甚至烹飪過程,科技進一步嵌入餐飲運營全流程,餐飲行業迎來智能化時代。
團餐行業也開始從傳統相對單一的模式走出。未來的發展呈現出專業、多元、精細化的趨勢。
團餐企業面對著外來政策和內在變革的壓力,如何應對雙重壓力,走好2019年的新征程,辰智科技《2018年度中國團餐產業發展報告》中給出了詳細的應對策略,辰智科技用數據說話,每一項策略都給您最詳細的數據支持。
文章部分內容節選自:職業餐飲網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購買《辰報2018》
餐飲界最值得收藏的餐飲大數據報告合集
辰智科技-大數據應用專家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辰智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辰報2018》
原創文章,作者:辰智,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