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企鵝智庫發布的數據報告,引出中國的“吃”的五個趨勢。
第一:餐飲O2O全面升級
外出就餐/食堂用餐依舊是很多人的首選,有高達62.5%的人選擇。選擇吃外賣的達54.4%。“自己下廚”行為的減少會進一步推動餐飲外賣行業的細分與融合,以及渠道的擴展。消費者的就餐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就餐體驗可以更加豐富。
餐飲實體店同時會提供外賣服務,有品牌餐飲有自己的在線訂餐app同時也入駐各個綜合性外賣平臺,部分私廚也在走外賣路線,或者個人餐飲通過入住私廚平臺來增加實體店流量和拓展品牌。外賣、私廚和餐飲實體店都在拓展各自的銷售渠道,分界不再明顯;同時,各個平臺也在越來越紅的海洋中絞盡腦汁實現差異化。
第二:更多出行+餐飲消費場景
出行和美食向來密不可分。自己下廚頻率的減少會導致外賣和外出就餐頻率的增加。在國外一些大城市,出行應用Uber開始了美食配送生意,意圖在生機勃勃的外賣送餐領域分一杯羹。UberEats(前身是UberFresh)主打的是“10分鐘內將美食送到嘴邊”。 “10分鐘”的承諾十分吸引人,這同時也意味著Uber需要和餐廳緊密配合。
在國內部分城市,優步中國研發的UberLife(優生活)則在開拓基于出行的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為乘坐Uber途中仍然瀏覽app的乘客推薦城市中的餐廳折扣、文化演出等城市生活信息。無論是餐飲急速配送還是讓客戶在行程中了解周邊的美食,出行+餐飲的消費場景還有很多,二者的協作更多,分界更模糊。
“外出覓食”也可以作為出行的細分領域,饑腸轆轆的食客乘坐“美食專線”到達餐廳可以享受一定的優惠。這需要對于消費者需求更精準的把控,以及將分散的需求有效發掘、引導和聚合。出行和餐飲行業對于實現相互引流,互利共贏; 而客戶則可以在出行和用餐場景中無縫銜接,甚至可以在路上就把菜品點好,到達餐廳時無需等待,直接用餐。
出行和餐飲行業數據的打通,還可以為雙方獲取和預測更精確的用戶畫像帶來有力支持,如通過消費者的出行規律來最大化餐飲收益,或根據餐飲區的客流來優化車輛的最佳匹配等。
第三:分享經濟風潮下的私廚分享
私廚、拼飯類服務作為消費者選擇就餐的選擇滲透率很低。一方面是因為私廚、拼飯類應用相對比較新興,另一方面,私廚和外賣的定位有差異。外賣主要針對消費者高頻的剛需,解決“餓”和“快”的痛點,如工作日的午餐;而私廚、飯局分享類應用則常常伴隨著“個性化”帶來的溢價,針對消費者低頻的非剛需——吃一頓有特色的菜肴,或者通過飯局結實志同道合的人等。
調查顯示,作為用餐者嘗試過私廚、飯局分享的人不到3%,而“喜歡做飯,考慮讓做飯成為第二職業”的平均比例達7.5%——意愿不可能完全轉化為實際的私廚供給端,有待進一步引導調動其積極性,如獲得除金錢回報之外的非物質回報而最大化各方收益。
2015年上線的“我有飯”app除了私房菜和拼飯之外,還推出了大咖飯局,以投資人、行業專家的飯局為賣點,讓社交價值和經驗交流成為一餐的溢價。隨著分享經濟的滲透和信任機制的優化,私廚和飯局分享市場遠未飽和,“餐飲+社交”也可以衍生出諸多機會。
第四:做飯更便捷,智能廚具受熱捧
看樣子廚房一時半會兒是不會消失了。那么它會怎樣“進化”?掃地機器人、手機app控制的智能家居如空氣凈化器、冰箱等已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更貼合人們的烹飪和用餐習慣、更加智能高效是廚房“進化”的不變方向。
從年齡維度來看,差異的顯著性較低。90后對于智能廚具的感興趣程度最高,達83%,比80后高近5個百分點;而80前群體超出了預期,達80.2%。
也許中年人對于“出去吃”的熱衷程度比較低,相比年輕人的好好做飯需求更高,對于廚具的要求也相應更高;而年輕人對于智能用品的接受度天然更高,對于智能廚具更感興趣的原因更多源于“讓做飯更加便捷”,降低了做飯這件事的“門檻”。
從性別維度來看,男性更注重智能廚具省時省力的特征,而女性更偏好智能廚具多功能合一的特點。
第五:便利店需求升高,社區結構優化
隨著人們下廚頻率的降低以及在做飯上花費時間的減少,便利店也是解決一頓飯的可行選擇。超過兩成人在不做飯的時候會選擇在超市/便利店購買簡餐。
不過,我國大部分城市的便利店密度還遠未飽和。日本平均約24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密度非常之高,;美國約21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幾乎觸手可及。
中國目前的便利店總數不超過3萬家。隨著中國人口的城鎮化和消費結構升級,便利店的需求會更高,社區結構會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
原創文章,作者:外賣頭條,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3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