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后臺領取餐飲必備工具包
來源|混沌大學編輯|Neo
如果僅僅把創新當作終極目的,你可能就會走上歧途。3月29日,遠望資本創始合伙人、迅雷創始人程浩老師和大家分享了他所知道的9大創新真相,未來幾年里蘊藏巨大市場的創新機會,以及實現劃時代創新的底層秘密。
關于創新的9個真相
真相1.小公司創新比大公司容易很多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小公司又沒錢沒資源,為什么能創新呢?
其實,正是因為沒錢沒資源,所以逼著你必須得創新。而大公司有各種各樣的掣肘,比如溝通機制復雜、決策機制很慢、文化不鼓勵創新、老板不容忍失敗等等。
同時,大公司還有一個創新惰性,就是有錢。因為有錢,所以熱衷于并購那些成功創新的小公司。舉個例子,英特爾、蘋果每年做大量并購,都是這個想法,直接花錢去收割創新果實。這樣還不用在跨領域的創新上分心,干擾自己的主營業務。
換句話說,如果大公司創新很容易,那就沒創業公司什么事了。
真相2.創新是手段,不是目的
為了創新而創新,這個事情本身就錯了。
周星弛有一部電影《國產凌凌漆》,里面講到這樣一個荒謬的創新故事:
達文西發明了一個太陽能手電筒,說只要有光源,太陽能照到的地方這個手電筒就能發光。
周星弛問,你這光源手電筒它晚上怎么用呢?晚上沒太陽。
達文西又拿出另外一個手電筒說,我這一照這個不就亮了嗎?
我前幾天看到另外一個例子:
這是一個老式的投幣式電話亭,現在大家都不用硬幣了,所以很不方便。那怎么辦?這張圖提供了一個創新方法——貼個二維碼,只要手機一掃,就可以打電話。
可問題是,我都能用手機掃碼了,為什么還要用公共電話?
真相3.那么,創新的目的是什么?
我認為,是以下幾點:
1)極大提升效率。
搜索引擎出現之前,大家通過去圖書館,或是朋友之間相互打探之類的方式獲取信息,效率無疑很低。而搜索引擎出現后,大大提升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效率,這是它的價值。
在這方面,迅雷也有發言權。我們通過 P2SP 算法,把下載速度提升了 5-10 倍,革新了整個行業。大家以前下載一個大文件可能要一小時,迅雷出現后只需要 10 分鐘就下載完了
2)極大降低成本。
埃隆·馬斯克有個公司叫 SpaceX,是一家火箭公司。美國 NASA 發射一顆衛星,如果找波音這樣的公司可能需要數億美金。而 SpaceX 一下子把成本降到了幾千萬美金,因為它實現了一個突破性的技術,可以回收火箭之后再次利用,極大降低了成本。
3)極大提升用戶體驗。
iPhone 出現之前的手機,如今我們都稱之為功能手機,或者無線電話。這個概念是專門與智能手機相對應的,功能手機只能打電話和發短信,而智能手機出現后使得用戶體驗極速上升。
大家看到,我在這里提到了三次“極大”。什么叫做“極大”?我認為是 5 到 10 倍的差距,必須得是比較顛覆式的創新,才能做到“極大”。
如果不是“極大”,我們管它叫什么呢?漸進式創新。在我看來,創業公司都不該搞漸進式創新。因為,你如果不是行業老大,做微創新沒意義。
真相4.漸進式創新都是給行業老大打工。
因為,行業領先的公司都會隨時監控競爭對手,好的功能和微創新會被他們隨時抄去,創業公司沒有競爭壁壘。
我們以前做迅雷的時候,通過一個顛覆性技術成為了行業老大。我們的競爭對手也開始抄我們,推出一些不錯的功能。我們的產品經理,每周都會管理競爭對手發布了什么新功能,好的就直接拿過來用了。
再舉個例子,前幾個月特熱鬧的子彈短信,剛出來的時候主打一點,就是語音轉文字的功能,它做得比微信更加友好。但我認為,這個功能雖然受大家歡迎,但是第一它很難撼動這種微信的強通訊錄關系;第二,說白了,騰訊隨時都可以 Follow 你,把自己的不足改善起來。
所以大家記住這點,如果你們在所處的行業已經有一個 NO.1,漸進式創新就是為它做嫁衣,你想顛覆它靠漸進式創新,基本不可能。
真相5.創新是解一個四元方程式。
什么叫四元方程式?就是說創業過程中有很多變量,如果這些變量在同時變動,就會變得很動態,你很難同時控制,很難解。
那有什么好辦法嗎?我認為,是控制住其中兩個變量,把它們變成定量,把四元方程變成二元方程式。
舉個例子,過去一兩年有一個新興行業叫服裝訂閱式電商。它的商業模式是,你在APP填好身高、體重、喜愛的顏色、品類、品牌等等,這家公司每個月就會給你寄幾件衣服回來。你覺得好就留下來,不好的免費郵回去。長此以往,公司就能根據你的反饋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現在國內好幾個公司都在做這個事情。在這個商業模式里,我找到了4個比較核心的變量:
1)APP也好,小程序也好,一定要有一個載體。
2)推薦算法。如果你每次推薦的東西都被人退了,商業模式就不成立。所以推薦算法在這里極其重要,你能夠預測他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
3)供應鏈。用戶喜歡,你也要能提供才行,這一點包括服裝的設計、生產和制造等。
4)獲客。你得有足夠的能力吸引用戶留下資料,把偏好、地址、信用卡信息輸入進去,生意才成立。
以上四點,如果同時做會非常復雜,鏈條很長,而中間有一件事沒做好,你的商業模式就都不成立。
如果拿我們四元方程的理論,這時候你還有一種選項,控制住供應鏈和獲客這兩個變量,先把推薦算法跟APP/小程序做好。比如,在中國有很多網紅電商,他們有獲客和供應鏈能力,但是受制于淘寶這個平臺,沒有自己的載體,同時也沒有去做推薦算法的能力。那前期在獲客和供應鏈方面,你與這些網紅電商互惠合作就好了。
大家發現沒有,這道題一下子被簡化了很多。接下來,一旦你的推薦算法和小程序做得成熟穩定,就可以控制住這兩個變量,再去解決供應鏈和獲客的問題。
真相6.創新需要天時。
天時就是外在誘因,有幾種可能性:
1)市場變化。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的人均年收入已達到 9000 美金,催生了大家都聽說過的消費升級市場。之前一直持續的計劃生育政策,如今又催生了龐大的養老市場。
拿互聯網公司舉例,BAT 都誕生于 2000 年左右,因為那時候市場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中國第一代網民開始形成。
2)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外在誘因是技術。就是市場一直存在,但過去技術不成熟所以達不到,或者技術太貴,性價比不夠。
現在很多購物中心的地下停車庫都開始使用車牌的機器識別系統了。這個節省人力的需求其實以前也一直存在,但識別算法不夠好。你總識別錯還不如不做,所以以前沒應用。這個機會就是由技術演進產生的。
同時,這里要提醒大家,如果你發現一個市場需求很多年前就存在,也沒技術瓶頸,技術多年前就可以實現,這時候一定要猶豫一下:為什么這個事情以前沒有人做?千萬別覺得自己比別人都聰明,別人都發現不了。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這是一個偽需求,不是真正的剛需市場。
真相7.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各有其市場規律,不要抱怨。
客觀講,中國過去20年互聯網的發展大多數都是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鳳毛麟角。但是,大家不要以為我要鼓吹技術創新,看不起商業模式創新。其實他們各有優缺點:
1)商業模式創新的缺點是門檻低,競爭極其激烈;優點是成長速度快、容易上規模。
2)技術創新剛好相反,門檻壁壘很高,但是周期很長。以色列有一個公司叫Mobileye,給汽車做輔助駕駛,后來被英特爾153億美金收購了。這家公司成立于1999年,但第一筆收入是在2007年,中間8年時間都在靠VC活著,真的很難。
我們作為創業者應該選擇哪個方向,完全取決于你對哪個方向更擅長,沒有好壞一說。這件事你對照美國看也很正常,美國投入到互聯網的錢遠遠超過投到芯片的錢,因為這是商業規律。芯片公司,比如英特爾這樣的40多年老公司,市值僅2000多億美金。美國現在市值排行榜前4名,亞馬遜、蘋果、Microsoft、Google,都超過了8000億美金,都是互聯網公司。
所以,這是市場規律,我們沒有什么可抱怨的。
真相8.創業公司必須有持續創新的能力。
我想告訴大家一個殘酷的事實,幾乎所有成功的公司,最后成功的都不是它在day 1想做的事情。
騰訊最早的業務是尋呼機相關的。迅雷第一天做的是分布式郵箱,我們折騰了大半年,結果換到了下載方向。
再多說一句,現在我們是做早期投資的VC,所以對創業公司的人看得非常重要。那么,我們評判創業公司CEO有四個核心標準:
1)領導力。我跟你聊天,你能不能打動我,你說的東西有沒有人信?如果這個人有領導力,就能說服人聚人,這極其重要。
2)創業精神。創業就是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必須得闖過去,不能半路撂挑子。
3)執行力。可千萬別光說不練,得能高效地推進業務進展。
4)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決定了你這家公司能不能持續創新,到底能夠走多遠。是做成一個小生意,還是一份大事業。但這一點真的很難在前期看出來。
真相9.大公司創新維艱。
本文開頭我講過,大公司的創新是非常難的,當然,這對創業公司也是一件好事。在中國這些大公司里,我認為創新能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阿里集團。阿里巴巴最早是 B2B 業務,后來推出了 2C 的淘寶,淘寶又帶動支付寶,支付寶后來演化成螞蟻金服,到現在又有菜鳥、盒馬、釘釘……也就是說,阿里每隔三四年就有一波新的進化曲線。
那么大公司怎么進行創新管理?我簡單介紹幾個要點:
1)敢死隊。
創新業務一定要有敢死隊,敢死隊一定得自組織,把風險透明化。同時,人數不能太多,我們說敢死隊的標配是三到五個人,一個產品經理兩個研發就夠了。為什么?因為三到五個人做不好的項目,30 到 50 個人一樣做不好,很有可能這個需求本身就不成立。
2)KPI 還是 OKR?
現在很多公司實行 OKR 或者 KPI 制度,前者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后者指 Objectives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成果法)。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前面的 O——Objective(目標)。
有了目標,“KR”才不會跑偏。如果只施行 KPI,會導致湊數和短視。你給我定一個 KPI,我就會想盡辦法去刷這個數據,而不是為了實現目標努力。
KPI 和 OKR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 OKR 鼓勵你給自己設定挑戰性目標,哪怕實際只完成了70%,也沒關系,因為它不會跟你的個人業績考核直接掛鉤。
但是 KPI 一旦設定,如果只完成了 90%,就可能導致年終獎少發一個月。如果你是這個業務的負責人,每年預算會時,你就會絞盡腦汁怎么去跟老板談一個更低的 KPI。
所以大家記住,創業公司的創新業務一定不能用 KPI,KPI 驅動不了創新。
未來有哪些創新機會?
以上是我關于創新的一些感悟,接下來,我介紹一些未來的創新機會:
5G是基礎設施
大家對 5G 技術的普及可能已經耳熟能詳,它是基礎設施,直接催生了自動駕駛、車聯網和 AR、VR 等很多領域。
5G 為什么對自動駕駛這么重要?因為這涉及到兩輛車之間的通信。現在咱們人開車,前面假設有一個路障,剎車之后,后面的人會先看到你明顯的剎車行為,才會跟著剎車。如果稍微反應慢一點,就可能導致追尾。
但 5G 技術普及以后,更好的解決方式,是前面的車看到路障,就直接跟后面的車做一個通信,告訴你前面多少米有路障,我要踩剎車了——然后兩輛車同時踩剎車。
這個場景將同樣適用于過紅綠燈的時候,綠燈一亮,所有車就能同時啟動,大大提高通過率。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大家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發明,第二次是電力,第三次是信息化革命。我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互聯網,而是人工智能革命。
互聯網核心解決的是連接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中國互聯網電商超過百億美金市值的有 4 家,阿里、京東、唯品會和拼多多。為什么電商能從互聯網獲益?因為他們解決了連接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淘寶把中國幾乎所有的買家和賣家全部放到它的平臺上,這就是連接的價值。
但是,不是所有行業的問題都是連接或信息不對稱問題。這一點在實體行業很典型。
比如醫療,你把全中國老百姓跟三甲醫院大夫全部連接到一個平臺上,價值不會那么高。為什么?因為醫療行業里核心的問題不是連接,而是一個大夫再好,每天也只能看這么多病人,這是生產效率的問題。
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你提高生產效率,這就是它最大的價值。未來,不論是自動駕駛、輔助問診還是手術機器人,都會帶來長期的機會。而且我認為,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改造將會遠超過互聯網的改造,這就是說為什么人工智能是創新的大機會點。
AR /VR將給社交領域帶來革命性創新機會
AR/VR 技術最近兩年有些偃旗息鼓,但是長期來講我非常看好,我認為 AR/VR 就是下一代的個人計算中心。
過去幾十年間,人類的個人計算中心在不斷的進化,并且滿足兩個規律:越來越便攜,越來越接近人人交互。
個人計算中心最開始是電腦,后來發展到筆記本,再發展到手機,越來越便攜。但是,AR/VR技術載體要比手機還便攜,你只需要戴一個眼鏡就能身臨其境,兩只手可以全部解放出來了。
這一技術的實現還需要一些時間,不過我認為,未來 AR/VR 技術一旦成熟,最大的革命性創新機會是在社交領域,這也是為什么 Facebook 特別看重這個領域的原因。
劃時代的創新是如何實現的
最后我們來講,如何實現劃時代的創新。
講劃時代創新,在科技領域,大家通常會想到蘋果。
我印象極其深刻,第一臺MacBook Air發布的時候,喬布斯帶著一個信封走上臺,打開后從里面掏出了一個筆記本電腦——于是,整個世界都轟動了,從來沒有人做過這么薄的筆記本電腦。
后來,有一個記者采訪喬布斯,問他說蘋果憑什么能做出這么牛的產品?于是,喬布斯就帶著他參觀了一下團隊,他的團隊每個人都是最一流的電腦科學家,但同時每個人都各有特色,有建筑師、鋼琴師、歷史學家……
這說明,蘋果創新的秘密就是科技與人文相結合。
我再舉一個例子,Google 的 DeepMind 在 2017 年也因為打敗人類頂尖圍棋手而轟動了世界。它的創始人 Hassabis,小時候很聰明,16 歲就去了劍橋大學的計算機系,畢業之后他創業做游戲公司。到了 20 多歲的時候,去倫敦大學讀了腦神經科學的 PhD。
現在人工智能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專用詞叫神經網絡,就是由腦神經科學引出來的,參考人的大腦機理。正是因為 Hassabis 既懂計算機,又懂腦科學,所以他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了非常突破性的創新。
所以說,劃時代的創新需要什么?需要交叉學科的融合,只懂一件事,你可以把手上的事情做好,但很難做出偉大的創新。
其實歷史上一直都是這樣。在英文里,博士學位的英文 Ph.D,就是 Philosophic of Doctor,漢語直譯就會變成哲學博士。古代的時候,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哲學家,天才幾乎都是跨領域的。
舉幾個例子,艾薩克·牛頓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在數學方面也有很大建樹,發明了微積分。除此之外,他還有經濟學方面的成就,是英國皇家鑄幣局局長,在天文學、哲學、神學方面也有很多研究。
關于達芬奇,大家都知道《蒙娜麗薩》、《最后的晚餐》等名畫。但同時,達芬奇還是人體解剖學的先驅,對天文學、機械、軍事、建筑都有非常深的造詣。
特斯拉是交流電的發明人,有許多專利。但同時,他精通 8 種語言,還是詩人、哲學家和音樂鑒賞家。
當我們回顧來看,偉大的創新往往都來自:
跨學科的融合。
科技與人文的融合。
客觀講,中國有很多做 3C 產品的公司,但距離偉大或者說藝術品都還有些差距。我認為,關鍵就在于人文底蘊不夠。因為美學在底層是相通的,對科技產品也好,人文、藝術也好,我們的積累還不夠,這是核心問題。
但是這不賴我們,至少不賴我們這一代。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話,來自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
我們這一代人,要學習戰爭和政治,是為了我們的孩子們能學習數學和商業。而他們的孩子,才能學習什么呢?
詩歌、音樂和建筑……
所以我堅信,當我們的創業主力軍是中國的 00 后和 10 后的時候,我們一定會誕生出像蘋果一樣偉大,具有藝術底蘊的創新公司。
#今日話題#各位掌柜,你認為餐飲業是否具備“跨時代創新”能力,又有哪些成果?歡迎在留言區討論
點擊閱讀原文,限時0元學習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