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做過財務、外貿,一路折騰,總想找到一個不賒賬、賺快錢的行業。偶然一次異國吃面,她一腳踏進餐飲業。她靠著來自日本的拉面白手興家,用了八年時間坐上了中國餐飲界的頭把交椅。
此外,她的公司市值一度高達90億,如今已開了800多家分店,而她更是多次成為胡潤餐飲富豪榜的女首富。
她是潘慰,味千中國的創始人。
家境貧困,靠自學成才
1969年,潘慰出生于山西太原。小姑娘從小非常懂事,5歲不到就幫媽媽洗碗、洗衣服。一條打補丁的藍褲子一穿就是8年,直到最后藍褲子補成了花褲子。
由于穿得樸素,在學校潘慰是丑小鴨,“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沒有發小一起玩。不過,潘慰卻并不在乎,她經常扎進爸爸的書房里,一個下午都不挪窩。
1987年,就讀高二的潘慰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一家人擠在不足30平米的“鴿子籠”里。
1988年,考大學前夕的一天深夜,潘慰迷迷糊糊聽見媽媽嘆氣“孩子要考上了大學,幾萬塊學費可怎么辦?”爸爸很樂觀,“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再說賣一次血就能得好幾百塊。”
那天晚上潘慰躲在被窩里哭了整整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就跪在爸爸面前“打死也不上大學了,我自己學!”一家三口抱頭痛哭。
后來,潘慰找到一家舊書市場,找到幾本《會計基礎》、《市場營銷》等英文舊書。要說還是好人多,看著潘慰從小口袋里費勁巴拉掏出一把幾分、幾分的毛票,小老板手一揮“妹子,好好學,就當大哥做公益了。”
書是淘到了,可是,幾乎零基礎的潘慰要看懂那些晦澀的管理理論,談何容易,第一關的語言就過不去。不過,潘慰沒有灰心,每天雷打不動的就是看半個小時電視新聞。僅僅半年后,她就能大概看懂書中的意思了。
不過,光在家啃書本,潘慰心里過意不去,她就去了人才市場“找個工作減輕媽媽負擔”。“會記賬嗎?”“會”,“會出報表嗎?”“會!”人力資源問什么,潘慰都是滿口答應“為了早日賺錢,豁出去了。”
一個星期后,潘慰就進了一家食品貿易行做財務。可她哪里會記賬?沒有辦法,潘慰就自創符號“記下賬目往來”,確保每次匯報能對答如流。一到家里,她就翻書惡補,搞到后半夜也要把賬目一條條理清楚。
要說潘慰真是聰明,三個月后竟然就能獨立做財務報表了。
果斷辭職,自己做食品貿易
1990年夏天,老板派她和一個銷售去內地收購玉米“要確保玉米質量”。
隨同的銷售就是做做樣子,但是潘慰死心眼,到了佛山一個村子,全村50多戶人家,她真就一家一家吃生玉米“比較產品質量”,結果當晚肚子難受,最后還是含著消食片確定了購買數量和價格。
不算賬不知道,一算賬嚇一跳。“老玉米每斤0.5元收購進來,簡單加工包裝后出售,價格就到了1.5元”半年后,潘慰果斷辭職“必須自己做食品貿易。”
沒有貨源怎么辦?潘慰就到山西沁縣等地的農村挨家挨戶收小米。一年以后的1991年,她就結識了一批來自山西、陜西等地的農產品供銷商。
食品貿易,潘慰一做就是4年。
到了1994底,潘慰第一次積累了500萬的積蓄。剛想喘口氣,不料1995年春節當潘慰把120噸植物油送到宜昌一家糧油公司時,400萬貨款卻沒有按時收回。
結果賬上資金一下子吃緊,導致當年二季度的土特產收購都沒法下訂單。
拿下味千拉面的香港及大陸代理權
1995年秋天,潘慰參加香港的日本商業考察團。那天,她在九州島熊本街轉悠,看到一家拉面店門口排滿了人,潘慰好奇,也擠過去排隊。最后等了一個半小時,終于吃到一大碗“味千拉面”。
一個日本人能把拉面做得那么正宗,潘慰動了心思,“能不能做國內的味千品牌代理?”找店小二一問,“味千拉面”的老板叫重光克昭。
為了從競爭對手中取得代理權,潘慰親自帶著味千拉面的重光社長,來到深圳的工廠作了一番考察,介紹自己在內地的資源和優勢。考察之后,社長對潘慰信心倍增。
很快,潘慰一舉拿下了味千拉面的香港及大陸代理權。1996年,第一家“味千拉面”在香港銅鑼灣開業。
“味千拉面”日流水高達60萬
開業前一個星期,潘慰印制了1萬份廣告傳單,“出租車的哥8折優惠”。結果,一開張就涌過來2000多名的哥,中午排起1000多米的長隊,當天就賣出1500多碗拉面。
“10元吃飽,20元吃好” 味千拉面一下子成全港的哥首選午餐,到了年底實現了60多萬的盈利。此后,潘慰趁勢又開了15家門店,“味千”很快在香港站穩腳跟。
1997年春節,潘慰組織員工去內地旅游。在深圳世界之窗,臨近中午,潘慰一行轉悠三、四圈也沒找到能填飽肚子的食物“我餓,別人也餓,不如在這里賣賣拉面。”
第二天,潘慰真就租了3輛手推車,6人一組在公園里叫賣。結果當天小推車被擠得水泄不通,只好請來保衛維持秩序,負責配菜的潘慰手指關節都磨出了水泡,“偷空數了排隊人數,起碼不低于200人!”
那個春節7天小長假,潘慰的拉面流水達到了20萬“平均一天賣出2000碗拉面”,等于到深圳白吃白喝白玩一趟。
回到香港,潘慰決定在內地開店,于是1998年6月,第一家“味千拉面”開在深圳華強北路,與肯德基、麥當勞相毗鄰。
開業第一個月,每天前20位顧客享受半價優惠,華強店很快就火了,每日流水高達60萬,當年實現凈利潤150萬。這邊深圳華強打響第一炮,那邊潘慰就被勝利沖昏了頭,此后4個月就開出5家店。
在瓶頸階段,自己革自己的命
好景不長,三個月以后,那5家店卻一家比一家悲慘,最好的一家一個月都要賠12萬,半年以后,“味千”拉面更是門口羅雀。
怎么回事?潘慰把自己關在南山寺思考了半個月,出關后她決定下狠手“自己革自己的命”。
首先是要保證味道正宗。重光在日本經營“味千”30多年,憑的就是湯“一碗湯要經過30多道生產流程,光原料生產廠房就占幾十畝地。”
所以,潘慰決定投資1000萬做原料加工,“再造中央廚房”。資金不夠,就盤出去香港4家店,最后還差錢,潘慰就跑到深圳一家銀行,把給父母買的養老房抵押貸出100萬。
從此,原料隨用隨取,瓶頸一下子解決了。
接下來就是改變服務模式。起初味千門店規模都不大,只能容納二三十人進餐,品種也少。2000年7月,潘慰陪同父母去深南中路西餐店,突然蹦出個新想法“為何不在味千店里融入西方快餐式服務?”
此后,“味千”就成了介乎中餐與西餐之間的休閑快餐,“既具備西式‘飯等人’的特點,又具備中式的口味與營養”,潘慰一口氣把5家味千門店規模擴大3倍“可容納100多人同時用餐”。
效果立竿見影,深圳的那5家門店當月就扭轉局面,1999年盈利超過200萬。
最后是菜品不斷創新。當時一個怪現象就是“新開張的門店前3個月都是顧客盈門,就是兔子尾巴長不了,此后一月不如一月”。怎樣才能留住顧客、吸引回頭客呢?
潘慰開出的藥方就是菜品不斷推陳出新。“每半年更換1次菜單,每年菜品更新率達40%” 。
味千上市,制造出90億估值的神話
2001年,味千拉面揮師東進,在上海淮海路開出第一家店,此后全國遍地開花。至2007年,味千已在全國40多個城市開設200家門店。
不過,潘慰卻一直對風投敬而遠之,“味千并不缺錢,不需要接受投資稀釋股份”。直到2005年,潘慰偶然間看到一篇有關“福記快餐”的報道,她動了心思“福記能把快餐做成幾十億的規模,味千為什么不可以?”
于是2006年,潘慰決定上市。
2007年3月30日,味千中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潘慰憑著一碗拉面制造出90億估值的神話,個人身價也飆至50億,她也一舉打破內地連鎖餐飲從未在香港上市的僵局。
帶領“味千”
朝著多品牌餐飲的方向發展
到了2014年,“味千”門店已有600家。
此時,正趕上餐飲外賣的風口“一個電話就能叫來好吃的,誰也不愿意出門”。于是,潘慰果斷調整方向“將目標鎖定外賣業務”。
2015年7月底,“味千” 以6000萬美元投資百度外賣,雖然股權不到10%,但僅過半年就為公司帶來7.46億港元的盈利“這步棋走對了!”
嘗到甜頭后,潘慰將400家門店全部接入外賣服務,進駐餓了么、美團等外賣平臺,并在上海、北京開設專門提供外賣餐品的門店。
同時,潘慰還準備進軍低端拉面市場,“籌備定價10元以下的拉面連鎖模式,做出一款便宜好吃的拉面來。”
到了2016年,“味千拉面”開出662家連鎖,共有5家原料加工廠。
到了2018年,“味千拉面”的門店已經擴大到800家了,這發展的速度大都是取決于潘慰的決策跟判斷能力。
除了拉面產品,潘慰已在廣州推出日式炭烤連鎖“味牛”品牌,并在上海、北京推出日式甜品“麻布十番”。
顯然,潘慰正帶領“味千”朝著多品牌餐飲的方向發展,讓我們翹首等待更多美味降臨吧!
新辣道創始人李劍 | 湘鄂情創始人孟凱
阿興記創始人劉英 |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
王品創始人戴勝益 | 三只松鼠創始人章燎原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7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