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炸了10950天薄脆,這個白毛老大爺一個煎餅賣20,人民日報為他點贊


    2018,可能你們都在思考:做餐飲,怎么才能多賺點錢呢?


    如果你不準備改弦更張,多賺錢無非兩種辦法:


    第一種是賣的更多,

    第二種是單價更貴。


    今天我們不聊第一種。關于第二種,就拿煎餅果子來說吧,一個通常賣6到8塊,如果單價提到15到20塊,賺的錢是不是就翻倍了呢?


    你可能會說,瞎扯淡,價錢提這么多,還哪有人來吃?黃太吉一個煎餅賣15塊,是因為它的附加值高。普通煎餅攤這么干,不是找死嗎?


    你還別說,還真有一個路邊的煎餅攤這么干了,人家不僅沒死,生意還特別好,一個路邊攤,都需要“叫號取餐”。先來張圖你感受下:




    是不是有一種逛廟會的感覺。這個煎餅攤這里,天天都像廟會一樣熱鬧,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網紅攤”了。這個煎餅攤,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白毛煎餅。


    為什么叫白毛煎餅?看看攤主陳秋生陳大爺的樣子你就明白了:



    白毛煎餅還曾上過人民日報,慕名而來的人更多了,到了冬天,大家還因為欣賞不到陳大爺的招牌白毛而十分不滿:



    陳大爺心里估計也很崩潰:白毛雖然給我帶來了名氣,可不保暖啊!

    1

    白毛的故事


    陳秋生生在齊魯地,長在皇城根——爺爺到唐山挖煤,帶去了父親;父親到北京拉馬車,帶來了他。

    “北漂”的一家子,住在“資本家的廂房”。那會兒的老天橋,還沒有水泥森林,沒有馬路也沒有共享單車,平地寬敞,是小孩子的天堂。說書的、唱戲的、摔跤的、變戲法的,大伙兒圍著看,扔個一分兩分,給捧個場。老戲園子都還在。德盛軒、萬盛軒、小桃園……三毛錢一張票。奶奶愛聽評劇,陳秋生嫌煩,他愛看翻跟頭。

    陳秋生陷入回憶,好像穿過他的目光就能看到六七十年前的北京。


    那時候的北京城,沒有三環五環,翻過城墻就是菜地,土路能被馬車跑得冒煙。四霸天是地頭蛇不能惹,四面鐘旁因為有棵歪脖樹,成了“上吊專用”地方,陳秋生不害怕,專愛去那里的小店吃餛飩。

    鍋里咕嘟咕嘟煮著骨頭,骨頭肉剔下來包餛飩。“一毛錢一大碗,帶一個大饅頭,特香!吃完餛飩要一碗湯,然后一跑,特好!”

    陳秋生也當過工人。他性子野,沒干幾年,扔了鐵飯碗,蹬三輪、開出租。趕上改革開放,人潮涌進北京,旅店稀少,陳秋生騎著平板車在火車站拉人去澡堂,包送包住包洗澡,一人兩塊八——八毛給澡堂,凈賺兩塊,一天能賺出原來一個月的工資。

    那是人人下海的年代。東北的套頭衫賣得緊俏,陳秋生去進貨,在前門大街擺地攤;張家口牛災,他去販牛,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再后來,看鄰居的煎餅生意不錯,這才打定主意,不走南闖北了,做個煎餅俠。

    2
    產品才是硬道理,小煎餅也能賺大錢


    說回煎餅。陳大爺的煎餅攤紅火可不止因為一頭飄逸的白毛。有個網友發了這么一條帖子:


    ▲(文中的領導指的是大爺的老伴)


    為什么陳大爺的煎餅攤這么受歡迎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好吃!


    和其他的煎餅攤不一樣,白毛煎餅用的薄脆不是來歷不明的現成薄脆,而是陳大爺現炸的。而且,陳大爺一個人只負責炸薄脆,妻子(陳大爺稱為“領導”)負責攤煎餅。



    陳大爺在多年來專注薄脆的“職業生涯”中,摸索出了好薄脆的秘訣:

    薄脆發艮——多炸一會兒;發苦——少炸一會兒;面發黏——多攤一會兒;發硬——少攤一會兒。精髓就是,控制火候、調整口味。


    “一開始調料就是甜面醬和辣椒,竹丕子抹醬加小蔥。后來用刷子,加香菜,醬豆腐,突然來一靈感,擱花生!大家接受了!”陳秋生說。老客新客越來越多,白毛煎餅后來還登上北京街頭美食榜。


    陳大爺的生意越來越好,為了節省大家的時間,陳大爺自創了“排隊叫號系統”。不用排隊,每天只賣150個號,叫到誰誰來取餅即可。



    ▲陳大爺自創的“叫號系統”


    對于白毛煎餅的漲價,陳大爺十分自信,他放出話來:


    “你不吃我的煎餅是你的錯誤;你吃了我的煎餅再不來,是我的錯誤!”



    雖然對于白毛煎餅,網上議論紛紛,有人認為路邊攤不衛生,有人認為煎餅太大了,一個人吃不完浪費,不過,從許多人一大早就去領號,等半小時吃煎餅這點來看,陳大爺無疑是成功的。


    所以,并不是做餐飲不賺錢,而是賺錢的不是你。并不是價格調高就一定賣不出去,而是要看調價的是誰。

    3

    30年堅持,換來人民日報的關注


    其實,陳大爺做煎餅,已經做了30年了。


    30年前,陳大爺還是小陳,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工人的鐵飯碗不愿意端,跑出去蹬三輪、開出租,還做過從火車站專門拉人到澡堂的營生。在社會上混久了,小陳也有了商業嗅覺,時興東北套頭衫,他就在前門大街擺攤賣;張家口牛災,他在別人都不敢出手的時候跑去販牛,低買高賣,大賺了一筆。



    跑著跑著,小陳不想跑了,正好常常幫賣煎餅的鄰居炸薄脆,干脆自己擺攤賣。這一擺,就是30年。


    剛開始擺攤,也沒有幾個人來吃,小陳想方設法改進味道,慢慢的有了一大批擁泵。做了三十年,忽然又被媒體發現,被人民日報轉載,火了一把,成了“網紅攤主”。


    可是紅這一陣子的背后,是堅持的30年。


    ▲人民日報讓陳大爺成了“網紅”


    我們并不是號召大家去耕耘30年再談收獲,不過,現在的人普遍太著急。餐飲業不像其他的行業,短時期里,它賣的可能是噱頭,是玩法,是名氣,可長久來看,它賣的是陪伴,是熟悉的老味道。


    所以,在新的時代里,希望餐飲人不要太著急,認認真真做飯,真真誠誠待人,說不定哪天,你也成為“網紅”了。不過到那時候,是不是網紅,你已經不在乎了,因為你擁有最忠實的顧客,擁有長時間來經營的羈絆,這比突如其來的巨大關注,要重要的多。



    你聽說過白毛老爺爺嗎?


    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點贊并且推薦給你的好友。



    餐飲好項目,請點擊下面LOGO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8374.html

    (0)
    上一篇 2018年6月22日 17:37
    下一篇 2018年6月22日 18:2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