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15年里,火鍋行業發展受益最大的公司是海底撈,但也是直到今年才靠底料上市,而呷哺呷哺早在14年就上市了,成為連鎖火鍋品牌第一股。單店規模雖然比不上海底撈,但554家門店總數是海底撈的3.69倍。(目前海底撈在中國共150家餐廳)
從這張表中,大家可以看到呷哺擁有非常高的凈資產回報率(這種回報率在餐飲行業中非常不常見),這與其運營水平及火鍋行業的經濟特性有巨大關系。
特殊的火鍋行業
先給大家從經濟角度介紹一下餐飲行業中最特殊的火鍋行業 。
火鍋實際上是一個沒什么廚師的餐飲行業,店家提供食材,客戶自己烹飪。餐飲連鎖行業擴張一大難題是廚師非常難標準化,火鍋行業則天生規避掉了這個問題,能快速擴張。
火鍋市場大概占到餐飲行業市場份額的10%,但中國餐飲行業前100強里,火鍋行業基本占到30%。像一般餐廳會保證2比1的餐廳/廚房面積比,但是火鍋有些可以做到4比1,甚至5比1。這就意味著租同樣的面積餐廳,火鍋店可以拿出更多面積去接待客人,銷售額自然會增加。
餐飲運營的秘訣
呷哺呷哺的凈利率在10%左右。如果你去呷哺吃個小火鍋套餐,加杯飲料,客單價是50元的話,呷哺可以掙5元錢。如果我去呷哺旁邊開一個小火鍋店,同樣的套餐和價位,可能要賠5塊。呷哺的壁壘在于通過運營效率把盈利打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從11年到14年,羊肉價格漲了大約30-40%,但是呷哺的羊肉價格只漲了10-15%。他們羊肉多是從新西蘭進口(新西蘭畜牧業異常發達),而呷哺有80%的門店集中于北京、天津、上海,這些地區離港口非常近,能大幅降低運輸成本。
呷哺的小料深受好評,它不是簡單的麻醬,而是多種配料調制,絕大部分門店小料都是當天送到。呷哺的小料是在大型醬廠集中生產,這也是呷哺門店非常密集的一個重要原因,保證門店盡可能在醬廠的運輸半徑內。這樣,好吃的小料才可以做到非常的便宜。
如果你是呷哺的門店長,每天定多少羊肉是個關鍵問題。訂多了會剩,訂少了浪費客流。而呷哺有著高水平的客流測試,從選址開始就認真評估客流。店長會參考這些數據并結合實際情況得出訂貨量,盡可能降低庫存,保證食物新鮮。這個并不簡單,需要非常高質量的培訓體系,來訓練店長訂貨水平。
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因此,我們說餐飲行業運營中最大的秘訣是沒有最大的秘訣,只有無窮的細節。無論是呷哺還是海底撈,高品質的服務和高性價比背后,都是對一個個分拆后的火鍋經營單元認真的思考和實踐的結果。
呷哺就是通過對大量這樣細節的重視,最終在食物品質不降低前提下,降低運營成本。這才使得50元客單價的情況下它還能賺 5元。
升級的新品牌
呷哺的門店從2011年的243家增長到現在的554家,基本保持了每年20%左右的門店增長率。除了復制現有門店,呷哺呷哺還創建了一個中高端的新品牌——湊湊。
這家門店推出更高品質的環境、食品和服務,客單價也明顯更高。可喜的是,其銷售額和主要經營績效都好于一般的呷哺門店。尤其是經營績效堪比ZARA和優衣庫在中國門店鼎盛時的情況,這種店在很多購物中心都能拿到好位置和租金優惠。
人類胃口雖然幾千年來沒什么太大變化,但架不住消費水平、健康理念、就餐習慣變化的影響。中高端火鍋的出現,就順應了消費趨勢。另外小火鍋以年輕人為主,呷哺很多忠實食客現在長大了,不再是小火鍋的主力客戶群,研發新品牌也為了繼續給他們提供餐飲服務。
呷哺的經營團隊
呷哺的團隊能力強、很勤奮且熱愛餐飲。大家不要低估真正的熱愛對一個餐飲經營團隊的意義,這點在餐飲行業并不常見。
外婆家的團隊算是非常成功了,但其控股公司開發了近10個子品牌,成功的基本只有一個外婆家。餐飲行業子品牌研發成功率遠沒有很多人想象得高,當需要研發子品牌時,創始人可能四五十歲,財務也自由了,他為什么要全身心投入下一個品牌?
正是有真正的熱愛,很多創始人才會在功成身就后,依然保持像開始創業時那樣的熱情。呷哺的第一個子品牌能有現在這種經營績效和這點有關。
另外,很多呷哺的管理層和核心員工來自麥當勞的團隊。看上去是本土餐飲公司,背后是全球最優秀的餐飲公司的管理團隊在支撐,這是一個隱蔽優勢。
– END –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