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份肉夾饃賣到了1000多萬個,撬動了上億融資,而且每家門店都實現盈利。
與很多互聯網餐飲品牌不同,西少爺的產品撐得起口碑,而這或許與西少爺本身的管理方式有關。
以下為孟兵口述:
下一個目標:深圳!
我們前三年開設了15家門店,今年計劃要開到50家,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提升。除了北京,我們的下一個目標城市是深圳。在我看來,北京和深圳是對年輕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城市。
當然,想要快速擴張,供應鏈絕對是關鍵,你要保證所有產品的品質,生產幾千萬個肉夾饃跟生產幾百個肉夾饃絕對不是一個概念。此外,必須要有很強的后臺支撐,包括人才體系、品牌建設。
過去的三年,我們的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打好了根基。實際上我們從去年國慶節就開始整體盈利了。應該說在十幾家店的規模,實現盈利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這應該是非常好的成績。但其實最重要的是每家門店都能盈利,快餐是一個規模化的生意,當規模化不足夠時,很多品牌最多是50%的門店盈利,而我們達到了100%。
從數據看,西少爺主要的客戶畫像為25歲到35歲的白領人群。顧客復購率很高,每周至少吃一次占到47%—48%,每個月吃七次及以上的,占到26%。平均一家門店每天客流量在一千左右,坪效是肯德基、麥當勞的2.5到3倍。
“我們要成立科技公司”
我一直不知道是誰發明的“互聯網餐飲”,我們從來都不說自己是“互聯網+餐飲”,互聯網只是一種技術,難道新能源汽車就只是“電+汽車”嗎?
我們的團隊的確都來自互聯網,其實在傳統行業里,大家真的都很用心,做一家餐廳或許是生計來源,但是究竟有多少傳統餐飲具有匠人精神呢?你揭開一些小店的面紗,或許發現他們連盤子都不刷。產品的味道不是靠傳統去保持的,我們要相信技術。
傳統的管理技術基本是樹狀結構,越到體系末端,信息的反饋越慢,會導致門店的管理失控。所以用傳統的管理方式,門店越來越多,管理效率的確越來越低。中國的餐飲行業還處在一個幼兒期,非常粗獷,80%都需要被顛覆。
一方面,傳統餐飲缺乏方法論,比如說如何去做產品、如何去做管理。互聯網行業的理論體系非常完善,但傳統行業就要靠老板去琢磨,這對行業發展是非常大的阻礙。
另一方面,傳統餐飲缺乏技術,所以我們要幫助這個行業建立很多工具。西少爺也一直在這么做。我們從去年4月起開始啟用客戶反饋系統,能讓門店的各個環節和網絡發生觸點,像滴滴管理司機一樣,快速反饋末端行為。
目前西少爺每家門店每月有效點評2000多條,系統反饋將直接決定店面的KPI。我們有自己的研發團隊,今年我們要成立一家獨立的科技公司,希望能把這套系統共享給行業。
“搟面皮下架了,我很傷心”
其實餐飲創業有很多坑,但我們在大方向上是越來越堅定了。
坑一:營銷
一些公司認為營銷大于一切,但其實營銷只是公司的基本技能,不是能夠存活的充分條件。
坑二:供應鏈
很多公司去建中央廚房,最后才發現會被拖死。當然我們也走過彎路,好在及時調整。
坑三:產品
西少爺前兩天下架一款產品——搟面皮,我為此很難過。
我從會走路的時候就吃搟面皮了,這款產品我鐘愛了20年。在產品研發的時候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追根溯源,去找到搟面皮的故鄉、去了解配方工藝。但是北京的顧客覺得太硬,其實它是淀粉發酵。
但是產品好不好還是顧客說了算,我們有自己的系統,能及時反饋出產品售賣的數量和消費者信息,所以公司只是為顧客去嘗試、去調整味道。
我們的肉夾饃為什么一直堅持六款產品?
1
渠道
其實這跟我們經濟發展階段有關。如果是五年前,你要去做一個品牌,那我建議你的品類一定要豐富點兒,因為那個時候渠道很薄弱。
但是現在有美團、有餓了么,你去一個購物中心,也是什么選擇都有,所以現在我會建議你做深度的事情,寬度交給渠道商,深度交給我們,這是我們對產品的態度。
2
爆款
從心理學上來講,產品數量5~7款成交率最高。顧客既有相對充足的選擇,又不會感覺到壓力。同時,我們有一個爆款策略,這也需要我們有足夠的精力對每款產品進行研究。
我幾乎每天三頓都吃外賣,比去年胖了好多,哪怕不健康也去體驗。我女朋友經常吐槽我不好好吃飯,每次就吃快餐,到飯店也是把肉夾饃、面皮各種產品都點一遍。我和我們的團隊,幾乎是花了所有的精力去研究產品。
尾聲
這是一個相對公平的時代,只要你能創造價值,就能得到回報。而孟兵也期盼著西少爺能夠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改變這個行業、走向世界。
然而孟兵也深知:“決定西少爺未來的還是西少爺本身。”
創業就是邊開飛機,邊修發動機。飛機飛得越快,維修難度也就越大。公司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內部也可能出現各種不適應。對于西少爺來說,這絕對是一場漫長的、沒有硝煙的戰爭。
– END –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