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排檔老板日入3萬”;
“山東夫妻擺地攤賣烤雞,日均售賣200只,日收一萬四”……
“地攤經濟”在餐飲圈的造富神話每天都在上演著,仿佛地攤就是萬富之源。但“全員擺攤”正熱火朝天之時,部分媒體的報道卻讓此熱潮開始降溫。央媒發文“降溫”,其他三個一線城市也紛紛對地攤狂歡說“不”,“地攤股”全線下跌近5%。
一系列反轉,不禁讓人疑問“地攤經濟”這陣風會往哪兒吹?
首先,為了一探地攤經濟,新餐飲洞察內容組四名小伙伴策劃了一場“擺攤秀”。帶著美象小廚友情贊助的20份鮮果茶和甜點“大福”,興沖沖地趕往彭老師提前4小時踩點選定的鼓樓東大街。
6月7日,星期日,晴間多云,最高氣溫37度。下午6點,頂著烈日,我們來到鼓樓東大街。瞅準路邊一塊空地,就吭哧吭哧把桌子、帶冰塊的保溫箱、宣傳物料、小音箱和直播燈等搬下車。剛搬完,3個城管從天而降,“這里不允許擺攤”并親和勸道,“嚴格說,北京城哪里都不能擺。趕緊收拾哈。”
城管走后,我們又詢問臨近門面的老板娘情況,才知道前幾天這邊是擺滿了小攤,沒人管。不過今天出了通知說不允許擺攤,還收了兩個攤。
隨著夜幕降臨,來擺攤的人也逐漸多起來。看到這么多人已經行動,我們也決定提起膽子,頂風擺一會兒。搬起物料向西行,選定一家鞋店門口。后經歷被鞋店老板潑水威脅、協商,最終安定下來。
但飲品剛拿出來,城管再次降臨,要求我們離開。在我們手足無措的時候,鞋店老板站了出來,主動把自家的電動車挪開,讓我們搬到他家門面旁邊的巷子口。“這樣就不算是搶占街道了吧。”
終于有個靠譜位置了!燈光、產品、宣傳物料趕緊整上。飲品剛擺上,就有人上前詢價。“15元一杯,送一個大福。(正常單杯飲品20元)”然后接連賣出4杯。
但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城管就又來了2次。第4次勸說的城管態度十分強硬,但仍全程克制著不動手。
考慮到長時間沒有賣出東西,我們決定撤攤。然后前往擺攤第二站,選定了望京地鐵口對面的社區門口。給門口保安一杯飲品作為場地贊助費后,我們安穩地開啟擺攤第二站。
在“一切隨緣”佛系售賣的狀態下,剩下幾杯飲品竟然陸續全部售出了。
從6點到10點,扣除搬運、路上折騰的時間,我們真正的擺攤只有近2小時,賣出11杯飲品(工作人員消耗8杯,送出1杯),收入128元。
“不錯啊,第一次擺攤還賺了這么多!”
看完我們的擺攤回憶錄,你就能知道擺攤這件事兒一點都不容易,也沒有想象中酷。不過,擺攤對于不同人來說也有不同意義。有人把它當做生活體驗,有人靠它生存,而有的則是當做一次營銷。
1 做營銷:烈火烹油造聲勢
時代造英雄,熱潮促爆品。在“全員擺攤”的浪潮下,很多餐飲人已經借勢出圈,為產品成功造勢。
鄭州的“孟婆湯”攤位就是一個典型。一口大鍋擺在中間,鍋里仙氣繚繞,三個白色燈罩隨風擺動,恍惚間,還真以為自己來到了奈何橋邊。場景到位,有噱頭,借著地攤熱,這家孟婆湯攤位一晚能賣10000碗!
而早被報道的肯德基、必勝客、麥當勞也靠移動攤位再次出圈,收獲一波流量,讓人不禁感嘆不愧是大佬,速度快。
火鍋圈的營銷高手大龍燚和小龍坎,也迅速跟進。推出方便地攤銷售的零售產品。宣傳產品的同時為品牌再加了一把火。
2 創項目:加速品牌擴張,助力個體創業
還有部分快餐、飲品企業已經在偷偷為地攤經濟“加碼”。
據小新了解,正新雞排已經在開始圍繞地攤經濟研發項目小推車。概念圖已出,正在加緊研發中。這種小推車項目相對門店檔口,創業門檻更低,有利于正新雞排在全國更快拓展生根。
在廈門做了10年飲品的吸客創始人陳藝龍在品牌擴張中一直很有想法。之前他就創新出跟正餐廳合作“店中店”模式。【靠嫁接餐飲店中店,這家茶飲一年要開100家店!】最近看到地攤熱,就又有了想法,推出飲品地攤車,打造出了更加接地氣的加盟方案。
“地攤車概念圖剛出,就已經有不下10個人在咨詢我了。‘他興奮地告訴小新。
風向“變了”,地攤經濟還是門好生意嗎?
在地攤相關政策剛出來時,陳藝龍就覺得地攤經濟不會是隨心所欲發展的,政府部門一定會出相關政策進行規范。面對當下的地攤退熱,他表示“地攤經濟仍是大有可為,尤其是在非一線城市”。
外賣頭條創始人安神認為經濟復蘇的核心是企業運轉,政府提倡地攤經濟的背后更多是想要去庫存,助力企業恢復運轉。一線城市不需要靠擺地攤復蘇,但廣大的非一線城市需要擺地攤恢復生氣。
擺地攤有哪些“正確姿勢”
從全民提倡到局部區域“降溫”,我們依然能明顯看出曾經全面禁封地攤的時代已經過去,地攤經濟的口子已在逐漸打開。
即使是在北京,擺地攤的老前輩們也向我們透露一點:現在對擺攤的管制沒有之前那么嚴了。
想要靠地攤發財致富,大概率是不可行的。但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支持擺攤,你又有相應的閑暇時間來擺攤,我們有兩種不太成熟的建議:
1 如果你想靠擺攤創業,請注意選品、選址和營銷
a.選品:小吃小喝比服裝、飾品等零售產品更受歡迎。
在拼多多、淘寶等電商購物平臺大行其道的今天,傳統服裝、飾品、鞋襪等零售產品在地攤上已經失去優勢。
比如,你賣2雙襪子5元錢已經夠便宜了吧,人家拿淘寶APP一掃,網上5雙9.9元。你怎么競爭?信息和價格太透明了。而路邊的小吃小喝則是相對剛需的產品,而且因為你的手藝還有一定溢價空間。
當晚,我們剛開張就賣出幾杯鮮果茶,而我們的鮮花合作伙伴則相當慘淡,沒有賣出一枝花。經過多天的觀察,我們也發現絕大部分的小吃小喝地攤的生意都比鞋帽、飾品攤強。當天畢竟,旁邊的服裝、飾品攤主也要吃喝,也是潛在客戶。
b.選址:能扎堆就扎堆。
我們選址時就有一個重要原則:扎堆兒,跟著同行走。小吃一條街、花藝市場、小工藝品市場都是這個原理。尤其現實中是不同品類的攤主聚在一起就有強烈的聚客效應,而且同行大多有經驗,相互也有照應。當客流來了,你的產品和營銷動作才能起到作用。
c.營銷:獨特的文案能讓你脫穎而出。
在鼓樓擺攤整條街上,我們是唯一有文案的地攤,也是這些鬼畜文案讓我們與“蕓蕓眾攤”區別開來,幾乎每個經過我們的路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看兩眼。
在望京社區門口擺攤時,一開始,我們只擺了幾個飲品,路人基本只是路過,沒有停留。后來,我們把零食盒子放到桌子上,還附上文案“小時候也是個有錢人”。奇怪的標語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至少讓他們愿意停下來,給我們繼續推銷飲品的機會。
2 如果你是想靠外擺增收的餐飲老板,請別忘了主業
事實上,很多知名餐企已經行動了。肯德基、麥當勞等大牌餐企已經推出了“地攤業務”。美團點評餐飲學院特邀講師王紫劍認為地攤經濟可以成為餐飲企業的主體經營的有益補充。
他認為,無論是直播,還是當下的“擺地攤”,任何“新事物”都應該與餐飲企業的現有資源做整合,然后再衍生或孵化出適合于餐飲企業的新興事物。
a.基于主營業務,增加營業時間或場景
比如做早餐的可以走出去,圍繞上班族的交通樞紐或社區做“早市地攤”。結合“移動餐車”,就形成了以現有實體門店為主體,可移動的“經營門店”為補充的經營網絡,同時,還能較好地規避食品安全和文明城市的“沖突”。
當下已經出街的肯德基、必勝客,就是形成了主營業務的有益補充,無論是早餐時段還是咖啡小吃更利于運營操作和外帶,同時,就如曾經“肯德基賣串串”,勢必還會“自帶流量”,省去廣告費,賺得免費的“眼球效應和口碑效應”。
b.有效整合新生事物資源,鞏固并強化主營業務
比如,“直播”+“擺地攤”或許就是一種新玩法。將“移動餐車”進行主題裝扮或與時下流行元素結合,或許就能成為直播的“料”,甚至成為一道靚麗的“地攤風景線”。至于誰來當主播?餐企完全可以從內部員工或會員體系里挑選,這就看你想怎么玩兒了。
比如選拔鐵粉當主播,即使并不知名,但至少能夠影響他周圍的小圈子,而當主播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個小小地攤,讓很多人看到希望。如果你有很好的手藝,想要驗證口味是否受大眾歡迎,擺地攤是個成本最低、效果最直接的方式,不失為餐飲創業的一個好起點。
但如果你想要靠擺地攤發財致富,希望微乎其微。擺地攤只是一個售賣的場景和渠道,核心的還是賣什么。產品過硬,更多的場景才是錦上添花。
擺地攤不是造富場,也不是什么萬能的出路,餐飲總要回歸餐飲本身!
原創文章,作者:新餐飲洞察,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0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