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家40平米、7張臺子的小火鍋店,發展到今天20億營收、上萬名員工。它就是蜀王集團,創業27年,董事長孔健有4點感悟:我叫孔健,來自安徽合肥。1993年,在我哥哥的多次鼓動游說下,漸漸生發出了下海經商的念頭。由于曾經在成都出差期間經常吃鴛鴦火鍋,麻辣生香、暢快淋漓,讓我回味無窮。而當時安徽市面上只有少數的炭燒火鍋,我心想:安徽人怕麻不怕辣,如果把四川鴛鴦火鍋稍微改良一下在合肥經營,應該是個大商機。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兄妹倆一合計,下海經商就是它了——開個川味火鍋。曾經的單位同事一聽說我的火鍋店在8月8號開業,都說“8月的合肥,就是個大火爐!這么大熱天,又沒空調,誰去吃火鍋啊?姑娘你瘋了呀?”但那時,我們的口袋早已空空,也沒錢買空調了。事到臨頭,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7月底,我們開始試營業,沒想到啊,生意意外火爆。每天還沒到中午,7張臺子就訂滿了,晚上來都要等幾十桌才吃得上,開業第1個月營收將近30萬元。老天眷顧我們,好運氣是一方面,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能一炮而紅或許有幾點關鍵因素:1. 我們沒有做餐飲的經驗,我們就想著,把來的客人都當成親人一樣對待。所有來吃火鍋的,排隊等著吃火鍋的,我們都免費贈送西瓜、八寶粥。連送客人來的出租車司機,我們都送打火機、餐巾紙。2. 為了讓客人更好地體驗川味火鍋,我們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四川火鍋特色:裝潢用四川石雕、涮鍋用鴛鴦銅鍋、所有的原材料都來自四川、員工工服穿的是四川民族服飾,現場還有茶師演藝長嘴壺茶藝。后來我把這些歸納為“多一點”工程,那就是做餐飲企業:永遠都要比競爭對手做多一點點、比顧客的心理期待高一點點,哪怕只是一點點。
在當時,客人夸我們的雞湯好喝,我們立即就會在加湯時,多往里邊放幾塊雞肉。永遠都是多一點、再多一點。這多一點的習慣變成我們的經營理念,也得益于家庭生活對我的影響。小時候家里一旦做點什么好吃的,父親就會讓我們給隔壁的小兄弟姐妹送一點。自然而然,我就會覺得給別人“多一點”,給顧客“多一點”都是應該的。從1993年到1997年,蜀王發展得很快,門店數量每年翻一番。當時一賺到錢,轉手就被我拿去開新店了,沒幾年時間蜀王就開到20幾家店了。從1家店發展到20幾家店,是一段難熬的苦日子,最苦的事就是學炒火鍋底料。當時做餐飲還經常會遇到各種“惡霸”,故意上門找事兒。當時他們來鬧一次事兒,我們就跟他們干一仗。后來,我慢慢地開始意識到,企業要想做大,單靠一兩個“能人”嘔心瀝血,是絕對不行的。畢竟一天24小時還有8小時要睡覺。真正聰明的,是要靠團隊的力量,要把每個團隊都培養起來,培養越多像老板一樣,有奮斗精神和經營意識的人,企業才能做得越大。于是,1997年我去中科大讀EMBA,回來后有意識地進行組織的變革,先設立一個小培訓部,每天各種“抓”:抓服務、抓產品、抓團隊培訓。那時我們最大的店有3000多平米,60多桌,中午翻一輪,晚上翻兩輪。門店外面再擺上40多桌,里外一起干,一晚上翻100多桌,特別火爆。就是靠團隊一起奮斗來實現的。后來我們被推薦參與海爾合肥工業園食堂的招標。中標后,我帶著公司20多位高管,和員工一起去了海爾總部,學習他們的食堂管理。那時海爾食堂是全中國管理最領先的,是用工業企業的模式來管理現場,就是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
半年多時間里,團隊學到了海爾的體系化管理,拿到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這也成就了我們后來的發展。在不斷親身體驗到學習給企業帶來的好處后,我的學習根本停不下來。但凡打聽到好的課,我都報名去學。這個過程就像爬山。學得越多,能爬上的山就越高。站得越高,自然就越知道企業下一步該怎么走,企業家本人才能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看見的力量”,才會真正成為企業的“地板”。從1999年進入團餐后,我們不停學習,持續創新、深化管理、積極變革,才讓我們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也讓我們有幸為500多家像華為、阿里、騰訊、通用電氣、博世、ABB等世界500強企業、政府、醫院和學校等各類客戶提供服務。創業至今27載,蜀王集團成長為了“中國餐飲百強企業”“中國團餐集團十強企業”。經常會有人問我,從一家40平米、7張臺子的小店,發展到今天20億營收、上萬名員工的企業,你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給大家?蜀王創立27年,從1993年一直跟著我的員工,現在大約有50人。工齡 15年以上的有幾百人。大家到底是在一條船上,還是時刻想溜走,作為企業家是能感受到的。這就需要用企業文化來凝聚人。我很認同張麗俊老師說的,在組織管理上,“虛的東西實做,實的東西虛做”。在蜀王,我們基層員工會學習《弟子規》,中層學《了凡四訓》,高管學《大學》《道德經》。企業營造一個文化學習的場域:案例宣講會、茶話會、表彰會等,讓不同年齡段的員工在玩中學、學中干、干中比、比中優,以此讓員工在學習中修行,借假修真,深化對文化的理解與踐行。為什么蜀王會從火鍋做到團餐,再做到中餐?就是因為2003年,我們曾經迎頭碰上了SARS。那時我們已經有近2000名員工。SARS一來,火鍋店立馬停擺,但團餐卻在貢獻利潤:因為企事業單位規定員工不準出來,只能在單位里吃。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意識到,蜀王絕不能只有一個事業部,否則風險一來就容易死翹翹。所以從2003年開始,我們每年都會將股東利潤的40%留存作為發展基金。今年的這次疫情,蜀王的規模比2003年時大得多,上萬名員工,但這次我們的現金流卻可以支撐半年。同時,還有能力去選址收店,收購一些優質資產。這次疫情一來,我們立馬就通過釘釘轉成線上辦公,啟動戰略委員會把問題思考清楚,捋出緊急又重要、重要不緊急的工作。于是我們第一時間研究了客戶即時的需求,將客戶需求轉變成經營和服務的項目。比如團餐立即啟動“菜籃子工程”,急客戶所急,在團餐現場賣米面油、肉禽果蔬菜等各類原材料;社會門店立即由堂食轉外賣、轉社區營銷。同時,還要加強經營管理,既要客戶滿意,也要經營業績。把自己養活,就是對團隊、對企業最大的貢獻。對一家企業而言,沒有利潤是在犯罪。當然了,只強調利潤同樣是犯罪。這中間是個度的問題。許多企業家都會被這樣一個問題所困擾:怎樣讓企業成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組織呢?怎樣讓企業里的每一位員工都有主人翁精神把工作干好呢?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頭上有指標。過去我們也存在著“大企業病”,集團職能部門抱怨:活太多了,人忙不過來,得多招點人呀;但營運部門又投訴職能部門服務效率不高,支持不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逐步在職能部門中導入“阿米巴經營”:將部分部門分拆,獨立核算,在集團內部實施市場化經營,團隊與企業共享經營利潤。現在我們的職能部門,是真正把運營部門當成客戶在服務,提效率掙效益,由原先的按勞分配到多勞多得,再到現在的多掙多得。蜀王成了一個平臺,大家在這個平臺上共生、協同、共贏。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百年蜀王的夢想很遠,企業發展的擔子很重,但當人人都有為自己的奮斗精神和經營意識時,這個擔子不就輕了嗎?公司不就走得遠了嗎?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將來我對公司的作用越來越不重要,但在蜀王的生態圈里,大家能夠通過持續奮斗獲得更多的利益。
但機會向來只青睞有準備的人。
想“五一”生意火爆,
現在就要想好引流高招。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
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