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餐飲進化的6個基本面,藏在這些數據里!

    東北給我的印象是奇幻的:

    四十年前,東北的標簽是“共和國長子”、“重業基地”,作家賈行家筆下的描寫一直讓我神往,“廠區自來水管,擰開都有桔子味的汽水”,那是共產主義的味道。

    四十年后,東北的標簽是“投資不過山海關”、“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直播”,昔日榮光不再,人口大量外流,我看到一個數據,2015 年,三亞 79.6% 的房子都被東北人買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卻有一位在北上廣大廠呆過的年輕人滕飛,放棄自己在大城市10年的積累,回到家鄉東北創業,種下一粒“花椒”,長出了一片“森林”,一片餐飲的生態之林。

    今天,帶你來認識一位對餐飲行業有清醒洞察的東北人——花椒學社創始人滕飛。

    就在昨天,他在有5萬人到場的2021花椒餐博大會上,發布了自己的洞察,以下為演講精華。

     865 

    文 | 騰飛

    中國餐飲進化

    疫情是餐飲行業的黑天鵝,給行業帶來了很大創傷;但疫情也是餐飲的一次輕斷食,強迫行業重新審視自己,啟動了更強的免疫機制,并進化出了更能適應這個時代的能力。

    我想給大家分享的餐飲進化主要有6個基本面:

     1 

    數字化

    各行各業最需要抓住的機會,是“數字化”。
     
    這幾年,我們國家拼命在干的一件事就是“數字化”。數字化不是我們很多人以為的“信息化”。
    華為首席信息官陶景文先生,對數字化給出了讓人“醍醐灌頂”的解釋:數字化是把現實世界的樁樁件件全部映照到數字世界,讓它成為“孿生兄弟”,在上面做各種各樣低成本高效率的事情,然后反過來改造現實世界。
     
    數字化不是簡單的信息傳輸,而是精準的建模改造。
     
    數字化,也注定是餐飲行業最大的變量。可以說,2020年,餐飲業用1年時間,走過了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數字化進程。
     

    2020年全國餐飲線上訂單變化趨勢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餐飲線上化進程的數據,國內最大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美團的數據顯示:
    2020年餐飲線上訂單2月同比降91.6%,因為疫情最嚴重的2月,整個餐飲行業接近窒息的狀態;3月同比降59.8%,餐飲生意緩慢復蘇,到了4月餐飲緩慢復蘇,5月開始轉正,并節節攀升,到了12月,全國餐飲線上訂單實現同比增長107.9%——這是疫情加速行業升級的表現。
     
    我們再來看餐飲品牌的數據,剛剛上市的奈雪的茶,創始人彭心分享說,54%的消費者選擇線上購買新茶飲;2020年新茶飲線上訂單占比同比提升20%,因為線上點餐能縮短顧客排隊等候時間,而且可以“無接觸”。
     
    注意,這些只是餐飲數字化進程的開始,數字化最大的威力還沒有發揮出來。當前,餐飲的倒閉率為什么高?我請教了幾位行業專家,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因為餐飲人不會算賬。
    有了數字化的推動,當我們把真實的餐飲經營場景像研發大飛機那樣,在數字世界建模、實驗、推演的時候,將怎樣降低行業高昂的試錯成本、提升行業的效率?會激發出什么樣的新鮮物種?
    那一定是一個讓我們拍案驚奇的新世界。

     2 

    零售化時速

    餐曉壹佰的創始人劉曉紅老師給我分享說,餐飲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是因為隨著互聯網、數字化新基建,底層邏輯發生了變化,餐飲不再是平面的“門店生意”,而是立體的“時空生意”。
     
    為什么這么說?
     
    從空間看,餐飲不只是一門線下門店生意,還可以是線上的生意,零售的生意,到家的生意。
     
    因為餐飲和顧客的交互場所,已經從線下門店蔓延到線上門店,是一個物理經營場所,還是多個分布在顧客大腦中的心智經營場所。
     
    餐飲不僅能賣一日三餐,還把手伸進了零售場景。餐飲提供的產品不僅能在店里吃,還能帶回家吃。
    比如餐飲業的兩位大佬,海底撈,2020年3月推出半成品菜零售品牌“開飯了”,西貝5月在天津落戶了“賈國龍功夫菜”,如今賈國龍到家功夫菜已經在各個門店上架;還有跨界的大佬,盒馬工坊,2020年7月,到家餐飲零售產品,單月銷售額突破一億元。
     
    還有A股“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股價從上市之初的28.53元一路飆升至最高139.8元,漲幅高達390%倍,市盈率高達92.03倍,遠超行業平均值,目前市值為104億。
    2020年全國餐飲線上訂單變化趨勢
    從時間看,按照產品效期可以把餐飲經營劃分為四類:
    堂食:產品效期幾分鐘,輻射半徑500米;
    外賣:產品效期30分鐘,輻射半徑三公里;
    生鮮:產品效期一天,輻射半徑百公里;
    零售:產品效期一個月以上,輻射半徑無限遠。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1家店做的是2頓飯4個小時的生意,現在,1家店可以做成堂食、外賣、電商零售“三店一體”、10頓飯、24小時的生意。
     
    更重要的,當疫情散發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常態,餐飲零售化已經不是錦上添花的補充,而是幫助餐飲人從堂食這種單一的地面生存能力,進化出來“海陸空多棲”生存能力。

     3 

    下沉市場


    我們必須感謝這個轟轟烈烈的時代,必須自豪于中國力量,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更重要的是,信息平權和低線閑暇,給廣闊的下沉市場,提供了崛起的歷史機遇。
     
    1991年,中國開出第一家“聯華超市”,1996年,第一個專業購物頻道北京BTV,走入了大眾生活。百貨、超市、便利店、專賣店、電視購物這些零售渠道在中國遍地開花。
    到今天,積攢了近30年的銷售渠道功底,打通了中國各種層次的消費市場。東北,是中國城市化進程最早開始的地方,也將是享受到“新的城市化進程”的一片熱土。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讓我激動不已的一個發現是,我們的城市化進程進行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從“物理建構”到“精神建構”!
     
    第一個階段的城市化,是物理屬性的,是高樓大廈等物質條件的改善,新一階段的城市化,則是精神屬性的,是生活方式、消費理念上的城市化。這是信息平權、消費平權帶來的巨大紅利。
    投資人黃海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來形容“信息平權”和“消費平權”:北京的Andy總監和村里的劉大媽,可能都喝同樣的娃哈哈,都吹著格力空調,都刷著抖音和快手。
     
    是的!在供應鏈生產和渠道滲透都不成問題之后,中國消費產業進入到了第三個階段——在移動互聯網的加持之下,整個消費市場,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最高效的閉環市場。
    全國“城鎮化紅利”得以持續釋放:全國2800多個縣市區,4萬個鄉鎮的縱深市場,是內循環經濟背景下,餐飲業的廣闊腹地。
     
    每個小城的街頭,每一扇亮著燈的窗里,都有人在想吃點什么好吃的。


    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支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6397元,同比增長5.1%。
    唯有美食與愛不能辜負,大家在吃上的投入更多了,大家能享受美食的渠道也多了,下沉市場的餐飲市場也就成了一塊誘人的處女地。
     
    我們來看一下知名品牌在下沉市場的表現:
     
    最震撼我的是700CC,都說東北人口密度低,冬季時間長,經濟增長緩慢,不適合奶茶生長,但我們本土的茶飲品品牌700CC扎根東北,深耕10年,從去年疫情到現在增加了200家店,目前門店總數已接近700家,今年要把店開到更多城市,躍上千店規模。
     
    還有全球餐飲大佬百勝,目前瞄準的也是中國,是中國廣袤的下沉市場,百勝中國CEO屈翠容就說,未來一年要新開1000家店,目前在追蹤700多個適宜開店的空白城市,將小鎮模式進行到底。
     
    我身邊也有不少關注下沉市場的老板,大家最困惑的是,下沉市場供應鏈跟不上,我想說,有需求就有供給,下沉市場的供應鏈正在綿綿密密的編織起來。
     
    比如麥當勞,已經組織泰森、賓堡、新夏暉、紫丹四大供應商,投資15億元在孝感打造麥當勞湖北供應鏈;比如華鼎供應鏈,定位很有意思:“零擔下沉市場”,別人走大干線裝滿一車才發貨,華鼎專門做縣鄉冷鏈,不滿一車也能發。

     4 

    到家場景、社區門店

    這是餐飲“時空生意”本質和下沉市場處女地共同加持下,餐飲人必須關注的一個趨勢。
    我分享近期看到兩個案例:
     
    先說到家案例,這段時間非常吸引我的是鍋圈,它聚焦的是到家市場,給家庭,而且主要是低線城市家庭提供食材、半成品。我們可以來對比一下已經把“到店”模式做到極致的海底撈:
    海底撈及鍋圈食匯分析對
    消費頻次:海底撈低頻,一個月最多吃兩次,鍋圈高頻,一周就能吃兩次;
    客單價:海底撈平均客單價135元;鍋圈平均20~30元
    下沉能力:海底撈主要分布在1、2、3線城市;鍋圈能從1、2線下沉到3、4、5、6線,現在很多鄉鎮都開有鍋圈食材超市。
     
    過去17個月,鍋圈融資30億元人民幣,正在謀求上市。
    再來看社區店案例,比較典型的是北京的南城香,它的定位是“全時段社區店模式”,因為把時效發揮到極致,把餐口加密到極致,讓周邊居民來了就有飯吃,南城鄉單店日流水能干到35000元,是全國連鎖快餐行業單店平均日流水7000元的5倍。

     5 

    供應鏈單品單廠趨勢

    這是消費趨勢的變化,帶給整個餐飲產業的巨大機會。
     
    消費者以品類來思考,以品牌來表達。過去,我們吃東西首先想的是吃米飯、吃麻辣燙,吃火鍋,現在,我們要直接對應上品牌,在東北,我們要吃拌飯最先想到米村,吃餃子最先想到喜家德,吃麻辣燙最先想到張亮。
     
    餐飲品牌為了講好自己的故事,也要向上游找背書,供應鏈2C就成了趨勢。
    目前,我們已經看到的品牌:燕窩有“小仙燉”、雞胸肉有“鯊魚菲特”、蝦滑有我們的冠名商“逮蝦記”。抓住單品單廠趨勢,逮蝦記一年半就從1000萬起步做到了8個億。今年要干到20億。
     
    我和逮蝦記的品牌創始人翟巖濤切磋過,問這個賽道為什么有這樣的機會?這個機會是可以復制的嗎?他分享了三個這個賽道的基本面:
     
    一是,產品上的消費升級
    :“吃調料”時代落幕,“吃原料”時代崛起。過去大家吃的是“面疙瘩”,現在大家要吃“肉疙瘩”,所以95%蝦含量的蝦滑牛了。
     
    二是,生產方式上的高效率
    :傳統食品企業做的是“大而全”,盡可能響應市場上的一切需求,什么產品都做,SKU很多。雖然整體規模很大,但每個單品的規模都微不足道。
     
    新一代食品工廠聚焦一個單品,專一、專業、效率高,天生具備拿到集成訂單的優勢,能給市場提供的性價比就越高。
     
    產品性價比越高,用戶就越多;用戶越多,生產規模就越大;生產規模越大,就越能實現總成本領先,實現更高效率。
     
    未來,單品單廠型的企業,會一步步切走大而全企業的份額。
    三是,銷售模式上的高效率
    :傳統食品企業是層層分銷,會產生大量的成本消耗和效率浪費;新一代食品工業企業采用的是“從廠到店”直銷模式,去掉層層分銷,把省出來的利潤讓利給終端,讓大家拿到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從「以貨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
    過去,工廠、渠道、終端門店,是以“貨”為中心,從上而下一級一級往下供給;
    現在,大家形成了深度的網絡協同,是以“人”為中心,一起為消費者的美好體驗而分工協作。
     
    這樣一來,產業上的F2B2B 就變成了 F+B+B,整個產業的效率大幅提升,聚焦并專注于一個單品,能分享到很大的紅利。
     
    更多專業供應商的出現,將幫助我們終端的餐飲品牌進化到“小前店大后臺”時代,專業的選手做專業的事情,分工眾包,產業效率大幅提升。
     
    以上五個方面行業變量,在加速一個結果的出現,那就是第六個方面:餐飲品牌集中度在快速提升。

     6 

    餐飲大魚出水

    2020年全國餐飲收入及餐企注冊數量
    2020年全國餐飲收入39527億元,同比下降16.6%,但餐飲企業注冊量高達236.4萬家,同比增長25.5%,在眾多餐飲行業中,餐飲業是最先恢復市場活力的行業。而且餐飲的連鎖化率在快速提升:
     
    2018年,全國餐飲的連鎖化率是12%;2019年,全國餐飲的連鎖化率是13%;2020年,我以為這個數字會停滯,沒想到竟然是15%。
    全國餐飲連鎖
    數據來源:美團《中國餐飲大數據2021》報告
    我看了一下上市公司的財報,結果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2020年,百勝在中國新開1165家門店,是在中國經營33年以來開店最多的一年;
    星巴克2020財年在中國新開581家門店,中國市場的增長是其財報最大的亮點;
    麥當勞也在中國全年開店450家,是最高的一年。
     
    對比國外,麥當勞關閉200家美國分店,星巴克也關閉在美國加拿大的200家門店。
     
    受疫情影響,世界經濟陷入自二戰以來增速最低的一年,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單體市場的巨量消費優勢,在全球都顯示出了驚人的優勢。
     
    所以你看,困難和容易從來都是相對的。
     
    這些品牌大品牌為什么能率先切走品牌集中的蛋糕?一是這些企業本身經營能力就強;二是消費者試錯意愿下降,更相信大品牌。
     
    基本功貧乏的在這個時代“恐懼”,基本功厲害的在這個時代“貪婪”。疫情的優勝劣汰加速了好門店的出清,方方面面的資源都在向強者傾斜,行業的集中度提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們中國餐飲的現狀,和50年前的美國,和20年前的日本非常的近似,走到了品牌大魚出水的風口!
    2019年及2020年連鎖數據
    請放心,對比2019年美國餐飲連鎖化率30%的數字,我們產業集中的空間還很大,只完成了一半。
     
    從品類上來看,火鍋的連鎖化率是18.3%,超過行業均數;燒烤的連鎖化率只有9.4%,遠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東北是燒烤的大本營,行業的大而散就是我們的機會,我們在座的餐飲老板,要加油了!
     
    中國餐飲行業的進化就好比跑車和高速公路,前十幾年就就像在做基礎建設、在修高速公路。現在是基礎設施非常完善了,高速四通八達,到了比車性能的時代了。

    東北餐飲升級

    我們再把目標聚焦到東北,從中國經濟龍頭老大,到今天的投資不過山海關,對東北和東北人的質疑聲一直沒有停過。
     
    2021最新人口普查,東北人口9851萬,比10年前整整少了1101萬,包括東北經濟總量的增速,也的的確確在放緩。
     
    但是,如果我們每天都用這樣的眼光和視角看東北,是看不出什么機會的。
    2021東北四大城市商業魅力
    所以,我邀請大家看這張圖,第一財經不久前發布的《2021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沈陽入榜15個新一線城市,單在城市樞紐性指標上,東北的區位優勢就很明顯。
     
    大連、哈爾濱、長春分別入榜二線城市第8、9、10位,鞍山市入榜三線城市,營口、盤錦、錦州等11個城市入榜 五線城市。在一財第6年發布的這份榜單中,東北16個城市上榜,說明東北在商業魅力指數、資源集聚度、活躍度、多樣性、可塑性上都有巨大的潛力。
     
    沈陽商圈活躍指數
    我們再把顆粒度放細,以沈陽為例,這是整個沈陽部分核心商圈的活躍數據,我們看到沈陽的中街、太原街、青年大街、萬象城等商圈數據都是非常活躍的。
     
    所以當很多品牌,都不看好在東北開店的時候,喜茶、太二、湊湊、百分號等等都在東北做的如火如荼。太二萬象城東北首店,開業當天營業額就破了全國紀錄。
     
    花椒和平區聯手發布了東北第一本餐飲大數據報告,透過報告,我們看到:東北有95萬家餐廳,4000億營收。
     
    借助數據,我們更清晰看到了東北餐飲的的正面和背面,看到了很多“二律背反”:

     1 

    東北經濟的正面和負面

    我們先來看經濟上的反差:
     
    計劃經濟時代,東北最廣為人知的標簽是“共和國長子”;市場經濟時代,東北的標簽變成了“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直播”。
     
    從數據上看,曾經是重工業基地的東北,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占盡先機。1952-1978年,東北三省GDP占全國經濟總量比重不遜于江浙滬,長期貢獻了超過五分之一的工業增加值。
     
    但現在,隨著產業結構的遷移,我們的優勢變成了劣勢。對比一下和東北人口總量差不多都是1億人的廣東,能看得更清晰:1978 年改革開放元年,東三省的GDP是廣東的 2.6 倍。
    但是到了2019年,在全國除港、澳、臺外31個省級行政區 GDP 排名中,廣東省成為首個GDP突破 10 萬億大關的省份,東三省GDP總量加起來約 5 萬億,還不到廣東省的一半。
     
    還有人口,我們感受最清晰的是家鄉的年輕人都在往外走,東北的人口一年比一年少。
     
    為什么?重資產的東西很難變化,很難流動,所以服務業、信息產業在東北就變得落后。
     
    分析過去,不是為了懊悔,而是為了預見未來。
     
    我想說的是,資源總是流動的,但能量是守恒的。我們不要總盯著自己失去的,更應該看到我們正在得到的,看到未來正走向我們的樣子。
     

     2 

    東北餐飲的正面和背面

    我們再來看餐飲上的反差:
     
    東北是燒烤的大本營,每10家餐廳至少有1家是燒烤,燒烤門店之眾,堪稱熱帶雨林級別,但燒烤品類并沒有誕生全國性的大品牌;
     
    麻辣燙源自四川,但卻被東北人做出來張亮、楊國福這樣雙雙都在5000家門店之上的雙子星,南北通殺、老少咸宜;
     
    餃子有著1800年的歷史,在工業化速凍水餃已經稱霸天下的背景中, 喜家德卻靠手工現包、靠直營連鎖,跑出了 600 多家的規模。
     
    為什么會有這么巨大的反差?
     
    和東北的經濟大盤一樣,餐飲產業也有“資源詛咒”的魔力,有產業結構的遷移。
     
    成功總是千篇一律,失敗總是千差萬別。
     
    先看我們做成的東西:麻辣燙是從四川出來的。它沒跑出四川,是因為重油、重麻、重辣,地域特色太重,被限制在所謂正宗的窠臼里,得不到發展。麻辣燙來到東北,為什么一下子就起來了,走向了全國?因為東北人有工業的思維,麻辣燙被東北人用工業的思維重新做了一遍。
    工業不是貶義詞,工業巨大的正向價值是標準化、產品化、量產化。麻辣燙被東北人做了工業化改良之后,被賦予了規模化、南北通殺的基因。
     
    而我們東北的燒烤,和四川的麻辣燙一樣,是從餐飲角度來考慮問題的,我們對于身邊長出來的東西太習以為常了,覺得它本來就是那個樣子,它應該就是那個樣子,而沒有用對待麻辣燙一樣的眼光重新打量它,審視它。
    我們像四川人對待自己的麻辣燙一樣,對待自己的燒烤,從豐富和個性上去做經營,精力反而被分散了;
     
    火鍋也是這樣,火鍋的大本營在川渝,但海底撈并不是在四川達到起飛狀態的,這背后是什么原因,大家知道嗎?張勇不是餐飲人出身,是技校畢業的,是四川國營拖拉機廠的一名工人,起步的時候不懂餐飲是劣勢,但真正支撐他做起來的,可能是理工男的思維方式。
     
    一個例子,海底撈的鍋底味型根部不是川渝派的,而是根據全國不同區域的口味來本地化,海底撈鍋底的油水比就按全國12個味區做了12種比例。現在,海底撈鍋底本地化的顆粒度應該更高。
     
    我還想說一下喜家德,平常我們吃一頓餃子20塊,但喜家德能做到50,喜鼎能做到200以上,為什么?因為他能賦予一粒餃子很多的標準,很多的這么多的內涵,
     
    一字型水餃:人的嘴巴是 5 到 8 公分寬,所以喜家德把做成 9 公分長的一字型,就是為了能讓顧客不能一口吃完,而是咬一口剩一半,直接看見餃子餡。
     
    水餃制作流程:餃子里的蝦仁一律手工挑選3 次,餃子里用的韭菜要經過 9 道工序,餃子餡用的雞蛋要經過 245 秒低溫精炒。
    ……
    喜家德賦予餃子這么多的價值,情感的價值、體驗的價值,所以被譽為“餃子界”的華為。
     
    看了這么多的反差,讓我們看到機會總和危機同在,能量總在運動變化中產生。琢磨其中的規律,能讓我們踏準時代的節拍,踏準產業的脈搏。
     
    2020年全國餐飲線上訂單變化趨勢
    《東北餐飲大數據報告》里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數據:東北餐飲 SKU 數遠高于全國水平,建議東北老板砍菜單。
     
    從全國及東北主要餐飲品類單店 SKU(產品數)數來看,東北的小吃快餐、火鍋、燒烤、飲品酒吧茶室、西餐五大品類 SKU 數量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說明東北餐飲市場競爭整體還比較稀薄,仍處在以豐富為主的階段,還沒有進入效率時代。 
    一家餐廳的菜單就是這家餐廳的產品目錄線。 從餐廳經營角度來看,菜單越厚 SKU 數量 越多,采購、出品、服務、倉儲管理等環節的復雜度就越高,餐廳的經營難度就越大,“菜單越厚、 利潤越薄”。
     
    從消費體驗角度來看,菜單越多越容易挑花眼,不知道吃什么,點到點單率低的產品,還容易有出餐慢、不新鮮等“踩雷”風險,增加餐廳的差評。
     
    當前,消費需求的升級正倒逼餐品類從多、雜、 貴向少、精、鮮升級。 但在現實中,餐飲老板尤其是技術派出身的餐飲老板容易沉迷于豐富性魔障,舍不得精簡菜譜,覺得哪個都是“心頭肉”,但其實過多的SKU 是經營效率和消費體驗上的“拖油瓶”。
     
    因此,在全國餐飲品牌都在 SKU 上做減法的趨勢下,東北餐飲老板得下狠手才行。
     

     3 

    東北經濟的富礦

     
    我還想說一下東北的富礦,那就是東北有著全國最為豐富多樣的城市,是一個三四五線城市的樣本市場。
     
    麥肯錫的數據、天貓的數據,都指向下沉市場是一個有礦的市場,在阿里、京東兩大電商平臺的眼皮子地下,還能長出來拼多多這樣的平臺,現在它已經超過京東,坐上了第二的寶座,拼多多的崛起就是下沉市場商業力量的最好證明。
     
    城市餐飲門店以 1/5 的成本創造大城市 2/3 的營收
    《東北餐飲大數據報告》里也算了下“下沉賬單”,小城市以 1/5 的成本創造大城市 2/3 的營收,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這份報告。
     

       數據來源:《東北餐飲大數據報告2020》

    如果我們感覺不到自己家里有礦,那來看看這份榜單,東北餐飲門店數排行,華萊士第6、絕味第8、蜜雪冰城第9,這可能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數字。再來看國際大牌:肯德基第11、麥當勞30、星巴克41、必勝客42,透過數據可以看到大品牌下沉動作之力大身沉、潤物無聲。
     
    所以東北餐飲有著巨大的潛力,比如在過去的2020年,東北餐飲也非常的創新、非常的火熱、帶來了很多驚喜:
    張亮麻辣燙開了全球最大麻辣燙店,開業期間每天能賣6萬元,平均每天1000多位顧客。從延吉走出來的米村,現在平均2天開一家店,還有長春的麻雀小龍蝦、偉大航路,哈爾濱的老佛爺蛙鍋,延吉的小李部車、大連的鳴記、一品誠記,沈陽的奉天小館、三十三城、辣五爺等。
     
    最后我想說,2021,必然是餐飲百年大變局開始的元年,伴隨一大批有想法、有行動、有愿力的餐飲人,伴隨更健康的營商環境、更成熟的產業資源,伴隨新東北崛起的愿力,伴隨我們整個民族的偉大復興,讓東北餐飲再站潮頭,生態共榮!
     
    謝謝大家!

    統籌丨孫巖巖

    輪班主編丨小倩  

    商務合作|18637183183(同微信)

    文章轉載丨15093193565




    覺得內容還不錯,點個在看唄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7202.html

    (0)
    上一篇 2021年6月27日 21:03
    下一篇 2021年6月28日 04:1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