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海底撈“漲價與道歉”之后,網上出現了兩種聲音。
一種說,這是一次營銷策劃,目的就是引發大范圍關注,然后引流(告訴消費者海底撈價格不變趕緊來)西貝、老鄉雞跟進也都是系列套路;
另一種則認為,持上述觀點的都是陰謀論者,事實是消費者確實沒錢了,海底撈和西貝都無奈只能“認慫”。
其實,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海底撈的“漲價與道歉”,并沒有“吃瓜群眾”想得這么簡單。本篇就從海底撈經營和發展的角度,試圖呈現出一種普通人難以覺察的真相。
更沒想到的是,調價沒幾天,海底撈一紙道歉書出來了。
不過海底撈的這波漲價,從幅度要遠遠超過之前,時機上也很敏感,就算沒有考慮到其輿論影響,但對消費者的影響,必然考慮在決策之中。
那么,這一波“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漲價陰謀”,其背后的商業邏輯到底是什么?海底撈的“下半場”到底會怎樣發展?
海底撈經營上的痛點
營收規模變大后,食材成本更容易控制。門店密度變大后,倉儲和配送成本是固定的,單個門店的攤銷成本也會降低。
對于海底撈而言,開更多的店不但提升營收收入,也能降低顧客的等候時間,提高滿意度。
但門店不能無止境的增加,否則會相互影響。想要知道一個地區的門店密度是否飽和,最佳指標就是翻臺率,最直觀的標志就是排隊時間。
海底撈目前的翻臺率怎么樣呢?2019年海底撈的擴張是很激進的,門店數將近增加了70%,但翻臺率只是小幅下降,一線城市由5.1下滑至4.7,二線城市由5.3下滑至4.9,三線及以下城市由4.8下滑至4.7。
很多分析師驚呼,翻臺率下降了,海底撈要涼。請問要那么高的翻臺率干嘛呢?能當飯吃嗎?讓客人等好玩嗎?
在海底撈的經營指標中,一家店的翻臺率只要保持5左右,就說明周圍還能再開;一個城市A類地段翻臺率降到3,才算是觸及到底線。
按這個翻臺率下降的趨勢,再考慮今年的擴店計劃,年底之前的翻臺率應該在4.5左右。即便考慮疫情的沖擊,也不會低于4.3——如此嚴重的疫情下,在恢復營業十幾天后,已經達到2以上的翻臺率。
按照這個指標,未來的三年,海底撈還有能力也有意愿高速擴張。
所以,海底撈在投資者溝通中認為:“市場很大,3000家店不成問題,海底撈市場占有率還很低,而且會有更多的新人群和新市場。”
所以漲價只代表海底撈有能力漲價,但最好的方法還是開更多的店。
不過,對于大部分餐飲連鎖企業,擴店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能力的問題,因為擴店最大的障礙在于管理能力能否跟上——我們已經看過太多因為過度擴張而死掉的餐飲連鎖品牌。
但海底撈可能是一個例外,因為開店不光是公司發展的需要,更是員工發展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海底撈的品牌核心價值之一是“差異化的服務”,所以有本書叫《海底撈你學不會》,但“學不會”就是連自己也難以復制,服務沒法標準化,一個店的服務好,不代表所有店服務都好,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怎么才能做大呢?
所以,很多餐飲老板都選擇了靠一兩家店安安穩穩地賺錢,我干嘛要做大呢?然后美名曰“工匠精神”,不做大,只做精,耐心地賺自己該賺的錢。
但問題在于,你不做大,你的員工怎么發展呢?
而且,火鍋業是餐飲中天生適合連鎖發展的業態,你不做大,別人很快就會做大,別人復制不了你,就直接挖你的人。
如果沒有合理的成長速度,海底撈培養起來的人,很容易被其他店挖走。
海底撈有一項管理創新,叫“師徒制”,店長可以選擇店內最優秀的人才作為“徒弟”,手把手地培養,一旦其成為店長后,可以獲得徒弟店的利潤提成。
這樣的店的集群,就是海底撈的“家族長模式”,對家族長而言,最重要的是選好自己的種子,選人的過程中都選的是自己很熟悉的人以保證人員質量。
家族長模式可使管理扁平化,每5個門店就會新成立一個家族。一個家族不會一直擴大,家族長也只有任命權而沒有考核權和淘汰權,保證管理上不失控。
是不是很像傳銷?因為海底撈希望自己新開的店也能保持“差異化的服務”,就想出了這么個“傳銷式人才管理”。
大部分管理創新,你在得到了好處的同時,也不得不解決它的弊端。這個創新的威力太大了,海底撈的店長級人才出現了指數級的增長,這么一來,店就不夠用了。
一般連鎖餐館開新店的速度慢下來,頂多是人才流失,可在“家族長制”下,這會動搖所有店長的利益。
唯一的辦法是,讓新開店的速度與人才增長速度保持平衡,所以曾經堅稱自己永不上市的海底撈最終也上市了,唯有資本市場才能解決開店速度的問題。
海底撈的擴張之所以很健康,因為它一直關注單店盈利模型,開店不是總部指導,而是看店長和家族長的機會探索。
所以目前,海底撈上上下下還是以新開店為核心戰略,漲價只是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在無法有效持有提升“量”的情況下,先利用品牌勢能提升“價”。
但對于“跟漲”的其他品牌而言,漲價可能就是生死決擇了。
我的投資體系中,非常強調成長的確定性。
什么叫確定性?確定性就是一家公司特別想做,又可以放手去做,甚至沒有別的人能做的事。它無關增長率,只關乎增長邏輯,只關乎競爭格局。
如果未來中國的餐飲,繼續走量的模式,海底撈不怕;如果未來紛紛開始回歸比拼利潤,海底撈也不怕。
先漲價,再道歉,那就是說,我可以隨時漲價,只是目前還不需要漲價。
事實上,無論是從行業規模,從開店的空間、漲價的可能性,還是火鍋行業的競爭格局,海底撈的三年內增長的“確定性”很強,海底撈目前60倍的估值,僅僅是相對于一般港股貴,如果在A股上市,估值至少還要再漲30~50%。
所以,對于海底撈這樣的企業,最大風險并不是估值,而是我們因為太放心而忽略的因素——開店速度。
所有海底撈的人,包括管理者、店長、希望成為店長的員工、投資人,都被綁在一輛高速增長的快車上,唯一的目標就是“多開店”,而漲價是唯一的“剎車”。
當然,幸好目前的市占率僅3%,兩三年內,前方還沒有明顯的障礙。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只要時時檢查一下剎車就行了。
近期關于海底撈的熱點稿件:
海底撈漲價被噴上熱搜,消費降級下,5招教你做極致性價比!
海底撈“扛不住”漲價6%,火鍋店想活下去必須做4件事!
海底撈發布2019年業績,768家門店營收265億!(內附高速增長秘訣)
統籌|語嫣 視覺丨馬亞丹
往期精選
商務合作:18637183183(同微信)
文章轉載:txg13333832182
覺得內容還不錯的話,給我點個“在看”唄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