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火鍋餐見為您分享的第144期內容
“
重慶是座隨時都在爬山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隱蔽功能的城市。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你能想象仰頭俯首間,那些層層疊疊的樓宇和綠植背后又隱藏著一個怎樣的大千世界?
壹
進入餐飲圈沒學會別的,倒是跟著一群餐飲人學會了逛菜市場。
每到一個城市,必定要去當地菜市場走走看看,領略下當地的風土人情,看看當地嬌艷欲滴的好食材。
這不,托火鍋節的福,來重慶的第一天就開始四處詢問,最近的菜市場在哪?
其實,在川渝地區,任你多大的城市,菜市場永遠不能被超市的生鮮區所取代,而那些榜上有名的,什么盤溪市場、最大的海貨市場等等,永遠都沒有散落在犄角旮旯里的小菜市場更接地氣。
那晚,吃罷火鍋,在住處的旁邊看到個破舊的樓房,就是很古老的那種,樓上有樹,墻板和樓梯上還長滿了綠苔,偶爾有人從里面走出,因為沒有路燈,看著還怪瘆人的,也沒敢再往里走。
后來與酒店老板打聽觀音橋附近的菜市場,被指就在那座舊樓里,需要不停的爬坡爬坡再爬坡。
一夜輾轉,尋思那樓后的世界究竟是個什么樣?
嗯,真的想象不到。
貳
第二天起了大早,重慶的天氣一直都是陰沉沉,濕潤的很,或許因此,在這里拍出的照片色彩飽和度極高。
沒吃早飯,就默默走到了那座舊樓下,與晚上不同的是,進出這里的人開始多起來,大多是中老年人,手里基本都提著新鮮的蔬菜和肉。
莫非這后面真是個菜市場?
爬上陡峭的樓梯,中間分了兩個口,順著人多的那個口往里走。
后面是漸窄的過道,道路兩邊散落著擺了幾家菜攤,但大多不成氣候,應該是當地菜農自己種的菜,看上去種類不多,以綠葉菜為主。
過道里比較陰暗,停留下來買菜的人不多,路過的行人一直向里走。
跟著人流繼續,終于出現一個平臺,拐彎向上的樓梯上,出現一個小牌匾“觀音橋國際海鮮城”。
“國際”?這么個樓,能“國際”到哪去呢?走上臺階,進入小門,乖乖嘞,這后面的世界還真的不小!
市場分兩個區域,一個是水產品,里面滿是腥味,玻璃水缸的水貨不多,另一個區域是調味品區。
值得注意的是,在川渝地區,向來重口味,所以但凡有農貿市場的地方,調味品區都占據相當大的區域與格局。
這里的調味品不但有瓶瓶罐罐現成的,大袋大袋的干貨也不少,濃烈的大料花椒味兒彌漫在空氣中。
聽當地人說:“別看是在重慶,這干貨調味品的水也是極深的,除了當地做餐飲的人能一眼辨別好壞,他們都有自己的渠道,特別是外地人,基本是無法分辨這些食材的優劣。今年茂汶地區受災,花椒價格一再飆升,讓老百姓都感覺吃不起花椒了,更別說那些做火鍋的老板們了。”
除了干貨,這邊的新鮮調味食材品類紛繁,菜農基本也處理的相當干凈,生姜、蒜瓣、小蔥、香芹都去了皮,擺放好,放在攤上看起來水靈的很。尤其是姜,還分了仔姜、指姜、蜀姜……零零總總好幾種 。
在食物的江湖中,必有一些家伙是可以稱兄道弟的,姜,肯定是最鐵的。
那仔姜是川渝地區比較常見的調味食材,被扒光了衣服,透著微黃的肌膚,讓我這個從不食生姜的人,都忍不住要多看幾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姜在中國到處都有,但川渝人尤其喜歡,據說當地人在夏天可以生吃仔姜,其味道令人回味。
叁
從干貨市場出來,也就從舊樓里出來了,經過一段連接通道,眼前的世界豁然開朗。
有向上的山路,有向下的大道,向上的山路分成兩條平行路,道路挺陡,人與車交織在一起,路兩邊是有店的商販和沒店的小攤,蔬菜攤蜿蜒其中。
這邊的人喜歡鮮貨,不時能看到那些瞪著小圓眼的大土鴨子,一叢叢的,這倒也成了一種風景,有人挑好,老板會快速的處理好,從活鴨變鴨肉塊也就那么幾分鐘吧。
另一個就是水產品了,重慶人熱愛鱔魚和泥鰍,還有提前就殺好的大魚頭,碩大的魚頭血糊糊的,擺滿了案臺。
還有一種水貨食材挺稀罕,就是青蛙了,記得頭天在大龍吃火鍋,大龍就專門要了青蛙,他說:這個是重慶人吃火鍋必點的菜,不是牛蛙,是青蛙。
問了菜農,這個青蛙是專門人工飼養的稻田蛙,合理合法的。
平生里,最怕這種赤裸著皮膚的生物,特別看不得青蛙、牛蛙這類食材,但是在這里看到這些小家伙,水中游的歡實,再加上昨晚的美味,也覺得并沒有那么別扭了。
如果說道路這邊是活物的店,那么和這些搭配的必定是,道路另一邊的新鮮蔬菜了。
盡管已經臨近冬天,重慶的蔬菜確實異常繁多,有許多叫不上名字,但是嬌艷的色彩已經能獨立成畫了。
比如:像一朵碩大花朵的碧綠青菜,新鮮的還裹著露水的魚腥草,嫩的出水的豌豆尖,形態各異的筍們,根紅葉綠的小青菜,圓潤可愛的白蘿卜,嬌小玲瓏的紅蘿卜,脆生生的井水豆芽,大土豆、小土豆,還有鮮的流油的紅花椒,最后就是那一大片一大片叫不出名字的蔬菜了。
這各種色彩的蔬菜混在一起,混著山間綠和七上八下的山路,隨便一拍,那就是一副絕美的風景畫。
雖然菜市場是露天無邊界的,按著這崎嶇山路也算是錯落有致,格局鮮明,菜攤就是菜攤,水產區就是水產區。
再向上爬,就是建在山上的小區了,在里面才恍然想起,在我們正常城市的小區外面,不也是有這種自發的大型菜市場么?只不過,在重慶它卻生的如此另類。
肆
連接上下山路的主干道,就是各種大一點的店子,說是主干道,其實就是稍微寬一些的路。
這中間就開始出現肉鋪,小賣場,農貿市場,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小餐館。
這肉鋪里面透著紅紅的光,應該是為了讓肉色看起來更鮮嫩,重慶人喜食豬肉和牛肉,豬肉要占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
熟食也比較多,能看到市場上各種鹵肉和提前調制好的川渝特色菜。
與想象中不同的是,穿梭在菜市場的人越到中午越多,早上反而要少一些,還有直接開車往里硬塞的,真是不得不佩服一下重慶的司機們,絕對個個好技術。
千萬不要以大城市的標準來定位重慶的菜市場,他就是這么不按常理出牌,這里還能看到戶外理發的,拔牙的,江湖行醫的,打造金銀首飾的。
街邊的小餐館里,雖看上去不那么干凈,卻是重慶人喜歡的“正宗味道”,里面的食客吃的倒也不亦樂乎。
原路返回,又重新繞回那座舊樓,選擇了旁邊的那個小道,依然陰暗潮濕,路窄的不能再窄。
偶有賣菜攤和小吃店,旁邊的過道里,還有打麻將的閑人。
不知為何,小道頂上搭著黑色網棚,讓這條路更加陰沉,偶爾邊上還有人直盯盯的望著來往路人,嘴里嘟囔著:“不是這個,也不是這個。”
心里居然有些害怕,加快了腳步,小路很短與剛才的那條大道匯合了。人群又開始熙熙攘攘。
這人來人往中,各種聲音嘈雜,各種氣味刺鼻,腳下的路泥濘濕滑,就是這么臟亂差的環境中,卻是最美人間煙火氣。
順著大道向外走,畫風陡然一變,觀音橋的步行街赫然于眼前,高樓大廈,時尚斑駁,而剛剛那暮暮的人間煙火氣,仿佛從來都沒有出現過。
巖巖說
這只不過是一場逛重慶菜市場事件。
卻硬生生被朋友認為,寫成了一則歷險記,這恐怕也只有在重慶才能遇到了。
也好,希望在這枯燥的財經文稿堆里,能時不時地有一條這樣的小游記,帶給你們那么一絲絲的輕松愉悅吧。
下次,我們繼續去探好食材。
End
統籌|巖巖
編輯 | 阿寧
視覺丨李青超 馬亞丹
法律顧問丨李欣華
火鍋餐見原創出品,轉載請聯系授權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文字直接閱讀)
私人定制火鍋上線!海底撈又玩什么新花樣?
聯系我們 | 18637183183(同微信)
內容交流 | 18039281106(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