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燕青
來源 | 餐飲投融界( ID : canyintrj )
近日,一則“清華總裁班餐廳”破產的消息在各大媒體瘋狂刷屏,這樣的消息之所以能引起公眾討論,一方面是因為餐飲給大家的固有印象是有錢就可以做,另一方面是因為好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都能將餐飲做得風生水起,而代表智商、財富、地位的“清華總裁班”學員,眾籌的餐廳卻破產了,這種反差似乎不合邏輯。
事實上,做餐飲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人類誕生的那天起,美食就開啟了繁衍之路,然而至今,中國餐飲的百年老店屈指可數。清華總裁班餐廳的破產,也正說明,做餐飲,并不是有錢、有人脈、有資源就行。
那么,餐飲行業到底有多難?
酒香也怕巷子深
選址作為運營餐廳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業內人士甚至斷言,一個餐廳是否能運營下去,選址決定70%。
很多餐飲創業者都忽略了開店地址的選擇,他們有時會自信地認為,只要自己有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和好的環境,就能夠吸引到顧客。這樣的創業者,往往會選擇一些租金相對便宜的偏僻路段。殊不知,在信息發達,餐飲業競爭激烈的當下,酒香也怕巷子深,當初創業的激情與自信,經不起現實的考驗。
一些資金寬裕的創業者,選址思路正好相反,客流量是其唯一考量的因素。客流量大的地方也就意味著綜合成本高,回本周期長。加之餐飲品類五花八門,對于有些品類來說,客流量大的地方,并不是最佳選擇。一位餐飲創業者就曾透露,自己在客流量大的地方開了一家餐廳,開業首月生意火爆,然而次月結賬才發現,除去各項成本,餐廳最終是虧損的。
拋開客流量,選址還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定位,不同的定位,面向的客戶群體自然也不同。比如豆漿油條豆腐腦等傳統的早點項目,客戶群體中中老年人可能會更多,那么一般選址就偏向于社區周邊。而如果賣的是飲品,那么對象是年輕人多一些,選址就要考慮到年輕人集中的地方,比如商場或步行街。
總之,選址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不單單是客流量,還需要考慮自身定位,客戶群體,消費場景,發展方向等等。任何一個環節疏漏,都會給餐廳后期的運營帶來困難,這也是餐飲選址的難點所在。
十年磨一劍,一朝便折戟
對于餐飲行業,品牌的建立需要品質與時間的雙重累積,但是一旦暴露短板,品牌即面臨巨大風險。任何一點小差錯,如果處理不當,都足以毀掉一個品牌。
近幾年,餐飲行業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俏江南、海底撈等中高端餐飲都曾被爆出“食品安全事件”,老字號品牌全聚德、慶豐包子也未能幸免。餐飲頭部品牌如此,一般餐飲企業可想而知,餐飲行業面臨嚴峻的食品安全大考驗。
餐飲行業發展迅速,但競爭也愈加激烈。數據顯示,中檔餐飲達到盈利的不足三成,高檔餐飲利潤也逐漸下滑。外加經濟鏈條的收緊,合規成本提升,餐飲業高人工、高房租、高成本、低利潤的三高一低現象會加劇。
在其他行業,創新是錦上添花,而在餐飲行業,創新是必備技能。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餐廳開始營業時客流是十分火爆的,可是不久后,就變得十分冷清。原因就在于餐廳缺乏持續運營的能力。
餐廳在不同發展階段,運營策略也會有所不同。另外,對于顧客來說,消費習慣隨時會改變,餐廳在各個階段都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并不容易。換句話說,餐廳需要不斷創新,打造差異化的產品,人性化的服務等等,盡量引領消費者需求,這進一步加大了運營的難度。
對于一些連鎖餐飲,運營更是難上加難。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要考慮直營和加盟模式的配比,供應鏈、供應商的選擇,產品的標準化,以及不同區域的口味差異等等,總之,眾口難調。如何保持企業的快速擴張和高品質運營之間的平衡,這中間還存在諸多待解難題。
外資撤離,中資轉戰
之前的 20 年,餐飲從來都不是資本追逐的對象,直到互聯網加持的 O2O 領域發生了諸多泡沫后,資本才開始把目光轉向這個傳統的實體行業。
2014年 – 2015 年間,部分海外大型投資機構掘進國內的餐飲行業,餐飲行業迎來短暫的投資小高峰。然而好景不長,2015 年后,這些大型機構在國內餐飲領域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直到 2017 年幾乎全部撤離。與此同時,像英諾融科、青驄資本等國內機構也紛紛轉戰其他領域。
數據顯示,2017 年餐飲行業獲投資的公司僅有 37 家,分別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和蘇州 6 大城市。其中,北京 14 家,上海和深圳各 9 家,廣州 2 家,天津 1 家,蘇州 1 家。
今年獲得投資的餐飲企業較去年多一些,但是更多集中在一些行業供應及服務商企業,以及新茶飲品類。傳統餐飲,尤其是正餐,獲得融資非常困難。
投資人對于餐飲行業的態度,遠不及互聯網行業那般熱情,這點從投資數量與投資額度上也可看出。梳理資本對于餐飲的投資事件大致可以看出,除了賽道要好跑之外,資本更關注跑賽道的人。知名投資人馮衛東在接受《餐飲投融界》采訪時曾表示,投資時,對人的判斷和考察應該放在第一位,為此,他所在的天圖資本專門建立了針對創始人的考察模型— “VISIBLE” (請見“天圖馮衛東:創業者的這7個特質,我們十分看重”)。
餐飲企業IPO鳳毛麟角
餐飲企業國內A股上市困難重重,目前在A股上市的幾家餐飲企業,均是國資背景,而且均帶有食品屬性。
近年來,為了實現IPO,餐飲企業紛紛轉戰港股或美股,饒是如此,國內餐飲企業也只有十幾家企業真正上市,而這個數字在美國,是50家,在日本,是97家。如果按美國人口計算,中國應該有240家餐飲上市公司;如果按日本人口計算,中國應該有1000家餐飲上市公司。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國餐飲行業面臨市場集中度低;競爭激烈,利潤率低;難以標準化經營等特點,使得中國的餐飲企業很難做到真正的“規范”,而這一點卻恰恰是餐飲企業IPO前必須要做的。
截止目前, A 股上市的餐飲企業有全聚德、西安飲食、廣州酒家,排隊中的有同慶樓、九毛九。2009 年湘鄂情上市,后將湘鄂情資產低價出售,現已更名中科云網;2016 年 5 月,廣州酒家成為自湘鄂情之后,8 年來首家成功過會的餐飲企業,但其餐飲服務收入不到三成,更多的收入來自食品出售,如月餅、速凍食品、臘味食品等;部分企業,如呷哺呷哺、小南國、狗不理等選擇轉投港股或新三板;俏江南、順峰飲食、凈雅食品等企業更是因為種種原因撤銷了IPO申請。總體來說,餐飲公司證券化難,不僅上市公司數量少,還使上市公司難以尋得合適的并購標的。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的是,餐飲行業正在發生變化。此前面臨的收入和成本無法可靠計量、社保公積金沒有繳納,食品安全問題等影響餐飲企業上市的核心問題,正在得到解決,餐飲行業上市的障礙正在被逐漸掃清。
尤其是今年海底撈與美團在港股上市成功后,觸動了很多餐飲人的心,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走向上市。
小結
相比于其他行業的“陣痛”,餐飲行業的“痛”貫穿始終。餐飲行業的發展過程,也是餐飲人一路打怪升級的過程。
餐飲行業囊括各色人才,很多人都是“業而優則創”,形形色色的人匆匆投身餐飲行業,而餐飲行業每年高達90%以上的倒閉率,決定了他們當中大多數的發展并不樂觀。從這個層面講,“清華總裁班餐廳”破產,對于行業,并不是一件壞事。
– END –
更多精彩內容查看:
馮衛東:餐飲投資“有路可退”,黃金時代才剛剛到來
天圖馮衛東:創業者的這7個特質,我們十分看重
除了美團海底撈上市,9月份餐飲圈還有這些大事
一年開店180000家,新茶飲市場有多大?
2018年3-6月餐飲投融資報告 | 解析(一)
干貨 | 餐飲行業投資機遇解讀
把錢投給P2P,不如投給這個正在爆發的行業 | 報告
↓ 點擊閱讀原文,申請融資
原創文章,作者:窄門餐眼,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