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并不好吃》
最近這幾天,故宮開火鍋店的新聞在業界嘩然,很多餐飲同行都表示要去吃體驗一下,嘗一嘗在皇宮吃火鍋是什么感覺,因此,故宮里這家火鍋店應該不缺生意,但站在純餐飲的角度,我覺得大家期望值還是不要太高,不是說景區餐飲的問題,而是整個“御膳”這個概念,我覺得都有問題。
北京有很多小吃都打著宮廷小吃的名號,比如豌豆黃之類的,但老實說,并不太好吃,相同的道理,一些打著“御膳”旗號的餐廳,我慕名而去,結果也全都是失望而歸,多次經歷這種“上當”的感覺后,我開始不再相信這種打著皇家七號的東西,甚至連帶滿漢全席都覺得不靠譜。
為了尋求答案,我還專門花了一些功夫去了解皇帝的飲食,結果了解完以后,我對 “御膳”相關的東西徹底失去興趣,有朋友可能就好奇了,我都沒吃過御膳房的佳肴,有什么資格說那些菜品不好吃?我當然有自己的理由,這也就是今晚這篇日志的主要內容。
皇帝作為九五之尊,在吃上面有專門的一大群人伺候,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事實,從食材角度,皇帝確實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吃得起最頂級的食材,但好的食材,不代表就一定有好的味道,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01
食品安全問題
皇帝的進食有很高的安全標準,據說入口的每一碗菜,都有太監先試吃,而且還要帶銀針試探是否有毒,這反應出的現實要求就是,在皇宮里面做菜,皇帝的身體健康和安全是第一位的,其他都得往后靠,因此,在烹飪技法上,大多菜品可能都追求食材原味,而不會放太多調味品(假設有的話)。
看到這里,喜歡抬杠的朋友可能就要開始忍不住反駁我了,說只要食材好,哪怕是不放任何調味料,味道也可以很好,比如粵菜,就是典型的代表,嘿嘿,大家別急,這個道理我當然懂,而且我也認同這樣的說法,但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也就是御膳不會好吃,為什么?那就是因為第二個原因。
02
進食時間問題
但凡吃貨都知道,在美食上,有一句話很流行,那就是“一熱抵三鮮”,意思是熱氣騰騰的菜品才最美味,一旦菜品涼下來,再好吃的美食,都會大打折扣,如果你剛好認同這句話,那么再了解一下皇帝的進食流程,就會徹底同意我說御膳不好吃的觀點。
皇帝吃飯分為固定時間和非固定時間,固定時間情況下,從皇帝準備好吃飯,太監一道一道指令的傳遞到御膳房,等御膳房做好以后,再一道菜一道菜的通過層層太監傳遞到皇帝面前,中間還要經歷多次盤查,上桌以后還要先等太監試完安全沒問題后,皇帝才能開始吃,這時,可能已經一絲熱氣都沒有了。
如果遇到非固定時間,也就是皇帝突然想吃什么東西了,那御膳房也必須要立即準備,大家心想這下總是熱的了吧?但現實恰好相反,如果皇帝突然想吃東西,而御膳房做不出來的話,會面臨嚴重的后果,為了預防這樣的后果,御膳房每天會提前做一些東西備那兒,一遇到臨時情況,就可以稍微加熱就上菜。
所以,皇帝進膳不管是固定時間,還是非固定時間,等御膳房的菜品送到皇帝面前,因為時間問題,都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味道了,喜歡抬杠的朋友又找到一個杠點:才冷了不好吃,不能怪味道不好,是時間的原因,而不是技術的原因,哎,我還就覺得不只是時間的問題,技術也有問題,請看我第三個原因。
03
廚藝技術問題
廚師的烹飪技術要想精湛,有兩個前提條件,其一是廚師本身有很強的上進心,有提升自身廚藝的內驅力;其二是多出門交流學習,博取眾家之長,才能彌補自身之短,所以,優秀的廚師,一般都是視野開闊,擅長交流,而且能從菜品烹飪中找到職業榮譽感,但遺憾的是,御廚兩者都不具備。
在皇宮做菜,你廚藝在精湛,做出的菜品味道再好,因為第二個方面的原因(時間),皇帝都吃不出什么好壞來,自然的也就得不到任何的夸獎和稱道,所以,御膳房做菜,幾乎沒有什么職業榮譽感,這還好,畢竟很多人不太在乎職業榮譽,但更嚴重的是第二方面。
也就是缺乏同行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在皇宮做菜,剛進去還好,好歹有進去前的一些思路和想法,一旦在御膳房待久了,其道理就和在食堂做大鍋飯差不多,做的時間越久,味道反而越是難吃,因為沒有競爭和壓力情況下,根本不需要在這上面花心思,每天當成既定任務完成就算交差。
因此,可能有部分御廚很厲害,但絕大多數所謂的御廚,在我眼里,和農村那些走街串巷的宴席師傅差不多,甚至還不如這些九大碗師傅,畢竟他們還存在競爭,需要把味道做好才能有可持續的生意,而皇宮完全不存在競爭,御廚也不具備從皇帝那里直接拿到好處和獎賞的可能,所以,不太可能有好的廚藝。
基于上述三方面原因,哪怕我沒吃過御膳房的東西,但我有理由認為御膳房的東西不會有多好吃,那些打著“御膳”的餐廳,去體驗一下場景沒問題,但要說去品嘗味道,還是算了,事實上,根據末代皇帝溥儀的回憶錄記載,清朝歷代,御膳房的美食都是形式主義的走過程,皇帝基本不吃,而選擇嬪妃的小灶菜,背后的原因驚奇的一致,那就是他們都認為御膳房的東西:
太難吃了!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