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消費升級大趨勢,“與此同食”想打造一個家庭與匠心農品無縫對接平臺

    大健康領域已經成為互聯網創業的又一大風口,典型代表如keep、Fittime等,這些提供運動健身解決方案的APP已經占據眾多健身愛好者的手機,成為他們每天必用的私人健身教練;醫藥健康類產品緊隨其后,也在厚積薄發當中,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醫藥健康類互聯網產品已超過三千個。而作為大健康范疇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家庭健康飲食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國內目前似乎還沒有代表性的公司。

    一個月前,一家致力于為家庭健康飲食提供解決方案的互聯網公司,“與此同食”悄然誕生。它欲建立起一個家庭與農產品無縫對接的平臺,將具備匠人之心的農作人和他們的優質產品推向市場,追溯食物之源,打造具有時代感的健康飲食文化。

    1

    以家庭為切入點,重拾自然樂活的生活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中,“家”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也是中國文化能夠得以長期流傳的核心。把“家庭”作為打造產品的出發點,源自于“與此同食”的創始人張戩對于家的理解。他覺得與父母、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尤為美好,在現代社會當中,很多人卻因為忙碌的生活忽略掉了身邊的幸福,甚至一家人坐在一起享用一頓健康的家庭烹制的晚餐,都成了一種奢侈。因此,他主張回歸家庭。

    “幸福是什么,其實有時候我們真的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我們現在跟父母一年才能見幾次面,生活其實少了很多滋味。”張戩說。

    所以,“與此同食”將目光投向了家庭這一領域,倡導從健康飲食這一民生基礎回歸家庭,從城市回歸自然,從喧囂回歸樂活的生活狀態。就這樣,這個將家庭與農產品無縫對接的平臺,從建立之初就有了不同于其他農商平臺的個性和使命感。

    2

    從單一產品銷售轉向多元發展平臺,選品是第一步

    現代社會的大背景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似乎時刻在接受挑戰,每年數以百計的不合格食品生產廠家被揭露,公眾對食物的恐慌感愈演愈烈。

    張戩認為,從過去原始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到近現代社會農產品商業化的加劇,人們為了追求數量過度種植農產品,使產品開始暴露農藥超標、有害物質殘留等安全問題。而對食物量的需求一旦得到滿足后,安全、高質量的食品則是消費升級大趨勢下的剛需。

    因此,“與此同食”強調的是對食物重新思考的時代感。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農產品、農戶、種植方式三者間關系的重新認識,也包括健康的食材、家人與個人之間連接幸福感的現代飲食價值觀。

    在創建“與此同食”前,張戩有過一段做有機農產品的創業經歷。這個喜歡與各種農作物打交道的創業者在2014年與五常當地的一個合作社直接合作,創建了五常稻花香大米領導品牌——豐年留客。

    在初創業的過程中,張戩接觸到了東北地區一些有機農產品種植產地,以及一些勤懇、專注、具有匠人之心的農作人。豐年留客是將五常大米進行線上售賣的單一產品品牌,而“與此同食”則是連接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融合線上銷售、品牌合作、產業聯盟的互聯網平臺。

    從單一產品的線上售賣到打造成為多元化平臺,“與此同食”經過了深思熟慮。在產品方面,“與此同食”希望能夠挖掘更多天然無污染的農產品,服務于那些用匠心耕種的農作人。

    在用戶運營層面,“與此同食”認為單一的產品不足以吸引用戶專注在一個品牌上的購買力,因此,“與此同食”的目標是打造成一個集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和天然農產品為一體的健康食品平臺。

    有機農產品在全世界范圍內早已興起,早在2010年,全球的有機農業種植地已經超過了3700萬平方米,在日本、韓國、泰國的有機農產品行業早已形成了產業化的規模。而在中國,有機農產品的發展似乎仍處在混沌階段。

    小農戶在市場競爭中劣勢明顯,認證上的困難、成本的大量消耗、資源的匱乏等……這些問題讓原本存在的優質、天然、獨特的食物極少被人知道。所以,“與此同食”在選擇產品時,除了選擇經過有機種植基地和綠色食品認證的農產品外,更多的是關注農作人對自然耕種方式的堅守、執著、情懷及農資的運用狀況等。

    農資運用包括農產品種植基地的土壤構成、光照、氣候、水源、肥料的運用、病蟲害防治等,也包括土壤的循環周期、環境保護等方面。

    “與此同食”公司目前的團隊有15人。他們通過自己在農產品行業中原有的資源,以及通過有機產業聯盟、線下食品展會等具有公信力的食品組織接觸到不同的優質農產品,然后與當地生產者取得聯系,獲得該產品的樣品。

    接下來,他們將這些產品的樣品與全國其他地域的同類產品進行比對,選定出最優質的產品。最后,組織團隊奔赴到產品原產地進行深入考察,嚴格參照國家有機種植產品和綠色食品標準進行測評和考量,保證引入的每一款產品都真正的天然、健康。

    3

    扶持農業匠人,與產品生產者打造產業聯盟

    挖掘農產品,實現產品與消費者連接的背后其實是與生產者的深度合作。且不說“與此同食”未來想要做B2B還是B2C,它目前在產業上游方面的舉動已經證明,它是以匠人之心在打造一家農產品互聯網電商平臺。

    “與此同食”在與農業生產者的關系上包括三個維度:

    一、基本的貿易買賣關系,農業生產者僅作為供貨商與“與此同食”進行合作。這一類生產者主要針對的是原始的農戶,他們無品牌,不具備完整的生產體系和方式,用最傳統的經驗和方法耕種。

    二、品牌聯合。“與此同食”目前的產品有自主品牌的有機大米、雜糧系列,也有萬得優葵花籽油、華龍頭道粉等品牌。隨著更多品牌的入駐,“與此同食”準備加強與其他品牌的深度合作,在聯合品牌的打造方面進行探索。

    地域性品牌是“與此同食”的重點合作對象,這些生產者通常具備了一定的生產體系,具備法人資格和營業執照。“與此同食”打算與這些地方食品加工企業構建起聯合品牌之后,建立起從食品原產地到家庭消費者之間的物流配送體系。

    這種原產地直發的方式避免了二次物流環節,降低了農產品的流通成本,簡化了產品銷售鏈條,縮短了農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的周期,真正實現家庭到農產品之間的無縫銜接。

    當然,“與此同食”根據實際情況也會選擇自己的物流與原產地直發相結合的方式,這主要是根據物流成本的核算來決定。

    三、產業聯盟,區域合伙人。由于農業種植人大多數只是潛心種植自己的農作物,商業化意識淡薄,加之各地的農場規格、種植技術也有所不同,使得“與此同食”在深入到某個地域農產品產地與農作人的商務對接異常困難。

    為此,“與此同食”通常通過尋找區域性合伙人的方式完成當地的商務對接。“比如內蒙古有很多好的產品,那我可能會跟一到兩家的商業伙伴進行合作,共同打造一個聯盟。”張戩說。

    區域合伙人模式的好處在于,能夠聯合當地其他同類型的產品或企業,保證整個產品線的完整和豐富。同時,區域合伙人還能夠結合當地農業優惠政策,在成本控制、種植技術上都有強有力的保證。

    一方面,“與此同食”準備與這些區域合伙人在該區域內成立合資公司,幫助當地區域的農戶們提高產品的銷售額,使他們的產品銷售渠道得到擴展。

    另一方面,“與此同食”愿意幫助這些區域合伙人,包括該地區具有良好口碑的農業種植戶實現其產品產業化。并且,“與此同食”也允許這些企業占有自己品牌的一部分股份,與這些合伙人和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

    據筷玩思維了解,“與此同食”目前背后擁有三大投資方:陽光保險集團、當當網聯合創始人王曦旗下的投資基金以及豐年留客,這些投資方會引入投資基金針對優秀的農產品項目進行投資。

    “我們平臺上有穩定的消費者,穩定的種植戶,可以確保銷量也相對比較穩定。”張戩說。在優秀農產品項目的選擇標準上,“與此同食”主要從產品品類和創始人的角度考察。

    “與此同食”將所有的產品分為A、B兩種類別,A類產品是項目選擇的基本范圍,這類產品已經具有一定的消費者認知度,如五常大米、新疆大棗等。

    其次,這一類產品的種植者或創始人應該具有匠人匠心。張戩認為,好的產品一定是磕磕碰碰打磨出來的,要么生長條件極為嚴苛,要么創始人花費大量的心血去尋找和研制。隱藏在這些食物的背后往往有許多的故事。

    張戩提到一位在云南推廣野生蜂蜜的企業家,他一路驅車前行了65000公里,騎壞了4輛摩托車,只為沿途搜集野生蜂蜜。

    而從選品的角度來講,這一類產品一定是能夠讓消費者一嘗就能感受強烈的食物,如喀什的葡萄干明顯優于其他產地的葡萄干。

    從供貨渠道上來講,“與此同食”更加偏向于有自己的耕地、具備匠人匠心、能夠解釋所有產品來源、品牌、資質的供應商。“當然我們希望能夠引入頂級的供應商,這一類供應商我們會優先選擇跟他做深度的合作。”張戩說。

    目前,“與此同食”落地的合作商有五、六家,主要以區域來布局,涉及到新疆、內蒙、甘肅、陜西、云南、福建、湖北等省份。目前“與此同食”已經定位的產品是88個,其中23個是A類產品,65個是B類的產品。“這里面我們還在篩選中,因為我們今年總的目標產品大約是146個。”張戩稱。

    4

    放大食物背后的價值,“與此同食”的營銷方法論

    與農業生產者構建深度的合作只是第一步,如何將產品推向市場,走進千家萬戶是“與此同食”運營的另一重要部分,也是“與此同食”目前團隊的主攻重點。

    “與此同食”核心目標用戶主要定位于27、28歲到40歲之間的中產階級,針對已經擁有孩子的家庭。這一類消費群體對健康食物的重視程度普遍較高,而且消費力穩定。

    為了使產品深入到這些家庭中,“與此同食”將營銷重點放在了內容生產和線上推廣上。

    “與此同食”成立了自己的內容制作部門,他們發起了“食鑒之旅”及“食材樂翻天”兩個活動,與全國各地的美食愛好者追尋食物背后的故事,用視頻將隱藏在各地鮮為人知的優質食材記錄下來,搜集到無數農作人、畜牧人創造食物的故事。

    在拍攝產品選擇上,“與此同食”會以A類產品為主打,兼具南北方人不同的偏好和口味,添加幾款同類型的產品,保證不同用戶的喜好。

    在視頻播放渠道上,“與此同食”除了在各大視頻網站發布,也在美拍、秒拍等原創視頻APP上建立了自己的頻道,并且涉足直播領域,與網紅合作開發自制節目:《胖哥帶你吃的明白》等,這些節目一上線便深受消費者歡迎。

    “與此同食”也注重與其他相關平臺的合作。如連接兒科醫生和兒童父母的生活實用類平臺“大白媽媽”,其本身擁有超過10萬的媽媽用戶群。這些用戶群與“與此同食”定位的消費群體極為相似。“與此同食”在“大白媽媽”這個平臺上的宣傳效果非常好。

    “我們的用戶群在哪,我們就選擇與誰合作。”張戩的營銷方法論表明,無論是平臺選擇,還是內容生產,除了靠近原本設定的用戶群體,尋找相似的用戶群體也是一種好的方法。

    “與此同食”立足于家庭生活,用視頻放大食物背后價值的實際目的在于促進家庭消費理念的升級。它所擔當的角色是幫助家庭甄選安全放心的食材、持續供應。“與此同食”不但提醒消費者有好的食材存在,并且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體驗這些好食材的平臺。“與此同食”在每一款產品的介紹中,還詳細提供了每款產品的營養參數、功能效果,并且提供了四到六種詳細的烹飪方法和搭配方式。

    消費理念一旦升級,隨之而來的就是消費需求的升級。“與此同食”不僅為供應鏈上的農作人提供金融服務,隨著用戶消費額度的不斷提高,下一步它也為家庭提供金融服務。

    據筷玩思維了解,“與此同食”可能會嘗試會員積分增值業務,用年收益的方式推進這項服務;也可以采取積分購物的方式,轉化成平臺實際的購買力。

    5

    結語

    近兩年,互聯網健康食品領域也出現了一地一味、優食管家等和“與此同食”類似的平臺,同樣致力于尋找匠心食材,以地域或社區模式建立。談到這些競品,張戩認為,“與此同食”最大的優勢是產品選品和供應鏈。“他們沒有在選品標準上像我們這樣嚴謹,也沒有在供應鏈上下功夫。”張戩說。

    “對飲食絕不將就”,這正是“與此同食”對食物的嚴謹態度,“找回人與食材的美好關系”是其主打口號和價值主張,“從城市回歸自然,從喧囂回歸樂活”則是“與此同食”倡導珍惜身邊小幸福的生活態度。“與此同食”用對食物和食物背后匠人匠心的尊重,構建起了一個連接家庭與農作人的有態度的平臺。

    匠人匠心產品大多受困于渠道不暢,產品足夠好但不知道如何做品牌、如何銷售給目標客戶,自身更多是停留在手藝人層面,不具備產業化和公司化的能力,“與此同食”這種家庭與匠心農品無縫對接平臺應運而生。

    PS:筷玩思維第二期選題聚焦“匠人匠心”,我們將通過對產業化、公司化運作的有代表性的匠人進行深度專訪,同時結合相關分析報告、線下及線上社群的互動交流及資源對接等單元模塊,系統剖析和全面解讀“匠人匠心”。  這也是全媒體行業首次傾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聚焦以匠人之心做產品和公司,我們希望通過這期選題喚起社會對匠人匠心的關注,助力匠人品牌更好的實現產業對接,使匠心產品更多的輻射到目標消費者。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8197.html

    (0)
    上一篇 2016年6月14日 21:48
    下一篇 2016年6月14日 22:3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