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品牌圈圈
剛開飯店那年,我問過一個多年經驗的餐飲經理人,我問他如何才能開好一家飯店?他告訴我說“菜品份量要足,價格要實惠 ”。
這句話好像被當成“開店金句”一樣,被很多飯店采用,甚至是開過十多年飯店的老板還是這種思維。
我開雞公煲店6年時間了,平常沒事喜歡看看書,寫寫文章,偶爾看到一篇文章,徹底顛覆了我對菜品定價的認知。
開飯店是為了什么?肯定是賺錢,開飯店不想賺錢的就是耍流氓。那么菜品價格低,量又實惠,錢從那里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海底撈吃過飯?我第一次去海底撈時,被那里的價格驚呆了,一份白菜賣16塊錢,這不是坑人嗎?可是去海底撈就餐的顧客絡繹不絕,難道每個去吃飯的人都是百萬富翁不成?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這里面有什么樣的玄機?
說個故事:如何賣出一瓶300元的水?
有一家公司招聘銷售經理,公司老總對面試者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里有一瓶不帶包裝的礦泉水,如何以300元的價格賣出去?
下面的人驚呆了,小聲議論起來,這怎么可能?最貴的礦泉水也不過十幾塊錢,怎么可能賣到300塊呢?
但還是有人說出幾個方法:
這是一瓶好水,來自海拔8000米的雪域高原;
這瓶水是馬云喝過的;
這瓶水是少林方丈開過光的等等
說法紛紛,所有的人都關注產品本身,沒有一個人想到,為這瓶礦泉水提供額外服務的,如果有人懂點網絡營銷思維的話,答案或許是這樣:
你買我這瓶礦泉水,我送你一個價值1000元的消息,這叫賣的是附加值;
你買我這瓶礦泉水,我認你這個朋友,這叫賣的是人情;
你買我這瓶礦泉水,我可以引薦我當局長的二姑夫,這叫賣的是關系….
他們考慮的并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價格——顧客因為什么事物才愿意支付300元?
現在再想想海底撈的菜品那么貴,為什么顧客感覺不到貴?是不是因為海底撈為顧客提供了超于菜品本身的附加服務,如免費送趕飛機的顧客到機場,免費為喜歡玩游戲的人代練….
科特勒曾說過:“營銷不是通過價格出售產品, 而是在出售價格本身。”
事實上,人們普遍傾向于通過價格去判斷一個商品——不妨回憶一下,你走在超市里,如果看見一瓶飲料賣3塊錢,你肯定會把它歸類為低端飲料,但如果你看到它的標價是8塊,就會認為它比較高端,甚至還會猜測它的口感應該不錯。
所謂的“一分錢一分貨”,而不是“一分貨一分錢”,就是這個道理。
01
價格與成本無關
▼
很多人認為:產品的價格應該由成本決定——只有當價格高于成本,商家才有可能盈利;只有當價格越接近成本,消費者才更可能去購買。
然而,這其實是不對的。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你在賣一款減肥產品,假設它單個成本為200元,并且效果很好。
如果你把它賣給一個很想減肥的胖子,那他很可能會花1000元來買這個產品,圓了自己的瘦身夢。
但如果在你面前站著的,本來就是一個“皮包骨”,即使你把價格降到100元,他也不會買來使用。
所以,價格并不取決于成本,而是取決于供需關系。
這也是為什么奢侈品的價格都遠高于其成本。
很多人認為:那些奢侈品品牌,一個成本幾百元的包包一下子就賣上萬元,這簡直太暴利了!
實際上,這一點也不暴利——只要是正規奢侈品,一定會嚴格控制自己的供應量(所謂的奢侈,其實就是賣個“稀缺價值”),它始終會把需求控制在遠高于供給的狀態。
不信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滿大街的人都提著LV的包包,那時候它還算一個奢侈品品牌嗎?
這也是為什么奢侈品最怕山寨貨。這不僅是擔心山寨質量會損害品牌的口碑,更重要的是山寨貨的出現,相當于是提升了供給,會降低品牌的稀缺價值。
02
成功的品牌往往喜歡定高價
▼
曾經有個業務員對自己的老板說:“老板,市場上有一個小廠,價格很低,很難對付,怎么辦?”
老板抽了一口煙,說到:“既然它這么厲害,那為什么它一直是一家小廠,而我們卻是大廠呢?”
縱觀歷史,你會發現一個普遍的規律:高價打贏低價是常有的事,而低價打贏高價卻僅僅是個案。
為什么高價反而更容易勝出?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只有當你的價格足夠高,才可能產生更多的盈利,而這部分盈利,其實就是用來支撐(預支)你的營銷活動的。比如請巨星代言、投更多的廣告、租更好的門店、招更好的服務員,等等……
而那些一開始就把價格壓得很低的企業,基本永遠沒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品牌。當然,具有特殊優勢或具有戰略意義的低價除外。
另外,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高價往往意味著他購買的不再是單純的產品,還包括了產品之外的東西——也就是品牌的“無形價值”。
還是說奢侈品包包。他們之所以要買一個萬元包,其實就是想向其他人傳遞一個信息——我是一個買得起萬元包的人。
那么,這種“無形價值”跟“品牌”有什么必然聯系嗎?當然有。
就拿咖啡來說。同樣是咖啡,雖然雀巢咖啡的銷量和使用頻次都遠高于星巴克,但對星巴克這個品牌感興趣的人卻明顯更多。
比如下圖所示,星巴克的微博粉絲是雀巢的兩倍。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雀巢只提供了產品的有形價值(比如提神和口感),而沒有像星巴克那樣成功打造品牌的無形價值(比如文化內涵)。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品牌,應該是像宗教一樣的——能代表某種信仰、某種文化、某種精神。
而要建立這些東西,通常都很需要錢。
錢從哪兒來?
就從高昂的產品毛利中來——把價格定高一些,就是為了把利潤空間預支出來,用于開展營銷活動,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總體顧客利益”。
另外,最開始把價格定高一些,其實也是為將來做打算——高開低走很簡單,低開高走就很難。
假設奔馳出一款價格20萬的便宜車型,一定能賣得很好——這相當于是在告訴消費者:嘿!現在,你只要花20萬,就能買一個50萬牌子的車;
而如果本田出一款價格50萬的高端車型,就一定賣不好——這相當于是在告訴消費者:嘿!現在,你需要花50萬才能買到之前20萬牌子的車,蠢豬。
03
低價打贏高價的個案
▼
當然,歷史上并不是不存在低價取勝的案例。
不過,低價之所以能成功,絕對不是因為“商家更有良心”,更不是因為“沒辦法才走低價”,而是因為它們一定在某些方面(如渠道、生產線、盈利模式)具有競爭對手難以效仿的優勢。
世界上最成功的低價案例,應該要數沃爾瑪了,山姆·沃爾頓就是因為它才當上了美國首富。
那為什么沃爾瑪就可以采用低價的形式,擊敗所有的競爭對手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與競爭對手相比,沃爾瑪管理模式的基本單位是整個網絡,而不是單個店面。
傳統觀點認為,折扣零售店必須選擇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地區,山姆·沃爾頓卻另辟蹊徑——雖然沃爾瑪單個門店的規模和選址都不如其他競爭對手,但通過將各個門店組成一個網絡,并相互協調庫存與物流管理系統,從而大大提高了其運營效率,也進一步降低了成本。
而這種統一管理的模式,是當時其他商超(比如沃爾瑪最大的競爭對手——凱馬特)無法快速學習的。
再比如說小米。在當時,其他手機品牌無法快速將渠道由線下轉為線上(這樣會損害經銷商利益),所以小米才有機會以“超高性價比”的名義異軍突起,在線上做得風生水起。
然而,正如上文所述:低價很難形成持續的競爭力,尤其是當競爭對手也能玩低價的時候。
所以小米才會拼命把自己的產業快速擴張到其他領域,即使手機業務不賺錢,也可以靠其他業務來支撐。
另外,并不是說低價就只能以“省多少錢”作為核心賣點,“便宜貨”也需要營銷,也需要打造品牌的無形價值。
還是說小米,它不會說“想省錢,買小米”,而是會說“因為發燒,所以小米”。(無形價值:追求極致的態度)
再比如肯德基的咖啡,雖然相比于星巴克,它很便宜,但它不會直接說“肯德基咖啡,好喝又實惠”,而是會說“咖啡是用來覺醒,而不是拗造型”。(無形價值:務實的生活態度)
總之,低價的產品一定要給消費者一個臺階下——我買便宜貨,并不是因為我沒錢,而是因為我更務實不裝逼/我是內行更識貨/這個產品是限量版的/比我更有錢的人都在用這個產品……
04
與價格有關的小把戲
▼
無論是定高價還是低價,都是從“非貨幣”的角度,讓消費者對價格產生認同。
其實,價格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營銷能力。
1)90多的消費品和100多的禮品
消費品定價99更好
商家肯定希望自家的產品能賣的又貴又多,而作為消費者,往往又不愿意為普通的消費品花太多錢。
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價格的后幾位數定成9和8,比如99元。
有研究顯示:當商品價格是99時,愿意購買的人的數量,是當價格為101時的1.4倍。
這其中的區別,并不是2元錢——因為消費者最先感知的數字是最左邊的那一位,所以,這兩者其實是90多和100多的差別。
禮品定價101更受歡迎
同樣一組研究顯示:當一個禮品以101的價格出售時,愿意購買的人的數量,是當價格為99元時的1.2倍。
這其中的區別,也不是2元錢,而是“幾十塊錢的禮品”和“一百多的禮品”的差別。
只要是給別人買東西,消費者就會理智(精明)得多——只需多花2元錢,就能將禮品由“幾十元”升級為“一百多元”,就更有面子,何樂而不為呢?
2)降價的“100法則”
對于降價促銷,什么時候該用“立減20元”,什么時候該用“降價20%”呢?
有一種說法叫“100法則”:
當你的原價高于100時,就應該用“立減XX元”。比如原價200元,你說“立減50”元,就會比“降價25%”更有吸引力——因為50>25,消費者會感覺前面的說法降得更多…
而當你的原價低于100時,就應該用“降價XX%”。比如原價50元,“降價50%”看上去就會比“立減25元”降得更多…
當然,這個法則在國外會更加適用,因為國內的商家更習慣于用“8折促銷”,而不是“降價20%”這種說法。
05
小結
▼
定價本身是一門非常精妙的學問,它幾乎容不得犯半點錯,所謂的定價定生死,并不是沒有道理——之前就有一家藥品公司,做著做著就倒閉了,最后復盤,發現根本原因就是定價定高了5%。
另外,很多人認為定價的目標,就是使當前的利益(銷量×利潤)最大化,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
實際上,產品的定價與企業的目標是密不可分的。
而所謂的目標,也是多種多樣,比如:生存、當前利潤最大化、市場份額最大化、市場獲利(撇脂)最大化、產品質量的領導地位等等。
不同的目標,就會有不同的定價策略。
總之,當你認識到:推銷才是賣產品,而營銷是在賣價格時,就說明你已經入了營銷的門了。而當你繼續往下走,就會發現:定價,其實也是最復雜的營銷問題。
點下圖看往期精選文章
▼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