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為什么從引領者到跟風者?西貝錯過了一個什么戰略機會?曾經的優勢在哪里?給我們什么啟發?現在隱藏的特色是什么?怎么來把握這個特色?
從包頭到深圳到北京,西貝的前世今生
海底撈、外婆家、西貝,是餐飲行業的三駕馬車,在這3個企業中西貝的曝光度最高,一直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拋開早期原始積累階段在包頭的西餐廳、酒吧項目不談,其后期經營策略大致經歷過以下幾個過程:
1、西貝海鮮:
賈總有海鮮情節,去深圳開海鮮失敗了,然后在北京卷土重來繼續做海鮮,又以失敗告終,只有石家莊的海鮮項目還保留至今,生意火爆;
2、西貝莜面村:
深圳做海鮮失敗后,發現鄉土特色的主題餐廳很受歡迎,于是著手做西貝莜面村,考慮到北方人更能接受莜面,選址北京開店,生意火爆。在北京站穩腳跟之后,賈總做海鮮的夢想沒有磨滅,又在北京做起了海鮮;
3、西貝西北民間菜:
特勞特介入,建議西貝砍掉海鮮,聚焦在莜面村上發力,考慮到莜面非主流,把西貝的這一特色界定為“西北民間菜”;
(西貝莜面村升級為西貝西北菜)
4、西貝西北菜:
通過測試調整,提出開創“西北菜”,并將其定義為“草原的牛羊肉,鄉野的五谷雜糧”,進駐商業體,門店時尚化,西貝雛形誕生;
5、西貝烹羊專家:
企業發現西北菜不好開創,教育成本高,里斯公司介入,認為西北菜過于寬泛不夠聚焦,重新定位為“烹羊專家”。但羊肉食材成本高客單價不易控制,特別是南北飲食差異和季節性特點,人氣下滑;
6、西貝莜面村:
折騰一圈之后又回歸西貝莜面村,主推莜面,在門店大力展示和主推,試圖讓西貝等于莜面;
7、I LOVE YOU:
顧客不認識莜面的“莜”,賈總非常苦惱。華與華公司介入,創作ILOVEYOU 的超級符號和紅格子布的視覺符號,并提出“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的訴求。極大的迎合了賈總的“好吃戰略”,該方案得以延續至今;
8、西貝雜糧工坊:
在跟《舌尖上的中國》報道的西北美食合作之后,賈總意識到雜糧的另一種做法,在朝陽大悅城打造了西貝雜麥工坊項目,把五谷雜糧做成了糕點,并逐漸以“外賣站”的形式在西貝既有門店推廣;
9、西貝快餐:
賈總認為正餐模式太重,難以實現“開遍全球每一個角落”的愿望,著手西貝快餐項目;
10、麥香村:
將快餐項目獨立出來,命名為麥香村,在北京上海各開出一家店面。整個麥香村的產品結構經歷過“燕麥面”、“燜鍋面”、“陜西小吃”、“大塊羊肉面”幾個階段;
11、回歸西貝莜面村:
之所以又轉回來,一是因為麥香村毫無頭緒,產品陷跟隨刀小蠻半只雞米線的尷尬境地,門店經營業績慘淡,服務員比顧客多,二是西貝門店業績下滑明顯,后院失火;
12、西貝外賣專門店:
就在近日,西貝又通過媒體通告西貝外賣專門店開業了,就是在麥香村的基礎上直接改造,用賈總的話說是做測試。然后全面復制。其中還透露出做“小西貝”模式······
這意味著,賈總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折騰,透支品牌,停不下來。
由引領者到跟風者,西貝已經開始掉隊!
從西北菜的開創,到餐廳的“劇場理念”,到“好食材、笨工藝”,到央視打廣告,到“不好吃不要錢”······再到跟風做快餐,做小吃,做大塊羊肉面,做外賣專門店······
西貝一直都是餐飲行業的風向標,引領整個中餐經營理念和品牌理念的升級換代。賈總對于西貝寄予的厚望從品牌名上可見一斑:西貝就是“賈”的上下拆分。
賈總的折騰勁兒一直被行業所仰慕,按照賈總做事的大格局和高標準,以及所具備的資源實力,非常有可能打造出一個跟海底撈相提并論的品牌,并且能在品牌層面去關聯海底撈,借海底撈的勢,形成餐飲行業的二元法則。
但我們遺憾的看到,西貝離海底撈越來越遠:西貝的人氣日漸下降,品牌勢能透支厲害,而海底撈的人氣卻越來越高漲,品牌勢能如日中天。西貝門店規模接近海底撈的1.5倍,營業額卻只有海底撈的1/2。
觀念不變,西貝10萬+
也只是升級版沙縣小吃!
問題出在哪里?
賈總需要去反思,否則西貝就沒有未來!哪怕你開10萬+店,也只是個升級版的沙縣小吃,對手一貼過來,你就疲于應付。
你想一想,拋開商業體的獨家庇護,來自深圳的愛上西北出現在你旁邊,你的生意會不受影響嗎?
海底撈可怕的地方,就在于這么多年只做火鍋,門店這么賺錢竟然不急著開店,一直蓄勢,始終讓市場處于高度饑餓狀態······
門客三千,咨詢公司都做了什么?
西貝跟特勞特合作變化最大,特勞特對西貝的貢獻很多,主要有3個方面:
1、明確戰略發展方向:
讓西貝放棄海鮮聚焦業務爆發較快的莜面村項目;
2、梳理業務明確品類:
將西貝莜面村涵蓋的特色界定為“西北菜”,并告訴顧客什么是西北菜;
3、把握趨勢進商業體:
洞察到商業體渠道的興起,建議企業進軍商業體。從此,西貝作為第一批進駐商業體的企業,吃到了商業體的紅利,得以在商業體這個渠道里跑馬圈地,斬獲品牌勢能。
跟特勞特的合作,西貝把握住了關鍵點,抓住趨勢快速做大了企業規模,建立了品牌影響力,這為后來的折騰積累了糧草和家底。
遺憾的是特勞特對賈總的影響并不徹底,賈總雖然放棄了海鮮,但一直不愿意放棄莜面村,據悉,直到提交戰略研究報告的前一天,賈總還在發消息告訴項目組,自己的莜面多么好多么有特色多么健康未來可以走向全球。
可能正是因為特勞特的客觀和堅持,沒有迎合賈總,導致在后來落地環節賈總并沒有全力以赴的去做,因為這個方案看起來實在是“太簡單”了。
跟里斯公司的合作時間最短,可能是賈總為了證明自己“莜面村”的想法是對的,希望獲得別人的認證。里斯從品類戰略的角度為西貝做了以下事情:
1、認為西北菜太過寬泛,改西北菜為“烹羊專家”;
2、聚焦羊肉,增加羊肉產品,強化烹羊專家的身份。
賈總的本意是想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結果除了西北菜之外,又出來一個烹羊專家,造成3個方向的選擇障礙癥。但花了巨額咨詢費得到的方案又不能不用,于是在門店進行推廣。
從外部機會來看,“烹羊專家”是個好定位,因為強認知的羊肉沒有被某一品牌占領,而企業的羊肉制品又賣的相對還不錯。
特勞特當年在做戰略的時候,有2個方向:一個是西北菜,一個是羊肉。
但根據市場競爭,考慮到企業應該也有能力把握更大的需求,故而放棄了羊肉的方向,因為西北菜就是以“草原的牛羊肉,鄉野的五谷雜糧”為特色,本身就涵蓋了羊肉。
里斯公司建議直接聚焦到羊肉上,但問題就出在聚焦羊肉之后大幅增加羊肉制品,客單價上漲,再加上南北消費差異(南方人不愛吃羊肉)和季節性因素(冬天好賣夏天不好賣)影響,銷售額下滑明顯,趕緊叫停。
跟華與華的合作時間最長,一直延續至今。為什么賈總能夠與華與華合作這么久?
一方面是經過特勞特和里斯的咨詢,賈總在試過2個定位門派的方案之后,可能對定位失去信心,另一方面是后者套路深,會迎合賈總的需求:
洞察到賈總的心理,出發點是“幫賈總做自以為對的事”,而不是“引導賈總做正確的事”,特別是他在賈總能夠眼睛看得見的品牌形象上開展工作,做出了以下幾件讓賈總高興的事情:
1、創作I LOVE YOU的超級符號,通過關聯讓顧客認識莜面的“莜”;
2、創作紅格子布,形成鮮明的品牌視覺符號;
3、提出“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的訴求;
4、策劃了情人節品牌節慶——親嘴打折節;
5、策劃賈總上央視,西貝在2017年春節成為第一個登陸央視的餐飲品牌。
華與華早先是一個廣告設計公司,打著戰略咨詢的概念賣設計。其最大的貢獻是從品牌形象出發,做了紅格子桌布,這讓西貝有了鮮明統一的品牌形象,大家拍照發朋友圈,一看就知道是西貝,節省了大量推廣費用。
但這個節省的錢在其它地方又還了回來。西貝耗資幾千萬登錄央視春節檔,說的全部是廢話,一句都沒記住,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品牌投放的廣告,莫名其妙。
其實說了什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央視打廣告這個事情本身,這是一個極大的信任狀!
但問題就出在華與華創意想法太多,沒有把這個上央視的事情在門店預熱、宣貫、延續,而是春節剛過沒幾天就大力主推親嘴打折節,當做情人節的主題品牌活動,從而貽誤了大好時機。
不僅如此,登陸CCTV-1的信息也沒在門店、餐具等顧客接觸點上傳播。可以說,這幾千萬丟水里了。
眾說紛紜,西貝到底應該聽誰的?
馬云說:因為相信才看見,而不是因為看見才相信,看見才相信的人是平凡的大多數。因此關鍵還是賈總本身,他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想“聽到自己想聽到”的。
其實不管西貝叫什么,西北菜也好、烹羊專家也好,只要堅持做下去,就算烹羊專家導致門店營業額下滑你也咬緊牙關堅持一段時間,都能取得成功,只不過這個成功是大是小的問題,至少比變來變去好很多!
但從戰略的角度,我依然看好特勞特的方案,它顯而易見,并把握住了最大的市場機會,畢竟西貝也吃到了這個方案的甜頭。
這里涉及到一個戰略常識:定位不僅要看品牌說了什么,更要看做了什么,做的這個是不是跟趨勢和顧客的心智認知相吻合。也就是說,一個品牌的打造,最關鍵的是要做對關鍵性的戰略動作。
對于西貝來講,這個關鍵性戰略動作就是聚焦莜面村業務追擊優勢,把握趨勢進商業體打出品牌節奏感。
人生看似很長,但關鍵時刻只有那么幾步,它將決定不同的命運。品牌同樣如此,只要在關鍵時期做對關鍵性的幾件事情,就能以逸待勞坐享其成,其本質就是借勢。
但這個往往是被大家所忽略的,由于沒有抓住重點,所以很多餐飲老板整天很忙卻不產生任何成效。賈總就是其中的典型,正如西貝內部人士所講:西貝擁有強大的執行力,能征善戰,但企業最大的危險是賈總變幻莫測的想法,成也賈總,敗也賈總。
為什么說西貝可惜了?
西貝可惜的地方,就在于錯過了品牌打造的最佳時間窗口。
特勞特做完定位戰略之后,由于企業明確了發力的方向,也完成了一定的積累,西貝品牌快速起勢,在大的正餐品類一馬當先,獲得無數光環和粉絲,商業體給優惠政策,媒體免費曝光,餐飲同行考察。
它本可以借助品牌的光環去收割商業體內其它沒有建立品牌的餐廳,成為商業體的霸主,搶占認知。
可在緊要關頭,西貝卻一直糾結于品牌后面的后綴,在到底是叫西北菜、烹羊專家還是莜面村之間糾纏不清,變來變去,這必然會牽扯企業精力,影響企業發展速度,也會擾亂顧客認知,阻礙進入心智的效率。
西貝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叫西貝!正是因為它叫西貝與其它品牌的餐廳區別開來。
西貝已經建立了品牌認知。它高檔明亮的裝修,干凈夸張的明檔烹飪菜肴、高顏值的莜面妹搓莜面的秀、熱情周到的服務,都讓它在哪個階段的商業體鶴立雞群,顯得很有品牌感,像一個大牌,讓人放心。
也就是說,顧客是因為西貝這個品牌名字,因為餐廳的整體形象像個大品牌才進店,而不是品牌后面的那個什么后綴。
商業體內各種后綴的有很多,從川菜到湘菜,從牛排到海鮮自助,從酸菜魚到重慶火鍋,但為什么它們沒有西貝生意好了?因為它們還停留在產品層面,并沒有上升到品牌經營的高度。
也正是因為西貝,商業體才掀起一陣裝修潮,大家紛紛在裝修上投入巨資,廚房開放做明檔,把餐廳做的很時尚很酷。
至此,經過幾年的模仿,差距逐漸縮小,西貝先發優勢喪失。特別是商業體的遍地開花,眾多品牌迎頭趕上,西貝已經不再是各大商業體的香饃饃了,西貝逐漸陷入被動地位,門店人氣開始下滑。
內憂外患,商業體的陷阱!
渠道進入商業體時代,餐飲品牌之間的競爭也表現為商業體之間的競爭:看你能不能進入更主流的商業體,占據更有優勢的位置。畢竟位置不對努力白費。
商家不夠餐飲來湊,人氣不足餐飲來補,導致產能過剩,每家都吃不飽。特別是新進的商家為了打開局面,通常的套路就是打折促銷,特別是有些商家抱著進來打造品牌的想法不以賺錢為目的,前赴后繼,亂拳打死老師傅,防不勝防。
商業體普遍同質化,沒有清晰的定位,導致總是新MALL吃老MALL,你好不容易進去了,面對場內激烈的競爭,你都還沒回本,旁邊就開了一個新MALL,開業一做活動就把顧客吸走了,你望眼欲穿沒有絲毫辦法。而商業體通常的做法,就是要求大家促銷打折做活動。
商業體80%的餐廳都不賺錢,西貝在這種局面下也難以獨善其身。
遙想當年,西貝曾經的優勢在哪里?
我時常在想,西貝當年如果不進商業體,堅守既有優勢現在會怎么樣?
思考這個問題,我們要回顧西貝的曾經。西貝早年在城市郊區開大店,之所以選擇郊區,一是租金便宜,能夠支撐大店運作,二是賈總堅持西北的原生態風格,市區限制條件太多,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大停車場是標配,往往把門樓做的很大,有夸張的門頭,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能見度(很多顧客開車來,考慮到車速,招牌小了看不見)。
品牌能見度至今為止沒有人比他做的更好。在店內,西北窯洞之類的民俗齊上陣,差異化十足。
我認為這個階段的西貝生意火,是因為它做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特色:第一個把土菜館(西北民間菜其實就是西北土菜的意識,莜面村的“村”也能讓顧客感知到)做的很高大上,做成酒樓,很有品牌感,這與菜系本身關系并不大,不管是不是叫西北菜,它都能夠進入顧客心智。
因此,它的顧客以親友聚餐和請客吃飯居多,很多人開著車從市里來,特別是周末,郊游的顧客很多,人滿為患。
西貝如果延續當年的優勢,不進商業體,可能不會這么快就打造出全國性品牌,但生命力可能會更長久。
因為西貝進了商業體之后,寄生在商業體的流量上,為了搶營業額,必然關注坪效、人效、餐期、餐時這些硬性經營指標,也必然導致它丟掉以前傳統的優勢:
餐廳變得時尚,烹飪去工匠化,采用中央工廠預制食品門店簡單加熱,這就導致跟其它快時尚餐廳沒什么區別了,何況你的價格還比別人貴很多。
之所以不進商業體生命力會更長久,是因為你在郊區開大店,堅守傳統優勢,市場競爭會倒逼你想方設法的開拓顧客,為此你會想盡千方百計把產品做好,把服務做好,這潛移默化的就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特別是進了商業體之后,紛紛開小店,沒坐幾個人餐廳就滿了,這會誤導企業以為自己品牌多強勢。只有開大店,才能檢驗真實水平:為了讓生意火爆,你必然不會掉以輕心,努力經營,這無形中也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但不進商業體,意味著你要跟每個不同的房東打交道,充滿著變數,還要應付各種社會潛規則,這將耗費巨大的精力。
特別是你每到一個城市這種社會關系就得從頭再來,必然會影響發展速度妨礙企業做大。商業體就不一樣了,商業體品牌就那么幾個,招商的圈子就那么小,你只要有錢,可以瞬間鋪滿全國,獲得了商業體的庇護,你只要把運營做好,把出品做好,其它的不用管。
不進商業體,需要很大的戰略前瞻性和極強的定力。畢竟在哪個時候,街邊店鋪是主流業態,進商業體是出奇招。誰也無法預測未來,知道現在的正道是遠離商業體,去城郊才是出奇招。
曾經的西貝,給我們什么啟發了?
眾爭之地莫往,機會在反方向!
延續西貝曾經的優勢,在商業體競爭激烈的當下,去城市郊區開大店,采用傳統烹飪工藝做原汁原味的土菜,將能脫穎而出打造品牌:因為商業體內的品牌都在做快時尚,做單品,依靠低價生存,品質不穩定,更難以滿足吃一頓好飯的需求。
特別是現在的逆城市化心理更嚴重,家家戶戶都有車,一到周末和節假日就傾巢而出,晚上有應酬也喜歡去清凈一點兒的地方吃飯,大家紛紛想吃到鄉土的食材,回歸食物本味兒。
這也正是西貝旗下九十九頂氈房生意比較火爆的一個原因(我們一直認為九十九頂氈房的戰略比西貝莜面村清晰多了)。
把握當下,西貝現在的特色是什么?
西貝現在的特色,可以從多維度去看:
從品牌上來講,大品牌,讓人覺得有保障,就算是放添加劑,顧客也會認為它應該也是放的最少的,要不然它怎么能開那么多店鋪生意都還不錯了;
從品類上來講,西北菜,大家覺得西北挺荒涼,原生態,沒有過度開發,無污染,東西可能比較天然;
從產品上來講,味型比較清淡,要么牛羊肉,要么素菜,沒有太多重口味和刺激的東西,比較健康;從運營上來講,干凈明亮的明檔,讓人看起來都放心······
這么多特色,怎么用一句話來概括了?或者說用什么樣的一句話能夠創造顧客了?
它一定不是“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凡是說自己好吃的,都難以建立認知,因為每個餐廳都在這么說,沒有競爭性,也沒有可信度。
經長期觀察,發現一個有趣兒的現象:帶老人小孩來西貝吃飯的顧客越來越多,為此西貝還特意配置了很多寶寶凳,還專門研發了寶寶餐具,推出了寶寶餐食。
這個現象背后暗示了什么?只有親人,才會更關注對方的身體,愿意為天然健康買單。
這不僅是源點人群,也是高勢能人群,這種現象將能形成一個非常強大的差異化概念——最受青睞。
這個人群是商業體非常大的一個消費力量,因為商業體的消費群體,目前大致上分為5類:
1是家庭聚餐,通常會選擇相對有品質而又不是太貴的餐廳;
2是朋友同事聚會,因為都是年輕人,通常選擇火爆、流行的去嘗試;
3是閨蜜情侶約會,并無明確指向,通常愿意選擇相對安靜一點的地方,也會嘗試火爆流行的品牌;
4是附近白領工作餐,包括商業體工作人員,以負一樓小吃快餐消費為主,也有AA制消費正餐的;
5是簡單的商務應酬,以品牌和價位為考慮指標,不能選擇一個沒有知名度的或者是很便宜的餐廳。
如果西貝能夠意識到這個潛在的群體變化,在餐廳裝修、餐桌布局、產品研發、服務設計、價格制定、營銷推廣等方面圍繞這個敏感的群體去深挖,并把此上升到品牌戰略的高度,將能產生“強生效應”(強生嬰兒沐浴露,由于天然健康,大人也開始用),極大的吸引朋友同事聚會、閨蜜情侶約會、簡單的商務應酬這類顧客。畢竟西貝是一個大品牌,餐廳又很有格調。
現在隱含的特色,怎么才能把握?
透過現象看本質!西貝及其背后的智囊機構需要去研究、洞察、解剖這個現象,找到這個現象背后的原因和規律,并把這個原因與顧客的某個需求掛鉤,形成鮮明的利益點,以此來指導產品研發、營銷推廣、裝飾設計、門店選址。
那這個原因是什么?
它可能就是西貝的靈魂!也只有找到這個靈魂,西北菜才能真正做大,西貝品牌才不至于被同質化的競爭所淹沒。
西貝決策層似乎沒有意識到這個現象,背后的咨詢公司華與華有可能意識到了,但僅僅只是把它當做眾多現象中的一個現象而已,因此并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去提煉、優化、復制、放大,而是當做類似“親個嘴打個折”眾多活動中的一個月度專題活動去執行······
遺憾之極!
(本文作者劉傳奇,公眾號:餐飲定位周刊,ID:gh_e01fc083a1f5)
點下圖看往期精選文章
▼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