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職業餐飲網 王依
曾經,它憑借大學生眾籌開餐廳的模式,獲得了無數創業獎項,是站在創業浪潮頂端的弄潮兒,還獲得600萬天使輪融資,估值一度高達5000萬,兩年間就開出了近10家店,一時風光無兩。
但從去年年底,就接連被多家媒體曝出虧損、關門、被投訴等反面新聞。
近日,又被爆出其首家店正在進行拍賣轉讓的消息……
這家餐飲品牌就是發起于廣州高校里的“大學生眾籌、90后創業”項目——比逗眾籌餐廳。
到底是一家什么樣的企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就經歷了大起大落,而這背后又到底有哪些原因導致其從興盛走向衰敗?
從火遍全國到一地雞毛,不過短短三年 1、靠大學生創業、眾籌等標簽引爆市場
2014年,幾個華南理工大學的學生在廣州發起了一個比逗眾籌西餐廳的項目,首家店于同年的9月份正式開張營業。
大學生創業、眾籌餐廳加上以大學生為主打客群等標簽,讓比逗西餐廳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頗受關注。
2015年,廣州高校周邊出現一批以“學生股東+社會股東”模式眾籌創建的“比逗西餐廳”,通過向大學生眾籌的方式開設餐廳,并讓參與人全程體驗創業過程,獲得廣東省創業大賽冠軍、吳曉波全國公益創業大賽十強等多個創業大獎。
2016 年 4 月,比逗作為創業典型登上廣東省公務員省考試題。同月,比逗項目登上央視二套的《創業英雄匯》節目。
比逗開始名聲大噪,迅猛發展,短短兩年間,比逗就迅速在全國擁有近十家門店。
2、經營僅兩年時間,傳出多家門店倒閉 然而,轉折快得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2016年年底,有媒體相繼爆出,比逗白云店經營狀況不佳,虧損百萬,隨后更有媒體曝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比逗至少五家門店相繼倒閉,分別在上海,聊城,廣州,茂名還有高州。
其中茂名店從開業到倒閉僅僅用了幾個月時間,雖然有著如此駭人的業績數據,但比逗依舊在重慶等地籌建新的餐廳,盲目擴張。
然而今年3月份新開的重慶店也被質疑“空手套白狼”,傳出學生股東一度打算集體撤資的消息。
6月份,比逗公司執行董事劉永杰,在五山比逗股東群里公布了投票結果,幾乎所有股東都選擇了將五山店進行拍賣轉讓。五山店就是比逗的首家店,也是旗艦店,是所有門店中營收一直名列前茅的門店。
3、事后處理互相推諉,落得一地雞毛
繼多家門店倒閉的消息傳出來之后,相繼而來的是后續處理結果上各方互相推諉,學生股東血本無歸。
以只存活了幾個月的茂名店為例,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時眾籌了數十萬,大多數的股東都是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的學生。
門店倒閉之后,學生投入的錢石沉大海,聯系店長,無果,聯系總公司,竟說茂名店非法冒用“比逗”品牌,互相推諉,不負責任。
眾籌需要資金時就說得天花亂墜,出事時就互相推諉,落得一地雞毛,儼然已經不是那個火遍全國的創業明星的姿態。
真是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也是令人唏噓。
反思:大起大落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問題?
過去一兩年的時間里,比逗一直是一個如眾星捧月般的明星品牌,其走紅的速度令人咋舌,但很快情勢就急轉直下了,這背后到底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1
股東眾多,經營管理混亂
比逗在一開始憑借眾籌餐廳的模式,一炮打響,而這種眾籌模式存在的隱患卻一直沒能很好的解決,隨著門店數量越來越多,這些隱患就被放大,直接影響到了品牌的存亡,可謂成也眾籌敗也眾籌。
因為眾籌模式股東眾多,管理上本身就存在一定難度。而比逗一家眾籌餐廳股東人數動輒就是一兩百人,管理起來更加困難。
“最大問題是一開始沒有成立董事會,也沒有限定多大的資產需要董事會審批。”白云比逗西餐廳的學生店長曾經對媒體透露的,這正是白云比逗股東斥責其“管理混亂”的原因。
而白云店的管理混亂的情況卻也只是比逗眾多分店中的一個縮影。
2 財務不透明,資金流向不清楚
除了管理混亂之外,財務不透明是眾籌餐廳的又一個通病,比逗也不例外。
據知情人士透露,比逗的眾籌缺乏第三方平臺的監管,都是通過熟人拉熟人的方式,導致所有資金全部掌握在發起人手里,加上財務不透明,資金流向根本不清楚。
以比逗白云店為例,按照股東簽訂的“白云比逗西餐廳出資協議”,股東享有財務知情權和監督權,管理者會定期召開財務答疑會、提供紙質版餐廳營業額表、流水表以及每月報表供出資人查看和監督。
但是有股東表示,“一年多來資金和運營情況我們都不知情,包括租房、購入設備等大筆支出完全沒有通過股東會,所有財務都沒有公開。”眾籌資金流向由此成為白云比逗項目中的謎團。
無獨有偶,比逗重慶店曾經不愿向股東公開詳細的財務信息,學生股東也商量要不要集體撤職;
比逗暨華店則被爆出,其管理層并沒有進行現金投入,就獲得了暨華比逗的控制權。
“就像一場足球賽,球員和裁判都是比逗的人。學生團隊和出資股東就坐在看臺上偶爾鼓鼓掌,扔扔香蕉皮。” 參與比逗眾籌的一名股東說。
3
產品無特色,消費低頻,沒有競爭力
2014年,比逗從第一家開張就火爆,本身是帶有很多的偶然性,而且單店的成功并不代表一個商業模式的成功,尤其是比逗本身的商業模式就不成熟,也沒有經過市場的驗證,就盲目的擴張,其結果可想而知。
比逗每一家餐廳都是開在大學附近,主要客群就是大學生,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學生群體的消費能力本身就有限,而且對西餐這一品類來說,顯然沒有麻辣燙、酸辣粉等的消費頻次高。
另外,從大眾點評上的評價來看,普遍反映比逗的產品沒有太大的特色,口味一般,評價最多的是環境不錯。
消費頻次低,加上產品本身沒有獨特的特色,總體上來說競爭力不強,基本上很難去突破市場。
4 模式沒有經過市場驗證,就盲目復制
從此前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門店中,比逗五山店效益是最好的,作為首家店,其成功有很多偶然性的因素,而這些因素是不能夠去復制的。
后來事實也證明,在比逗的所有門店中,基本上只有少數的一兩家門店是處于盈利的狀態,絕大部分門店都是一開業就虧損,有的門店的存活期甚至不超過半年。
比逗品牌部的負責人陸珍妮也坦言,“一直以來比逗總公司都在為比逗餐飲店輸血,總體是處于虧損狀態的。剛創業時熱情澎湃,但是幾年后冷靜下來,還是要回歸到商業本質。”
5 團隊內部角力,核心領導層多次更換 1.CEO經歷兩次更換
這三年的時間里比逗內部進行了幾次大的人員調整,而最大的調整是公司CEO的調整。
前任CEO劉永杰創建了公司,但由于公司業務經營方向發生了變化,公司內部進行了調整。劉永杰開始負責公司新媒體運營,負責人事的楊弘浩成為新的CEO,統籌協調公司事務。理順了組織架構,公司進入快速成長期,僅半年時間,比逗就增加了3家高校分店。
然而瘋狂擴張之下比逗單店的經營狀況并不太好,所以,楊弘浩希望通過比逗總公司貼錢補償單店的方式,保護利益受損的股東和比逗的總品牌。
但比逗公司里年紀較大,又占有最多股份的社會股東,處于對大學生眾籌創業風險的畏懼,最終決定拋棄楊弘浩的創業方案。內部角力失敗,楊弘浩不得不在 2016 年 7 月主動辭職退出。
2. 學生創業團隊被架空
“比逗一開始創立起來,其實最大的股東一直都不是學生。”內部人士透露。雖然一提到比逗就會想起創立五山比逗的學生團隊,但其實比逗最初就只是一個社會股東控股,學生參股的公司。
而社會股東與比逗學生創業團隊的想法分歧很大,所以比逗公司內部早已經經歷了幾次大換血。早先創立五山比逗的學生團隊,現在已經只剩下極少數人還留在內部。而就算是留在內部,也處于公司的邊緣地位,沒有實質的決策權。
6
大方向不明確,中心從餐飲轉向做網咖
實際上比逗并不是一家專注做餐飲的企業,這三年的時間,它做過APP、還嘗試做網咖,前CEO劉永杰就表示,要以興趣圈子O2O為主,籌劃和試水其他項目,想更多地整合周邊資源。
所以其實比逗一直在不斷在做嘗試和試錯,在大方向上并不明確。
其實,從2015年8月眾籌與社群分享平臺比逗Share上線后,比逗就不再是一家純粹的西餐廳,而是一個“以眾籌模式建立的青年共享社區”,把眾籌的目標消費者通過社群分享平臺“圈”了起來。
從去年6月開始,比逗又開始做網咖,從去年年中開始,比逗至今已在廣州開了7家網咖,“讓網咖產品取代老本行——餐飲產品,成為公司主打。”陸珍妮曾經對媒體透露。
與飛速擴張的網咖相比,比逗餐廳卻在一家家關閉。從如今的情況來看,比逗餐廳很有可能將被縮小甚至逐步取消。
“以后的事情誰也說不準,就像去年我們也不知道現在會做網咖一樣”。陸珍妮說。
職業餐飲網小結:
比逗西餐廳曾是頭頂光環的創業標桿和典型,然而,存活時間卻不過短短三年的時間,這背后一系列的問題,實在也是引人深思,對于創業者來說,創業不是過家家,也不是光靠情懷和熱情,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商業本質。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