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職業餐飲網王春玲
3年時間850家門店;
除港澳臺、西藏以外,它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
和正在看文章的你有些不同,它的門店不設堂食,只送外賣,從天津起家,3年時間發展850家門店,低調的穩坐了中餐外賣行業的頭把交椅,它就是臺資味。
近日,職業餐飲網記者在臺資味天津總部對創始人邱明輝進行了專訪。
(臺資味創始人邱明輝)
舍棄堂食只做外賣,讓成本結構更輕
在做臺資味之前,邱明輝也曾做過多種餐飲業態,開過小酒館也做過各種快餐,盡管每天忙忙碌碌,還過的著實有點無奈。
眼看著房租是一年比一年高,人是越來越難招,而競爭對手卻總能玩出新的招式來搶占市場,傳統餐飲的三高一低讓邱明輝感到十分的苦悶。
在2014年以前,外賣還不是一種高頻、剛性需求,隨著三大平臺的崛起,通過不斷的砸錢補貼的方式,活生生把吃外賣這件事情變成了剛需,而且客戶下沉以后,懶人經濟蔓延,經濟越發達、生活節奏越快的城市往往對外賣的需求越大。
所以在2014年,邱明輝抓住了這一機會,舍棄了堂食做純外賣,他覺得相比于堂食純外賣有以下天然優勢,這也是支撐他走純外賣模式的主要原因:
選址門檻低,節省一半房租
做餐飲,位置對于每家企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好的位置不僅能更好的展示自己,還能比位置不太好的地方多賣出不少錢,當然租金也十分昂貴,而且是很多人擠破頭也未必能拿到的。
但走純外賣模式以后,選址相對來說就沒做堂食要求的那么高,也不太挑地兒,基本上只需要滿足四個條件:
(1)區域寫字樓密集
(2)底商可以辦理執照
(3)敞亮,方便停外送車
(4)區域內半小時內能送達
這樣下來,比位置好、適合做堂食的店鋪至少節省了一半的房租。
不用投入高昂的裝修費用
以堂食為主的餐飲店鋪,為了能給顧客創造出更好的體驗感,打擊競爭對手,讓更多的人進店,免不了都要在裝修上下一番苦工,盡管現在很多餐飲企業已經從重裝修轉向了重裝飾,但費用算下來依然是餐飲企業不可承受之痛。
而做純外賣的店鋪,只需要內部干凈、整潔,一切以提高效率為核心就可以了,不必投入太多。
降低50%的人工成本
以面積為100平米的快餐店來比,即便是使用了半成品,一個門店里最少也需要6—10個人,但如果走純外賣模式,由于不需要服務員、不需要收銀員、也不需要打掃衛生和收拾餐具的人員,后廚3個人就可以勝任,能省多少,最后都會轉化成利潤。
主打白領市場,做臺式外賣
“究竟要賣給誰?”
“針對客群屬性,什么樣的外賣產品會受歡迎?”
這是邱明輝決定做外賣后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通過調研分析,他發現白領是外賣消費頻次最高的客群,這部分客群的屬性是小資、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那什么樣的產品才能符合這一特性呢?
四處考察的邱明輝發現在臺灣的便當和小吃是十分不錯的,不僅外形養眼,而且臺式外賣講究營養搭配,產品內容豐富,十分符合消費者對外賣的需求。
所以邱明輝成立了臺資味,主做臺式外賣,在產品上也做了如下改革和取舍:
產品結構:臺資味=便當+小吃+甜品
其中主打的便當有臺式經典鹵肉飯、士林雞排飯等八款產品,小吃包括臺灣雙皮奶等。
去掉禮包,讓餐更有鍋氣
為什么盒飯不好吃?部分外賣不好吃?
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過度的標準化,在邱明輝看來標準化要有,但是不能讓顧客一吃進嘴就是一股工業化的味道,為了讓餐更有鍋氣,邱明輝的產品每一道產品都可以溯源,在臺灣當地找到做這個產品最牛的人,然后拿回來加工,盡可能的去還原他做的那個味道,未來這一塊被邱明輝列為了重點。
不可提前操作,不耐保溫的餐不選
做外賣最講究的是效率,什么樣的產品能提高效率又好吃至關重要,在臺資味邱明輝覺得像炸、煎、鹵這樣的產品是可以提前操作,像鹵制品放的時間越長就越入味,那么這樣的產品就是能選的產品,而像綠葉菜等一些容易變形,和不耐保溫的產品就是不適合外送的產品。
和大飯店合作,兼職+全職解決配送難題
對于做外賣的企業來說,配送是一個不可言說的痛,交給第三方的話抽成過高,自建配送團隊吧,又很容易被過高的成本所拖垮。
但,對于一個純外賣的餐飲企業來說,邱明輝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
邱明輝發現,無論是Uber的出行共享經濟,還是淘寶的閑魚的閑置物品轉讓,都是能讓人、物、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大膽采取兼職+全職,解決了配送難題。
而在餐飲行業里,哪些地方會有閑置的資源和人力呢?
答案就是大飯店。
很多大飯店都是表面風光,生意大多差強人意,還需要養活很多員工,員工有很多閑置時間,這也是讓很多大飯店頭疼的問題,白領作為臺滋味主要的客群,就餐時間集中,主要集中在上午11點到下午2點,除此以外的時間對人力的需求會大大降低。
因此邱明輝認為臺資味的未來的策略就是和這些大飯店去合作,給這些大飯店支付一些費用,采用兼職+全職的模式來解決配送難題。
靠外賣包裝,一年多賺幾十萬元
近兩年,隨著傳統媒體的衰敗,部分新媒體盯上了自帶流量的餐飲行業,有規模、有體量、有逼格的餐飲企業成為了它們宣傳投放的主戰場。
在邱明輝看來,外賣的模式盡管比傳統餐飲企業投入要輕,但還是需要投入,所以僅靠餐飲能賺的錢都是能看的到的,也是能計算出來的,但對于做外賣的企業有一點是非常有想象空間的,永遠觸不到天花板的,那就是利用外賣包裝做品牌輸出。
這一年臺資味與一些影視公司合作,在所有門店的產品外賣包裝上給一些新上映電影做宣傳,而這些影視公司回饋給臺資味的是電影票和鈔票,然后邱明輝把電影票作為福利發給C端客戶,而依靠外賣包裝賺的錢則成了臺資味的純利潤,去年一年僅在外賣包裝上臺資味就多賺了幾十萬元。
臺資味是主要做臺式外賣的企業,未來邱明輝將會重點挖掘臺灣的文化,藝人,一些藝人可以通過臺資味的外賣包裝來宣傳自己,也會去發現一些匠人,幫他們售賣一些臺灣特色產品。
現在臺資味已經擁有850家門店,未來越有規模,想象空間就越大。
職業餐飲網小結:
如果把臺資味的商業模式看成純外賣模式的代表,倒不如說是未來所有做餐飲的企業的發展趨勢,盡可能輕模式的運營(投入最小),然后做到多點營收(外賣+外賣包裝),讓自己的品牌成為一個有想象空間的品牌。
未來餐飲品牌市值會有多大,不一定是靠餐這個版塊賺了多少錢,而是未來在文化輸出上到底能夠切割掉多大的一塊蛋糕,把自己的餐廳做成一個沒有天花板的企業,才是值得每一家餐飲企業去思考的事情。
(本文作者王春玲,微信號canyinwang168,如有文章方面的探討請加作者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