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品牌頭條
編者按
近日,美國一著名美食家吐槽美國一知名美式中餐連鎖品牌菜品不正宗、太難吃。
那區域餐飲品牌要走向全國,甚至走向全球,是否該堅持口味正宗?
這是每個做連鎖餐企都面臨的抉擇。
而有一個中式快餐品牌,深耕美國30多年、在全球開了2000+門店、年入31億美元(212億人民幣)、23000多名員工,它的發展經歷或許能給予一些啟示。
它叫熊貓餐廳(Panda Express),開遍了美國47個州,目前還以幾乎每周三家新店速度擴張,遠遠超過本土快餐巨頭漢堡王的開店速度!
那這個風靡全球的中式快餐巨頭火爆的奧秘是什么呢?
第一家店差點關門
靠“討好”顧客扭轉
1947年,熊貓餐廳的創始人程正昌出生在江蘇揚州的一個廚師世家。他的父親程明才燒得一手很好的淮揚菜,還曾給蔣介石掌勺。
1973年,程正昌舉家移民到美國加州的帕薩迪納市。為了能在美國站穩腳跟,養活一大家子人,程正昌和父親商量再三,在當地開起了一家名叫“聚豐園”的中餐館。
40多年前開業時一個顧客都沒有
這第一家店的生意一度十分慘淡。程正昌清楚地記得,開業第一個月“聚豐園”的營業額只有一萬兩千美元,除去餐館經營成本,幾乎所剩無幾。
生意最糟糕的時候,餐館從早上到晚上八點鐘,居然連一位顧客都沒有。這一切,讓程正昌開始反思中餐館的傳統經營方式。
以前的中餐館,賺的大部分還是中國人的錢,老外一般不去,但在國外的中國人畢竟是少數,所以大多數的中餐館生意都不是很好。
開中餐館掙外國人的錢
所以要想生意好必須要俘獲外國人,程正昌將中華文化的“以人為本”用在了菜品上,此后一有外國人來店吃飯他就會對人下菜,在口味上做一些本土化的調整。
但這遠遠不夠,他家的餐廳不僅做得好吃,還要俘獲顧客的心,程正昌又將“以人為本”植入到服務中,營造出中餐館獨有的那一股濃濃的人情味。
有10個人來吃飯,我會幫他們點好菜,一個人5塊錢,就能弄得非常豐盛。有時菜上去以后,他們吃得精光。我也不問,就再加兩個菜,他們會很驚喜。 當前來光顧的客人因為餐館暫時沒有座位去了別家餐廳,程正昌會一直追到停車場向客人道歉; 如果遇到多人聚餐的情況,程正昌會按人頭酌情收取餐費,然后“自由發揮” 如果在街上碰面,彼此還會打個招呼……
靠“討好”顧客穩住腳跟
帶著獨有“討好”的人情味差異,漸漸地很多老顧客和程正昌成為了朋友,不止華裔,其中還有很多的本地美國人;
他說后來,一些30年前的客人,在馬路上碰到,他都能叫得出名字。而這種理念也融入到了后來熊貓餐廳的企業文化中,成為了餐廳員工人人熟記的第一條守則——“People First”。
慢慢地,人情味帶來的朋友又轉化成了口碑,聚豐園一改頹勢,生意開始天天爆滿,依靠“討好”顧客,程正昌在美國站穩了腳跟!
這引起了附近新開的一家購物中心開發商的注意。1983年,程正昌應邀入駐購物中心,正式開啟了傳奇。因為當時美國正興起喜愛大熊貓熱潮,程正昌將店名改成了“熊貓快餐”。
靠“不正宗”爆賣
賣得好的就是正宗
誰說中餐就一定是按中國人的口味來?為何不能做一家只做外國人生意的中餐廳。
程正昌在做“聚豐園”就知道,在美國要想真正的賺錢,必須要做美國中餐廳!之前只是小的嘗試,這次做熊貓餐廳,他對“中餐”的口味,做出了徹底的改變!
這就造成了后來在美國,熊貓餐廳有多受外國人歡迎,就有多不受中國留學生的喜歡的奇葩景象,在中國人看來,熊貓快餐根本就是“不正宗”的。
對此,創始人程正昌的回答是:什么是“正宗”?賣得好就是正宗!賣不好就不正宗!在全球做快餐連鎖,一定要本土化,不然只能等死!
本土化不能浮于表面,要從底層思維上做改變。就像我們學英語一樣,如果還是按照中文的規則來,硬套英語單詞,最終就是不倫不類的中式英語。
相較于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僅僅是把炸雞放到米飯上,熊貓快餐的本土化更深入!
口味本土化
經過考察,程正昌發現,和傳統中餐的風味相比,美國人更喜歡“酸甜中略帶一點辣”的獨特口味。
所以程正昌要求熊貓快餐在調味階段按外國人的口味來。
菜品精簡,打造爆款
另外他們還發現“美國人在吃飯時比較簡單,喜歡吃雞肉,但種類不必多,有幾樣菜就已經很滿足。”
所以程正昌放棄了聚豐園原本豐富多樣的菜色,每個店只有20道左右的菜式,并推出了主打爆款“陳皮雞”、“宮保雞丁”,這兩道菜已經長盛不衰幾十年了,陳皮雞占到了營業額的30%,宮保雞丁也因熊貓餐廳變成了全世界都知道的中餐代表菜。
宮保雞丁成中餐代表菜
中西結合,創新餐具
既然是中餐,還是不可忘本,雖然口味做了調整,但中國傳統的中國烹飪手法熊貓餐廳堅持延用。這種中西結合的有趣碰撞,不僅體現在菜品上,還體現在更多的細節上。
比如,因為外國人不怎么會用筷子,熊貓餐廳還創新的將叉與筷結合做出了這樣獨特的餐具…
靠“叛變”中餐
成就中餐界的麥當勞
程正昌在開第一家熊貓快餐,就立下豪言:“我們要做中餐館的麥當勞!”
想要做中餐館的麥當勞,“不正宗”的口味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解決兩大問題:如何讓美國人更好更快的接受中餐?如何快速的復制“成功”的店鋪?
在80年代初期,美國人一般是不會吃中餐的,不吃不是因為不好吃,很大的原因是飲食文化的差異。
人們對不了解的東西都會抱以懷疑的態度,熊貓快餐想要打開市場,必須要讓這些習慣了吃漢堡炸雞的美國人了解接受米飯、炒菜。
因此程正昌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將菜品透明化
每道菜都標明其原料、烹飪方法、調味品等,讓食客一目了然,讓中餐里虛無的“意境”全部“現實化”,讓美國人能夠快速全面的了解中餐,降低認知成本。
第二件事,建立“試吃機制”
每位顧客在購買前都有試吃所有菜品的權利(即使嘗遍了所有菜品吃飽了再走也沒關系),降低美國人嘗試中餐的行動成本;
“試吃創意”一直沿用至今,幫助熊貓餐廳度過了最艱難的品牌建立期。
中餐想要做成快餐連鎖,先天就有屏障。西餐的食譜講究精確,做快餐連鎖的標準化水到渠成;但中餐講究的是廚師的“感覺”,全靠火候和技術,要讓一百家店和一家店的味道一樣好,至少需要一百位廚藝精湛的大廚,太難了!
熊貓快餐是如何做到的?
逼大廚把做菜程序量化
熊貓快餐從一開始就摒棄了中餐依靠主廚經驗的菜品研發方式,更多研究其中的底層規則,除了精準的定量,還會研究中餐中影響食物口感味道的關鍵變量。
在將中餐標準化的過程中,程正昌的妻子蔣佩琪的系統要求甚至惹惱了大廚。 傳說,蔣佩琪曾經將大廚們關在廚房里,要求他們定出熊貓快餐所涉及的全部標準,比如制作一份最受歡迎的陳皮雞需要多少克雞肉、多少克醬料、多少克油、多少克湯汁
因為熊貓餐廳是堅持現場明火炒菜的,標準化又遇上另一個問題,就算已經標準化但還是需要一定經驗的廚師才行,美國哪里找這么多中國廚師?
超前采用中央廚房統一配送
為此熊貓快餐超前的采取了“中央廚房”解決;將前期所有菜品的原料加工都交由供應商預先完成,再由配送到各家分店,而調料都按標準化的配方事先備好,裝在固定的桶內,送到店中讓廚師們隨用隨取。
即使是沒有經驗的廚師,也可以炒出達標的“中餐”,所以在熊貓餐廳,你經常會看到外國小哥為你炒菜的奇葩景象。
創業初期,程正昌就會時常來到餐廳親自詢問客人的感受,根據反饋調整菜品,熊貓餐飲每個店只有20道左右的菜式,每月會創新兩個品種,特色品種全年保留,菜品不斷迭代,這是大數據最原始的應用。
但是隨著分店越開越多,熊貓餐廳需要更高效的管理系統。
還好程正昌有電子工程學博士的妻子蔣佩琪,蔣佩琪為熊貓餐廳定制了叫“熊貓自動工作站”的后臺管理系統,還申請了美國國家專利。
“熊貓餐廳”成了美國最早使用電腦管理的餐廳之一,也是唯一使用自動化信息管理系統的中餐廳。
可別小瞧這套系統,有了它,不僅日常點餐更簡單,而且不同分店之間還可以互相分享信息。甚至可以超前的通過大數據分析和調配菜品,預估當天的銷售額和浪費量,并自動匹配訂貨需求。
有了這套系統,一個剛剛入職的實習生在兩個月之內就可以獨自打理一家門店!
可以說,這套系統是熊貓餐廳能夠快速擴展的秘密武器,大數據輔助運營,要知道那可是20年前啊!
只做給外國人吃
永不在中國開店
全球瘋狂擴張,卻宣稱永不在中國開店!
從1983年在美國加州開設第一家門店,經過30多年不斷的努力,如今熊貓快餐在全球的門店數已經突破2000家,員工超過3萬名。
但它就是不來中國,程正昌態度明確:“中國不需要熊貓快餐,那里的競爭也太過激烈,我們是做給外國人吃的。”
小 結
本土化、標準化、數據化…雖然熊貓餐廳已經將“中餐”叛變得面目全非。
有時候我們不要被慣性思維所局限,這世界沒有“一定的正宗”,有時候轉個身,換一個方向,便是海闊天空。
正如蔣佩琪所說,“我們不把自己局限在‘中式快餐’這個概念中,我們想要達到的是成功的快餐集團。麥當勞里不也有華人服務員么?”
什么是正宗?賣得好的才是正宗!
△下載餐飲咖,立即學習
-END-
主編丨陳青 編輯丨馬聰
相關閱讀:
《加盟商虧損2個億,餓了么未來餐廳遭“圍堵 ”》
《一個面館老板對餐飲業的看法!句句戳心!》
《我花300萬開餐廳,想一夜爆紅,卻8個月關門》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