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廠習慣于“薄利多銷”,然而隨著同質化競爭,現在連“薄利”的底線都兜不不住了。可是工廠效益越不好,越容易采取“低價競爭”策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結果生產的產品越來越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于是現在兩頭空。
傳統企業在萎縮,只有新興產業在增長。但新興產業只需要新知識、新技能的高端人才,而這種人才并不多件。即便現在大學畢業生在增加,但那種與時俱進的工作技能,遠遠不是傳統大學里所能傳授的。另外,需要工作養家的人越來越多,但能把工作當成熱愛的人越來越少。
搞實體的越來越少,玩金融、互聯網、配資等虛擬產業的越來越多。實體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社會究竟需要多少人在上層配置資源,這是看它的實體產業有多豐厚。而現在大量人才都涌向虛擬產業,于是出現了大量泡沫,比如P2P、融資投資、配資炒房等各種投機現象,所以中國正在空心化。
CPI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而增長的,而A股也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現在有意思的:中國的CPI不斷攀升,可A股指卻越來越低,兩者完全不吻合。究其本質,是中國金融系統的不完善,金融是最高層次的經濟調控,一旦不完善引發的怪相就太多了。
面對創新的浪潮,各地興建孵化器,2015年中國孵化器增長了4000多家,這是過去26年中國孵化器的總和。現在全球共有10000家孵化器,中國就占了一半!這導致現在孵化器入駐率低、同質化明顯,孵化器應該緊緊跟隨創業項目的發展,而它卻遠遠跑到了最前面……
傳統企業面臨生死轉型,此時非常需要資金方面的支持,國家也一再貨幣寬松,但是寬松出來的錢全部都涌向了房地產,這就好比人間大旱,老天爺趕緊下了一場雨,結果這場雨全部下到了澇區。哭笑不得,無可奈何。
中國的個人所得稅是按照薪資多少分級的,但是工薪階層恰恰是中國最窮的一部分人。中國富人的資產很少以薪資為主,往往以股票、股權、債卷、房產等為主,很多還有灰色收入,并且他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避稅,但是工薪階層就束手無策了。因此,中國要想調控貧富差距,必須想辦法深入其資產領域,而不是如何設置繳稅門檻。
月薪一萬,到手7454元,公司支付14410元,那消失的那部分錢呢?都變成“五險一金”了,它已經占了工總額的40%以上。經過跟全球125個國家的社保費率對比后,我們發現只有11個國家的社保費率超過40%,而且全是發達的福利國家。就連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也表示這個太高,由于大家手里可支配的現金太少,直接導致消費萎靡不振,這怎么能依靠消費帶動經濟增長?
這絕不只是心態問題。現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越是這種情況下,我們對外界的依賴越強,總是希望能夠索取的更多,而實際上求人不去求己,共贏的時代已經到來,與其要求別人,不如做好自己。當然,同樣的問題還有:女人說好男人越來越少,男人說能娶的女人越來越少,也是這個道理。
隨著大協作時代的來臨,合作將取代競爭。但是中國人的人性是很復雜的,需要克服很多人性的弱點才能真正的展開合作。所以,對于中國的企業家、創業者來說,最難的不是該如何做事,而是如何能找到稱心的合伙人或團隊一起來做事。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