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角的咖啡店會面已經是美國現代社會的常態。不論是商談業務、書友會談還是第一次約會,選擇咖啡總不會錯。但近期有一種迅速發展的新潮流可能會改變你對咖啡的忠誠,那就是來自臺灣的珍珠奶茶。
據新興財經媒體Quartz網站報道,這種飲品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臺灣,由奶茶和木薯丸子或仙草果凍制成,并配以一支大吸管以便將“珍珠”吸上來。
珍珠奶茶產業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分量。日出茶太(ChaTime)擁有1000多個店鋪并已上市,市值7150萬美元;快可立(Quickly)在四大洲擁有2000多家店鋪;貢茶(Gong Cha)在現有的1000多家店鋪的基礎上每年增長100多家;都可茶飲(CoCo Fresh)把奶茶賣到了北美和南非。 雖然上述品牌都得以在美國立足,但尚不能與它們的競爭對手——星巴克(Starbucks)比肩。這個咖啡業巨頭單在美國就擁有13000多家店鋪。美國人平均一天喝8盎司咖啡,還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喝傳統茶。如此看來,珍珠奶茶能在美國形成氣候嗎? 創造一個成功的飲食產業鏈是許多商家的最終目標。咖啡迷們并不一定把星巴克當做他們的最愛,但星巴克在提供便利和優良環境方面的成功毋容置疑。經濟學家路易吉?津加萊斯(Luigi Zingales)曾開玩笑說,最大的咖啡商并非來自意大利,這真的很傷人。但星巴克懂得如何將意式咖啡產業擴張到全世界。 企業擴張面臨許多挑戰,但這里面有個秘訣。管理學專家詹姆斯?威爾遜(James Q. Wilson)表示,成功的關鍵在于將完全用規則制定流程,以便所有雇員都能一致執行。比如麥當勞就擁有600多頁的操作手冊,用來規定整個流程的每一步驟。這使得商家能夠以始終如一的品質快速地開啟新店鋪,進而在全世界擴張。 而這也是珍珠奶茶商家所遵循的規律。顧客走進店鋪,向微笑著的服務員點單。這里對于糖分和冰量有多種選擇。服務員打印標簽,將其貼在一個塑料杯上,再遞給同事去準備飲料。幾分鐘后,顧客便能拿到他點的奶茶了。 許多美國公司其實都在用這招。比如星巴克就會在每個杯子上寫下顧客的名字。雖然有時候會因為一些不常見的名字產生麻煩,但星巴克達到了其他咖啡店無法企及的速度和準確度。
相對于咖啡,珍珠奶茶有著許多獨特的優勢。首先,珍珠奶茶有著更多樣的選擇。“有的添加酒精,有的含有咖啡因,”在舊金山和紐約開奶茶店的陳斌(音譯,Bin Chen)和安德魯?周(Andrew Chau)表示。“同時,珍珠又帶來了全新的口感體驗,就好像邊喝飲料邊嚼小熊軟糖。” 但最奇妙的還是喝奶茶時的感官體驗。珍珠雖軟但很耐嚼,布丁和仙草果凍又很滑。用直徑差不多半英寸的吸管來品嘗,即使是同一杯奶茶,每吸一口也都會給你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 不過,有些初次嘗試珍珠奶茶的顧客會懷疑這種飲品可能只是小眾產品,而不會在全國流行。 “我們向人們推廣珍珠奶茶的過程很‘復雜’,”陳和周說。“就好像向歐洲人推薦美式足球,向星球大戰影迷推薦星際迷航。咖啡和奶茶本屬于同一種事物,但又非常的不同。”但總的來說,陳和周還是很自信的。“我們的使命就是在各文化間架起橋梁。奶茶是很歐式的飲品,珍珠又具有亞洲風格。大家也都熟識并喜愛小熊軟糖。” 大多數奶茶店都選擇在舊金山港灣區初試水。目前,奶茶店在美國的擴張已經開始。日出茶太在明尼阿波利斯、波士頓、邁阿密都有店鋪;快可立已經把店開到了密西西比,并很快要擴張至阿拉巴馬、北卡羅來納州。 珍珠奶茶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粉絲追隨。況且還有更多人樂于嘗試新事物。然而,想要達到星巴克的境界還需要成千上萬美國人的支持。他們對每日喝咖啡習以為常。 不過,也許許多人第一次喝咖啡時并不那么喜歡,因為它有點苦,有點怪。 珍珠奶茶能否在美國搶了咖啡的風頭呢?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它們已經掌握了迅速擴張的經營模式。
來源:僑報網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