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丁一老師在中國新餐飲峰會上的演講節選。丁一老師通過三年的實踐總結,告訴餐飲企業在第一餐飲市場逐年萎縮的危機下,如何通過開辟第二餐飲市場重獲新生,再創輝煌。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對餐飲行業而言,有三個競爭階段:增量競爭、存量競爭和減量競爭。 這里的量,指的是消費者的總人數。 假設有家餐廳叫丁家川菜館。以丁家川菜館為圓心,以2KM為半徑畫一個圓,這個圓面所覆蓋的區域就是丁家川菜館的消費區。 又假設丁家川菜館在這個區域的顧客總人數為1000人。那么丁家川菜館在消費區的顧客總數為: 第1年:1000人。 第2年:1000-100+200=1100人。 100人為自然流失,比如搬遷、死亡、被對手分流、年齡太大,身體不好等等。200人為新客源,比如新進入消費區生活、工作、學習等人員。自然流失的顧客基本上是中老年顧客,新增顧客基本上是年輕人。(下同) 第3年:1100-100+200=1200人。 第4年:1200-100+100=1200人。 第5年:1200-100+100=1200人。 第6年:1200-100+100=1200人。 第7年:1200-200+100=1100人。 第8年:1100-200+100=1000人。 第9年:1000-200+100=900人。 分析 丁家川菜館從第1到第3年處于增量競爭階段,顧客總數逐年遞增,原因是人口紅利。 從第4到第6年處于存量競爭階段,顧客總數基本不變,原因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從第7到第9年處于減量競爭階段,顧客總數逐年遞減,原因是人口老齡化。日本經濟連續十多年倒退,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口老化。 從全國范圍來看,中國餐飲行業2011年以前是增量競爭階段,從2012年開始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存量階段后自然進入減量競爭階段。 在存量競爭階段,顧客總量沒有減少,為什么生意越來越難做呢? 因為供需嚴重失衡。 以丁家川菜館為例,在半徑為2KM的消費區內,以前只有丁家川菜館,但是,這幾年又新開了王家粵菜館、李家火鍋店。如果要養活這三家餐廳,需要2600人,但現在只有1200人。 分析 再進一步分析,在存量競爭階段,如果按顧客年齡結構劃分: 中老顧客每年減少100人,年輕顧客每年新增100人。 假設,丁家川菜館第3年結束時的1200顧客存量中,中老顧客和年輕顧客各為600人。那么,第4年,中老顧客就變成了500人,年輕顧客為700人。第5年,前者為400人,后者為800人。第6年,前者為300人,后者為900人,是前者的三倍。中老年顧客逐年遞減,年輕顧客逐年遞增。 中老年顧客是傳統餐飲的主力軍,年輕顧客是新餐飲的生力軍。 根據我們的觀察,中老年顧客聚集的餐廳很難吸引年輕顧客。但是,年輕人聚集的餐廳往往能吸引不少中老年顧客。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16餐飲大數據,按照年齡結構劃分,去年全國消費總額約35799億元中, 65%由25-34歲的顧客群貢獻,20%由17-24歲的顧客群貢獻,這兩者加起來高達85%的市場份額。0-16歲和35歲以上的顧客加起來僅貢獻了15%。 對餐飲企業而言,得年輕人得天下,失年輕人失天下。 假設A和B兩家餐廳都有1200顧客存量,A基本是中老年顧客,B基本是年輕顧客,那么,從投資角度看,A餐廳是沒有未來的,B餐廳還有巨大潛力。 我們按照年齡結構,把中老年顧客構成的市場稱為第一市場,年輕顧客構成的市場稱為第二市場。如果按照O2O的觀點,勉強可以把第一市場稱為線下市場,第二市場稱為線上市場,或者從線上引流到線下市場的市場。 2016年餐飲消費比上年增長10.8%,其實,第一市場是負增長,而第二市場遠遠超過10.8%的增長率。 上帝慢慢關上第一市場這扇門,同時,緩緩打開第二市場這扇窗。 根據中國烹飪協會的餐飲大數據,2016年年底,中國餐飲企業總數約380萬家,共經營門店約602萬。如果要讓這些餐廳獲得合理的經營利潤,需要30億人口,而中國去年底總人口約13.82億,他們在外就餐的需求大概可以養活250萬家門店。大部分餐廳注定活不了,這也是餐飲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原因。 如果餐廳想活下來,就應該全力開辟第二市場。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2015年,一位劉姓餐廳老板參加我們的培訓,他在一個縣級市經營著一間家常菜館,三位朋友聯合創業,虧損一年多后,另兩人先后撤出,他發現餐廳活不起,也死不起,很迷茫,不知何去何從,所以帶著團隊出來學習,為餐廳尋找出路。 通過診斷分析,我們建議他們放棄傳統營銷,專注社群營銷,主攻第二市場,首先將餐廳人氣做起來,然后把餐廳轉讓變現,再找其他商機。因為市場小,競爭激烈,他們這個餐飲項目差異化程度低,而且餐廳結構不合理,成本費用高,沒有多少潛力可挖。 劉老板如法炮制,經過大半年經營,該市約有八萬常駐人口,超過一半是他們餐廳的會員,成為本地最大移動入口,每月向其他行業販賣流量獲得的收入,就超過了餐飲的獲利。最后劉老板將餐廳和會員分別轉讓,會員的轉讓費居然超過了餐廳的轉讓費。 然后,劉老板來到省城,請我們設計了一個單品快餐項目,開了一間餐廳,主要用于發展會員,然后經營這些會員,在網上銷售老家的土特農林產品。 那么,傳統餐廳如何向第二市場轉型呢?或者說,虧損餐廳如何通過開辟第二市場實現自救呢? 第一,聚焦于年輕客群,滿足他們的某種需求,而不是全部餐飲需求。 第二,推出年輕品牌。如果是老品牌,要么進行年輕化升級,要么老樹新花,在老品牌上嫁接出新品牌。 第三,就餐環境與傳統風格和傳統文化越遠越好。 第四,單品戰略。單品戰略不是只賣一個菜品,而是銷售以某個核心菜品為核心的精品組合。 第五,互聯網運營。日常運營以互聯網為依托,既可以提升信息傳播效率,也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第六,社群營銷。以微信為平臺的全程自主營銷。 總之,隨著第一市場的逐漸萎縮,如何開辟第二市場是所有餐廳必須面對的課題,而且留給餐廳的答題時間越來越短。特別是對傳統餐廳來說,向第二市場轉型是一場嚴峻的挑戰。如果轉型成功,就能再創輝煌,否則,逐漸沉淪。
-往期精彩內容點擊圖片查看- -往期精彩案例點擊文字查看- 劉一手|巴莊|姐弟倆土豆粉|望湘園 多嘴肉蟹煲|趕海|花田煮|高樂雅 金掌勺|音家|弄堂小籠包|陶陶居 鑫復盛周氏流亭豬蹄|八合里海記牛肉店|客2代 土火|珮姐老火鍋|幫重火鍋|媽媽的味道
原創文章,作者:天商財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