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線下餐飲,線上餐飲更容易把品牌勢能釋放出來 線下餐飲長期缺乏品牌的一個重要原因:傳統營銷模式的高額支出帶不回足夠的收入。線上餐飲不受門店限制,更易規模化銷售,有足夠高的市場空間承接品牌所帶來的流量。
國內餐飲行業市場規模是日本的10-15倍,但上市的餐飲公司數量僅8家,而日本有62家,且基本都是品牌餐飲公司。
國內的8家上市餐飲公司:百花村、西安飲食、福記食品、全聚德、小肥羊、中科云網(湘鄂情)、鄉村基、唐宮中國,其中很多還不是以餐飲為主業。
日本的62家上市餐飲公司,如和民、物語、云雀、鉆石等,基本都是品牌餐飲公司,一個大品牌下面有很多小品牌。
一般來說,客單價越高、信息透明度越低、產品差異性越低,用戶的選擇成本越高,品牌的作用性越大。
線下餐飲長期缺乏品牌的一個重要原因:傳統營銷模式(例:電視廣告)的高額支出帶不回足夠的收入。
線上餐飲不受門店限制,更易規模化銷售,有足夠高的市場空間承接品牌所帶來的流量。
團購到店作為一種新營銷方式,成本很低,所以被廣大商戶所接受。連鎖餐飲店經營規模大,品牌有足夠的空間釋放勢能,所以一般都有品牌,例:云海肴-云南菜,西貝-西北菜,海底撈-火鍋……
首先,基礎設施達標。
A.線上引流、線下配送系統基本建成:渠道成熟——新美大、餓了么、百度外賣、京東。
B.供應鏈管控難度降低:得益于上端B2B產業鏈日趨成熟。
C.定制化產品包裝成本壓低:得益于工業化效能增高,以及淘寶、阿里巴巴這樣的線上交易平臺。
消費升級:需求初步從商品過渡到服務。
A.對服務的需求提高。
B.很多品類仍是空白。
具備退出渠道:戰投、上市。
A.關于戰投,新美大、餓了么、百度外賣、京東等渠道都是潛在投資方。
B.關于上市,以前阻礙上市的最大問題是不可管控,因為成本、收入難以確認——買菜、結賬都是現金結算,很多不能開發票。現在,伴隨采購端B2B、線上支付興起,成本、收入難以確認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綜上,打造線上品牌餐飲的關鍵點依次是:品類選擇,品牌打造,日常運營。
品類選擇最好兼具易操作、高毛利、市場機會大。
品類選擇標準一:易操作
A.適合外賣。嘗鮮期不能太短,比如湯面的最佳嘗鮮期只有幾分鐘,過了就會坨。最佳口感的溫度易控制,比如油炸食品,涼了油會硬,影響口感。密閉不影響口感,比如水分較多的炒菜,配送途中會被燜綿。
B.沒有原料局限。不易被壟斷:康師傅初期把中國最頂級的供應商的A級小肋排全用完,競爭對手跟不上。客觀供應量合理:牛舌火鍋,聽起來很新穎,但一整頭牛就只長了一個舌頭,供應跟不上。
C.可開發自動化設備。
D.可標準化程度高。制作流程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越容易標準化越好。標準化意味著可以規模作業和質量可控。
品類選擇并不絕對,因為市場會改變原有的操作條件。適當調整可延長嘗鮮期:例,湯面,湯和面分開裝,就能延長嘗鮮期。標準化需探索:以前一直覺得中餐非常難標準化,但很多企業也做得很好,比如西貝、云海肴。
品類選擇標準二:高毛利
A.在顧客心智中的地位——高定價。出身影響心智地位:例,沙縣小吃最初是街頭小巷,在顧客心智的地位就低端廉價;而煲仔飯最初出現在茶餐廳、西餐廳,在顧客心智中的地位就偏中高端。心智地位決定價格:品類定價上,盡量不要違背消費者的習慣和常識。
B.材料的易獲取、易保存、易加工——低成本。采用當地的、當季的、常見的原料一般價格低。盡量選擇價格波動小的原材料。盡量選擇易儲存、低耗損的原材料。
定價和成本也不絕對,因為品牌形象可以改變定價,規模優勢可以削低成本。心智地位并不完全固定,黃太吉的煎餅果子就是逆襲的典范,關鍵是在產品的基礎上打造出新的意識形態。成本也不完全固定,例:普通快餐毛利率30%,7-11有供應鏈體系完善、規模優勢明顯,快餐毛利率能達到60%。
品類選擇標準三:市場機會
A.市場容量:容量=人群A*人群A的消費頻次+人群B*人群B的消費頻次+人群C*人群C的消費頻次。因素一消費頻次:每天都吃,還是偶爾吃;作為主食還是臨時需求。因素二區域習慣:南北口味差異明顯,區域習慣也會影響消費頻次。因素三受眾接受度:區分主流消費人群、普通消費人群、大眾消費人群,受眾接受度決定總的人群大小。
B.市場空白:獨特性。首先品類可以從多種維度分,比如材料:小龍蝦、豬蹄、鴨脖、水餃等;做法:蒸、炒、煮、鹵等;口味:甜、咸等。特定維度之下,容易先入為主,比如康師傅首推泡面,大家會覺得泡面就該是那個味,所以一度占有60%的市場份額;再比如藍月亮首推洗衣液,大家會覺得洗衣液就該那樣,所以市場份額蟬聯7年冠軍。
市場機會上,餐飲和渠道是既相生、又相離的關系。
相生:依賴渠道——搜索數據等為品類選擇提供參考依據。新美大會有實時搜索數據,15年末還推出基于實時消費數據的數據化產品“年味地圖”,未來可能做一個餐飲業的“淘寶指數”。百度指數也可以查詢。
相離:不完全依賴——創新;數據并不絕對反映受歡迎程度。
創新常常是顧客心中有,但口中無——消費習慣會遷移、改變,而搜索數據不一定能敏銳捕捉這種改變。例:沙拉,搜索頻率并不高,大家沒想到去主動尋找,但心中是需要的,所以推出后很受歡迎。
并不是所有菜品都是“認知存在”的——有的菜品只有小眾知道,但可能會被大眾喜歡,例:西貝的“黃饃饃”,以前沒有多少人知道饃饃,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大家都想試一下。
大家不搜索,可能不是因為不喜歡這道菜,而是這道菜以前外賣做得不好吃。
國內外餐飲業現狀——單品店受歡迎。
日本、韓國80%餐館是單品專營店。單品專營店,即一道招牌菜,一個品類的主打菜,其他菜品很少或沒有,例:日本的拉面館、壽司店;韓國的參雞湯店、八爪魚餐廳、鴨湯專營店等。
國內線下餐飲也緊步后塵。深圳,單品專營店成風:蛇口魚仔檔-魚丸、潮州牛肉丸-牛肉丸、李師傅脆肚-豬肚雞等。國內不少知名的餐飲企業靠單品專營起家:小肥羊-羊肉、大娘水餃-水餃、海底撈-火鍋等。老字號餐飲企業,做單品專營的經營狀況都不差:便宜坊烤鴨店-烤鴨,狗不理包子-包子,東來順-火鍋。
單品專營的三大優勢:高效、規模優勢、特色鮮明。
A.高效:人員利用率高——流程標準化,后廚6、7人能頂普通餐飲店十幾人;翻臺率高——5家100平方的單品專營店,利潤能抵上1,500平方的普通餐飲店;回報周期縮短——以上海500平方的中檔餐館為例,普通是14-18個月,單品專營店是8-14個月。
B.規模優勢:備料簡單,規模采購。
C.特色鮮明:想到某道菜,會同時想到某家餐廳;一旦具備這種優勢,店鋪位置就可以從臨近街鋪選到超市、商鋪內部,降低租金。
單品專營店的風險:風險集中,潮流一過難以生存;一旦某個菜品火爆,易被跟風。
多品牌戰略:分散風險,相互帶動
單品經營存在風險,多品類會影響用戶判斷,日、韓餐飲的解法是:一個企業,同時經營多個品牌。
如何進行多品牌運營?品牌之間憑借一些交叉性的活動,互帶客流。推陳出新頻率:每年推出1-2個新業態子品牌。
多品牌路線的好處?形成分散風險的資產結構。快速打造新品牌。在新品牌帶動下,原有品牌也不會消亡。
產品差異性可通過多個維度體現。
人群:
性別:男、女
身份:學生、白領、藍領
年齡:兒童、青年、中年、老年
特殊:互聯網、愛嘗鮮……
階段:高端、中端、低端
類型:小吃、休閑、火鍋……
品類:
材料:小龍蝦、豬蹄、鴨脖、水餃……
做法:蒸、炒、煮、鹵……
口味:甜、咸……
特色:川菜、粵菜、湘菜……
時間:早餐、中餐、晚餐、宵夜,工作日、周末……
不一定要在每個維度都形成差異化,但一定要有很明顯的特質。例:雕爺牛腩:年輕白領,女性居多,輕奢——按人群,品類定位不明顯。例:夾克的蝦:蝦——按品類,人群定位不明顯。
快消品、工業品產品以功能型為主,廣告能傳遞直觀感受,所以營銷需注重image。餐飲產品以體驗型為主,廣告不能傳遞直觀感受,所以營銷需要注重引流。
線下餐飲基于地理位置抓人群,不能與用戶保持長期互動,所以用戶只能是基于地理位置的人流,營銷與其他環節是分開的。線上餐飲基于互聯網,可以通過線下活動、口碑、渠道平臺抓人群,能與用戶保持長期互動,所以適合大范圍、多渠道、參與式營銷,且營銷與產品研發等環節是一體化的。
品牌的價值體現和價值判定
品牌溢價體現在單價和銷量;品牌價值與產品特性、渠道依賴度、市場規模相關。
關于品牌溢價的體現:
A.中端產品的品牌溢價主要體現在銷量,例:立白、汰漬、雕牌占據60%的洗衣粉市場份額。
B.高端產品的品牌溢價主要體現在單價,例:碧浪、汰漬都是寶潔旗下洗衣粉品牌,產品成分、功效相差不大,但單價相差50%-100%。
關于品牌價值判定:
A.產品的品牌價值與產品轉換成本成正比。常規食品,如快餐,試錯成本低,轉換成本就低,因此品牌價值相對弱。比較貴、不好做的食品,如墨魚仔煎蛋,試錯成本高,轉換成本就高,因此品牌價值也相對高。
B.產品的品牌價值與渠道轉換成本成反比。產品品牌、渠道品牌都可以為產品做背書,渠道品牌背書作用強,產品品牌的背書作用就會弱化。對于中高端人群,Enjoy、悅食的渠道品牌價值就大于新美大(魚龍混雜),選擇入駐此類平臺,就可以減少自身品牌建設的開銷。
C.產品的品牌價值與產品所能最大化的市場規模成正比。
日常運營
線上餐飲運營涉及多個環節,并需要IT和線下團隊支撐。
涉及的關鍵問題:
另外,一些細節上的領先和創新,能在短時間領先對手很多。
例1:新的操作流程:巴奴的毛肚處理——過去處理毛肚都是用火堿,而火堿處理的毛肚對人身體不好,巴奴研制了一種生物酶叫木瓜蛋白醇,替代火堿。
例2:獨特的自動化設備:市面上有很多做刀削面的機器,但公司通過研發,改進了一些參數和關鍵點,使得做出的面跟別人不一樣。
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原材料采購方式。
3.有效的用戶觸達?
4.需不需要自己做配送? 現階段的渠道配送:
未來的渠道配送:
總體來說,配送質量方面:渠道的配送質量已經不錯,且在不斷提高。
配送效率方面:配送效率基于訂單密度,渠道在多數場景的訂單密度都高于商家。
商家在自身訂單密度低于渠道的情況下,不建議自己做配送。日常配送——不建議自己做配送。商家在局部時段、局部地段,訂單密度持平或高于渠道——可以自己做配送
線下選址應充分考慮線下店的功能——倉儲、加工、配送中轉。
6.IT系統要如何搭建?
IT系統搭建應充分考慮各環節的信息順暢流通,即保證以下信息系統打通——采購管理系統、訂單管理系統、配送系統、客服及售后系統。
總結:線上品牌餐飲的核心競爭力
轉載自:掌柜攻略
原創文章,作者:天商財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5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