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語錄】《餐飲時報》報道:大蓉和劉長明–味道是餐飲之本

    如想接收更多餐飲一手新鮮資訊,請關注《餐飲時報》總編小時個人微信:22391363

    有一天,行業協會告訴我,某五星級飯店正在搞創新菜品展示會,希望我帶一些廚師去參觀。我們走進這家富麗堂皇的酒店菜品展示大廳,看到很多菜品光彩照人,行業人士個個嘖嘖稱贊。我仔細一看,很多菜品是用鮮花和水果作主料。回來以后我立即召集大家開會,說鮮花和水果做菜當然好看,但菜品是以味為核心的,用花卉做菜只好看、不好吃,水果做菜味道也偏甜,這不應該是川菜的主旋律。中國人的口味格局,是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川人更是喜歡濃味、濃香的和沖擊力強的菜品。展覽的菜品作為配角可以,但不能作為主角,這種菜品多了,生意肯定好不了。過一段時間,我們再去那個五星級酒店考察,那些菜果然已經被淘汰。

    基于這些教訓,我提出“做賣得出去的菜”這樣的理念。菜肴首先是用來吃的,其次才是好看,做菜的最終目的是要賣得出去。雕龍刻鳳能飽眼福,但不能飽口福,不符合顧客的需求,不是大蓉和的取向。我要求廚師們做菜時堅持“以味為核心”,然后再滿足多層面的需求,也就是說先滿足好吃,再滿足好看,決不要把次序顛倒了。

    現在市場上的原材料都大同小異,你能進到,別人也能進到。想超過別人,只能在調味上想辦法。為了把味道做好,我們專門開調味品會議。通過對過去最為賣座的產品仔細分析,發現這些產品分別屬于鮮椒、蛋黃、蔥椒、青椒、醬香、清湯味型系列。這些大蓉和獨創的味型,與烹飪書籍中介紹的傳統川菜23種味型很難對上號。這恰好證明調味極具創造性,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確定味型以后,再在產品上橫向發展,形成系列產品,才能讓餐飲具有整體的藝術感,企業整體的個性和整體的征服力。

    在味道的調制上,只有制作標準,而沒有質量標準,誰的味道更好不能一概而論。其實,這正是中國餐飲的魅力所在。正是它的不確定性,形成了百花齊放、百菜百味。如果非要有標準的話,唯一的標準應該是“好吃”。對于餐館來講,所謂“特色”主要就是口味特色。把每一道工序做到最好,就是特色。有人說,現在要吃特色、吃環境、吃文化,但文化不是空的,人家到餐館來吃飯,首先要的是口味的滿足,你的文化主要通過菜品本身來反映,而不是搞書畫展覽。

    中國菜講究色、香、味,又以味為核心,自古便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之說,后來有人加上臭酶麻糟鮮,變為十味。這些都是基本味。基本味相互調和,便有了復合味。餐飲理論把川菜的復合味歸結為23種,是味型最多的菜系。經過歷史的演變,川菜到清末民初已形成穩定的格局,這些復合味型和幾百個經典菜品百余年未變,蒜泥味、荔枝味、魚香味、怪味、麻辣味、姜汁味、家常味、煳辣味、泡椒味,川人如數家珍,已沒啥新鮮感。廚師都希望看到自己的菜賣得出去,客人吃得干凈。當他們發現自己做的一些傳統菜賣不出去時,就明白了推陳出新的必要。

    川菜在調味上有一些獨到手法,特別善于在復合味的基礎上體現香辣。成都的紅油是用“二荊條”辣椒煉出來的,成熟的二荊條辣椒紅得艷麗,看似火辣,其實辣得溫和,煉出來的紅油把辣椒的香味充分調動出來了,特別誘人。這應該是川菜調味的優點。但我們也看到一些誤區,例如有些廚師做菜,干紅辣椒鋪天蓋地,整個把主菜遮住,既不好看,也不入味,還白白浪費大量辣子。這樣的菜不叫調味,只能叫堆砌,把不相干的原材料堆放在一個盤子里而已。

    我一直認為,川菜有一個比較普遍的毛病,就是入味不深,一次性成菜時味道更難深入。在調味上,湘菜講究“有味使之出味,無味使之入味”。湘菜好吃,就在于它的口味深沉,深入骨髓。比如小炒肉,生肉和青椒等調味品一起下鍋炒,成菜后顏色雖然不怎么好看,但味道特別好。川菜入味不深,可能與放鹽偏少、咸味不足有關。咸為五味之首,是所有味道的基石,沒有咸味則其他味道都沒有意義,甚至甜味都要靠鹽調動出來。鹽放得不夠,味道過淡,會明顯影響菜品的口味,所以我一再要求廚師把握好放鹽的尺度,要放得恰到好處,把鹽放好了,這個廚師就有七成。開始階段我甚至要求寧可多放,不可少放,很有點“寧左勿右”的意思。有一次,一位老客人說有一道菜味道咸了,服務人員解釋了半天也沒用,我對服務員說,你去告訴他,咸是我們的特色。這位客人聽后說:“你們真有辦法,還把我給打發住了。”

    川菜是不是可以開拓更多味型呢?應該可以。這正像色彩,紅黃藍是繪畫三原色,用三原色可以調配出無窮無盡的復合色。也像是音樂,七個音階可以通過不同組合,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樂曲。如果把調味視為藝術,那么味的組合也同樣可以變化無窮,只不過大味必巧,巧而無痕,要做得出神入化才行。這就需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要做就做到最好,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很多廚師習慣于固守傳統,自我意識很強,不愿意學習人家的長處。所以我們一般都用自己培養出來的廚師,從來沒用過大師、名廚。自己培養的廚師沒有名氣,比較容易接受大蓉和的創新理念,而且他們年輕,學習新事物的興趣比較濃,關鍵時刻敢拼、能拼。

    我們在產品上以“味”為先,要求產品味道厚、回味深、香味濃,不喜歡平平淡淡。就拿開門紅來說,上菜后先喝一口湯,給人很強的味覺沖擊力,不覺胃口大開;裝盤漂亮,器皿大氣,顏色鮮艷紅亮,讓人印象更加深刻。一定要把每一種味型都做到極致,才能使客人記住。在創立之初,我們憑著幾個經典的系列產品成功打下了江山:開門紅系列中的開門紅、奶芋排骨;蔥椒系列中的蔥椒雞、蔥椒肚;蛋黃系列中的蛋黃蟹、黃金蝦、金沙玉米、蛋黃黃瓜;醬鹵系列中的醬豬手、醬豬尾、醬豬肘,等等。后起之秀有青椒系列、石鍋系列、干鍋系列等,其中青椒雞雜、石鍋三角峰、清湯全家福等產品也很受客人喜愛。究其原因,主要是與傳統川菜在似與不似之間,在味道上有新鮮感。

    研制開門紅時,無意中創出了一個鮮椒味型。利用這個味型,我們開發出了一個大系列的鮮椒菜品。鮮椒味與湖南的剁椒味不太一樣,剁椒有腌制的,也有鮮椒剁出來的,一般還加豆豉或豉油,帶有豆豉味回甜的感覺。鮮椒味則不加豆豉,重在調汁,突出爽辣咸鮮,所用剁椒也不加炒制,有一種新鮮的沖擊力。

    青花椒系列也是一個新味型。其中的蔥椒雞采用了青花椒、大蔥與日本燒汁相配合。花椒通過大蔥的催發、燒汁鮮味的浸潤,出現一種溫柔的清香味道,得到客人的喜愛,成了川菜的經典菜,各地餐館爭相效仿,青花椒也因此成了原材料市場的搶手貨,盤活了一個產業。2008年,四川青花椒的產值超過了10億元。

    繼鮮椒味型和青花椒味型開發成功以后,我們將紅辣椒改為青辣椒,與青花椒結合調味,再選用四川最有特色的河鮮,即黃臘丁中的三角峰,研制出石鍋三角峰。這款菜,麻辣燙鮮俱備,肉質細嫩香美,在2008年創造了400萬元的營業額。為此,中央電視臺專程到成都探尋這道菜的奧秘,播放了半小時的專題節目。他們原計劃拍攝3天,結果用了7天,沒有收我們一分錢,完全免費,替大蓉和做了個大廣告。節目播出后,幾天之內我們接到無數電話,都是要來學做這道菜的。

    金沙味型系列菜品也給食客帶來了新感覺。我們采用鹽蛋黃炒制的金沙蟹、金沙玉米蝦、金沙玉米派等菜品高雅脫俗,咸鮮清爽,酥香化渣。

    面對同樣的原材料和調味品,不同的廚師能調制出不同的味道,帶來不同的味覺享受。通過調味給人帶來的震撼,餐飲業可以體現自己的個性,形成特色和風格。著名表演藝術家李伯清在大蓉和就餐后說:“大蓉和的菜搭口就清清楚楚。”但現在我們的產品可說是經典突出、參差不齊。隨著市場的發展,菜品制作中的原材料和調味品都已高度透明,沒有任何秘密可言,調味出新也越來越不容易,后廚遭遇前所未有的難題。在已成熟的味系中擴大產品厚度,是今后創新工作的主要內容。

    中國第一家餐飲專業手機報——《餐飲時報》手機報

    每月7,最新實用餐飲資訊發送到您手機!

    您現在看到的,是《餐飲時報》免費公眾微信,不是手機報

    只是手機報部分往期內容,手機報內容更多、更新、更實用、更快捷!

    只需您電話1866014753718660783761,或者微信cyykb2221411514931訂閱即可。隨時訂閱,隨時退訂,隨時換號。

    《餐飲時報》公眾微信號:cyykb111

    《餐飲時報》網站:http://www.cyykb.com

    《餐飲時報》QQ群:282756788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2182.html

    (0)
    上一篇 2013年8月29日 08:59
    下一篇 2013年9月3日 15:3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