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老師您好! 經常看你的文章,特別受啟發! 我有一事想請教,看現在很多大牌餐飲都在做“打賞”,一方面服務員收入提高了,服務可能也會因此更好; 但另一方面,顧客也因此產生心理負擔(因為我去有打賞的店用餐就有這感覺)。 你覺得,我們要不要上“打賞”? 面對餐飲業的這些創新做法,尤其西貝、海底撈也“打賞”后,是不是很多餐飲人也有此猶豫:不跟,怕落后;跟上,又怕傷顧客?
這是這位餐飲同行給《餐飲時報》創始人小時發來的信息—— 小時將此內容發到朋友圈,引來各位餐飲同行的討論。綜合各種觀點,《餐飲時報》把此討論分享出來——
現在餐飲市場競爭這么激烈,都快飽和了。 “搶”顧客還來不及,怎么還能再給顧客增加負擔呢? 我親歷的一件事是:前些年大家都抵制自帶酒水,結果我家旁邊一酒樓,人家偏偏打出“歡迎自帶酒水”的招牌;顧客自帶酒水了,服務員熱情地幫忙提到房間。這樣的做法,讓很多顧客心理非常認同,我們就遇到顧客指著鼻子說:你看你旁邊的店人家歡迎自帶酒水,你家還收開瓶費! 這家酒樓本來就人氣很旺,加上這樣的舉動,真是一點不愁生意! 打賞,其實對餐飲行業是好事,但問題是,現在競爭太激烈了,顧客選擇余地大,咱家東西又不是好吃到不吃就難受的程度,顧客可以選你、也可以選他,當然會選好吃又便宜的地了! 所以,打賞,好事也得量力而行。
目前階段,北上廣一線城市更適合推行打賞。 有錢人多、受教育程度高、認可服務價值、有尊重服務的氛圍,這都是推行打賞的必要條件。 在三四線、甚至更小的城市,外出吃飯都是相對“奢侈”的享受,再讓顧客對服務進行打賞,這不光接受不了,還會遭“鄙視”。
一桌人在他提議下全都打了。
其實我們當中也有不愿意打的,但是礙于面子,也都打了。
因為很多人打心眼里覺得:我來飯店吃飯,服務好是應該的,我們已經消費了飯菜,為什么還額外要再為服務花錢?
其實都不是不舍得那幾塊錢,心里還是覺得沒這個必要性。
西貝也推行打賞了。 但據我了解,西貝的打賞,更多用于內部獎勵:西貝的管理人員看到一線員工服務好、熱情度高、主動積極,管理人員給他們打賞。 也就是說,西貝將顧客打賞轉化為內部激勵,并不是讓服務員只圍著顧客打賞轉,相反,外部激勵轉化為內部動力,這種做法,值得贊一下!
服務員非常熱情,但是總是不斷提示:如果認可我們的服務,可以鼓勵一下我們!
當然,她很婉轉的說的。
但看到她衣服上的打賞牌,她不斷的熱情服務、又不斷的提示,我們不打,總感覺自己很小氣似的!
大品牌有品牌優勢,而且服務質量相對較高,他們推行打賞從顧客心理接受度來講,要比小店更容易一些。 我們小店,還是認認真真地把產品和服務做好,做好本分,讓大品牌去收打賞錢吧! 我們不跟他們拼,有顧客、有人氣,才是最重要的! ——小店的心聲。
倒推一下,打賞是讓服務員收入高了,可能也會帶動服務更好,但是,最后還不是讓顧客來買單? 這無疑是變相給顧客帶來負擔。 中國人的觀念里,服務是餐飲的義務,服務價錢是含在菜品里的。我認為,至少在現階段,大多中國人是這么認為的。 所以,現階段推打賞,早了點。 最后—— 從社會發展趨勢和餐飲行業發展來講, 打賞,是進步,是趨勢,是對行業和社會的推進! 但具體到每家餐飲企業,是否推行、什么階段推行、如何推行,值得思考和探討。 各網絡媒體上有很多關于打賞的“好處”,這些就不再多談。 今天《餐飲時報》具體到小企業推行“打賞”的顧慮和糾結發出來,是讓大家有個客觀的權衡。 本文屬于《餐飲時報》原創,尊重原創,任何平臺、網站轉載務必請帶以下圖文及微信號。
—更多往期內容,直接點擊下面題目—
1.沒裝修,不玩營銷,100平米店竟月入50萬?
2.如此菜單設計,毛利至少升5%
3.路邊烤串店的新生存法則:進駐購物中心
4.掀起“水貨”旋風的57度湘,又出新品牌:吃飯皇帝大
5.什么神器讓餐廳一個月回本?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