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960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產品主義很簡單,不就是做好飯,賣好毛肚唄!” 提到火鍋黑馬巴奴倡導的“產品主義”,不少人都有類似的解讀。這有點像盲人摸象,出發點不同,思維框架不同,共鳴點不同,結論自然也不同。 自2015年提出以來,關于它的爭議也從沒有斷過。
?餐飲老板內參 劉曉紅 發于常州 ▼ “產品主義:餐飲品牌的基因”——雖然已經第四次系統分享產品主義,但分享會的主題依然“固執”如此。 △ 杜中兵 問及為何沒一點“迭代”精神,老杜莞爾。“這正是產品主義的精髓:守正,縱然千變萬化,根要始終不變;出奇,守住根,才可以千變萬化,與時代同頻。” 那么“產品主義”的精髓是什么? 老杜的答案是,品牌要始終用產品說話,以產品代言,永遠以產品為介質和顧客發生關系。 就像提到麥當勞會想到漢堡,提到星巴克會想到咖啡,所有偉大的餐飲品牌,都是以產品為入口,經過強大的體系化溝通和表達,讓品牌和產品實現“逆等”。 就像去蘋果直營店的感受,工作人員永遠在講產品,而不是主動給你端茶倒水,超越產品直接服務你的人。 因此,產品才是品牌的原點,品牌和顧客談戀愛,一定是一場以產品為紐帶的“三角戀”。 這也是餐飲的規律,吃什么是消費的開始,比如午餐時間,你首先會想吃包子,吃水餃,還是吃米飯?假如選吃包子,你會接著想,誰家包子好吃。 消費的路徑就是品牌打造的路徑,產品才是餐飲品牌的“1”,是品牌與消費者關系的開始,裝修、服務、體驗等都是后面的“0”,沒有產品這個“1”,后面再多的“0”都沒有意義。 ▼ 餐飲遍地都是“1”,為何做成品牌的鳳毛麟角? 做火鍋的浩浩蕩蕩,為何巴奴能夠走出老大的陰影? 成功的原因很復雜,但最凌厲的殺招是“找不同”。 △ 巴奴常州分享會現場 用老杜的話說就是“我比你更好就是競爭力?未必!只有創造不同,做出獨特,才能形成顧客消費你的理由。” 巴奴逆襲海底撈,源于“服務不是我們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海底撈向消費者展現的是服務的超配,巴奴提供給顧客的則是產品的超配。海底撈越來越注重時尚感國際范兒,巴奴則回歸傳統,突出火鍋的質樸厚重、歡樂圍聚。 如果因為“找不同”而取得巨大成功只是偶發個例,那么產品主義的方法論就沒有說服力。規律的迷人之處恰恰在于它的普適價值。 在運動服飾領域,一家叫安德瑪(UnderArmour)的年輕品牌,就在2014年超過了阿迪達斯,一躍成為全美第二大運動品牌,向體育用品大鱷耐克發起挑戰。而安德瑪之前,阿迪達斯、銳步、匡威等重量級挑戰者對耐克的霸主地位覬覦多年,使用高科技、雇傭體育明星、瘋狂打廣告等策略,都沒能如愿。 △ 安德瑪的單品爆款 安德瑪的成功秘訣就是“找不同”,耐克做的是大而全,安德瑪則用10年打造一個單品爆款“吸汗T恤”,耐克倡導的品牌調性越來越溫情、優雅,安德瑪則回歸競技體育的狂野、殘酷,形象片不請大牌明星,而以粗燥的地面、巖石,未知的森林做背景。 需要強調的是,“找不同”一點也不簡單。 從2009年進入鄭州市場以來,巴奴就提出了“本色本味”,區別于海底撈的服務,然而本色本味是什么,消費者是無感的。直到經過3年的折騰,進一步聚焦于毛肚,巴奴才開辟了專屬通道,打造出了清晰的目的性消費。如果用打靶來形容,“本色本味”只打到了一環,“毛肚”則打到了十環。 為了突出毛肚這個主角,巴奴在內部運營上,把原來的近100道菜砍到了不足40道。在店面體系上,將高峰時期的100多家店砍到只剩下17家直營店,每年的凈利潤直接損失上千萬。 然而,減法不是“打碎了鎖鏈,心中只剩一團廢墟”,而是圍繞焦點,做無所不用其極的加法,崗位設計上的“毛肚特崗”,企業文化上的“人人都是毛肚火鍋專家”、相應的組織考核體系以及品牌形象推廣等,是毛肚戰略背后復雜的支撐體系。 因此,突出不同并非“刪菜單”就可以做到。 將“產品主義”簡單化,就是源于只看到了巴奴的砍產品、砍店面、砍營業額、砍利潤,卻忽視了它的閉環邏輯——基于一個品類結構進行充足的資源匹配和環繞型創新,從而實現在空間維度上減少供應,卻在時間維度上加速迭代。 ▼ 海底撈的成功是體系化的成功,但它成名的爆點是“服務好”。 巴奴的服務絲毫不弱,但它種在顧客心智中的爆點是“產品好”。 這是“產品主義”品牌實踐論的要訣,“你以為你是誰”不重要,“顧客以為你是誰”才重要。 “真正的差異,并非現實中的差異,而是消費者心智中的差異。工商局給你注冊不管用,消費者在心中給你注冊才管用,全中國那么多包子,提到包子想到誰?如果你建立起來你就厲害了!” △ 讀懂顧客在想什么,就知道如何占領其心智。 如何建立“逆等”?答案是讀懂人性! 人性是什么?杜中兵舉了一個例子:? 星巴克的咖啡,一杯成本5元左右,為什么它賣到30多元人們還趨之若鶩?而你天天打折促銷,一味取悅迎合,卻總也留不住人? 因為星巴克是咖啡連鎖品牌中的登頂者,從“物質至上”到“物質之上”,打通了向社會賦能和布道的價值輸送通道,引領了人的情感需求、精神需求,成了標準的制定者。 打折的背后則是食材的打折、服務的打折,說明你生意不好,只會讓消費者逃離。這就是人性,人性不可違。 而只有死磕自己,才能走向競爭的最高境界,讓品牌登頂,成為人們心中某一類產品或服務的代名詞。 “就像登山,有的人是半路上看見驢就去牽驢,看見雞就去抓雞,有的人是登到山頂再說,什么都不要亂我。登頂的價值在于整個山都是我的,而且山可以生長驢可以生長雞,你能抓住一切俯視一切。如果為了牽一頭驢抓一只雞而沒有登頂,你只是抓住了那一刻。” 這也是做生意和做品牌的區別:賺錢未必能登頂,登頂未必不賺錢。在不同的時空維度上,選擇沒有對錯,但風景注定不同。
—點擊下列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參干貨—
哈佛商業難題|餃子界隱形冠軍|外賣O2O危機
老板和高管撕逼|性價比之道|餐飲紅黑榜
高翻臺率的秘密|雕爺牛腩內幕|金錢豹被追債
新美大PK|最傷感情的二貨餐廳|讓顧客愛一生
統籌:張琳娟|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