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全面推開的營改增試點至今已經施行一周多。
那么營改增,對餐飲企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是否如之前所預料、為企業帶來減稅紅利?
餐企該如何才能享受到營改增帶來的利好?
——《餐飲時報》重點報道
——《餐飲時報》重點報道
海底撈預計營改增后毛利上升3%
此次營改增,海底撈方面透露,經過多次測算,營改增后,預測將至少提高3%個利潤點,這也是此前眉州東坡作為北京市餐飲行業首例實施營改增企業時對外透露的數字。
對于此次營改增將給餐飲企業帶來哪些變化,記者采訪的華天餐飲集團、花家怡園、蟹老宋等多家企業負責人均表示正在觀望和學習中,還需要等新政實施一個月后再看稅務報表。
餐企最晚9月實施營改增
海底撈將5月10日在北京統一實施營改增,為何比其他餐飲企業晚實施呢?
海底撈方面稅務負責人介紹,國家稅務部門對營改增實施是有緩沖期的,可延續到6月30日,而北京市稅務部門規定生活服務類企業可以延續到8月30日。
“企業實行這項新政,一是對員工培訓量很大,海底撈要確定順利執行營改增政策,并且逐步推行。另外我們在北京的30家門店還有之前預存的營業稅發票,統計一下大概還有10萬份,所以對此要有個消化過程。”海底撈方面表示,作為一般納稅人,海底撈實施營改增,帶來降低稅負的變化,要比其他小規模餐飲企業更高。
很多餐企還“摸不著頭腦”
采訪中,很多餐飲企業表示,還不確定營改增之后到底會給企業帶來哪些變化。
北京花家怡園董事長花雷對于營改增也有一些迷茫,“目前營改增剛實施一周,對于簋街很多餐飲企業來說,既沒嘗到甜頭,也沒吃到苦頭。因此我們都不太知道這項改革到底會使企業有何變化,雖然政府部門說對我們是有利的,但到底怎么有利也沒說,培訓的也少,我們也在談論這個事,很多餐飲企業的老板、稅務總監都感覺挺彷徨。”
“對于花家怡園來說,即便是財務總監對肉菜采購、建筑裝修等購買的東西,哪些能抵稅,哪些不能抵也并不清楚,我相信不止我們一家遇到這個問題,很多餐飲同行都摸不清呢。”花雷指出,餐飲企業負責人去稅務局培訓一次課,也不能對所有事都明白,還有很多羅列不到的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適應磨合。“不過,最終降稅能對餐飲界有好處,就是幫助我們的一件大事。”
營改增后餐企如何繳稅?
從營業額而言,目前很多餐廳都要歸到小規模納稅人行列。這意味著,5月1日后,餐廳繳稅的綜合征收率會降到3%,稅負將明顯降低。餐飲業還有很多都是個體工商戶,而我國營業稅和增值稅都是有起征點的,這部分月銷售(營業)收入不超過3萬元的餐廳,原來免征營業稅,將來還會繼續免征增值稅。
當然,很多人也會注意到稅率調整為6%,這是否意味著稅負增加了呢?
以前,營業稅收的是一個環節稅,就是說只要營業了,不管是賠是賺,都要繳稅。
而增值稅收的是一個是基于商品或服務的增值部分征稅,稅率有所提高,但一些固定資產購入成本可以抵扣,實際稅負反而是降低的。就是說,雖然稅率提高了一個百分點,但應稅銷售額會降低很多,整體來說繳的稅比現在還是少的。
根據營改增的試點方案,以年銷售額500萬元為界限,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屬于一般納稅人,500萬元以下的企業為小規模納稅人。根據規定,營改增后小規模納稅人將從過去普遍征收5%的營業稅降為3%的增值稅征收率,稅收負擔總體下降近四成。
這意味著,一般納稅人的減稅是有條件的,需要通過增值稅進項抵扣實現,而小規模納稅人減稅則是“無條件”的,可以直接享受稅率降低帶來的減稅。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醒,營改增從稅制設計層面保證了行業稅負只減不增,不過并不代表所有企業稅負都會下降。“企業還需要提升管理水平、結合自身需求正確運用營改增細則,才能真正享受到營改增的紅利。”
營改增后,餐企稅負變化?
小規模納稅人
從營業額來看,目前很多餐飲企業都屬于小規模納稅人。這意味著,5月1日后,這部分餐飲企業繳稅的綜合征收率會降到3%,相比之前的稅率5%,稅負將明顯降低。
例如,一家餐館月營業額10.3萬元,“營改增”前,需要繳納5150元(103000×5%)的營業稅。但“營改增”后,在征收率為3%的情況下,只需要繳納3000元[103000/(1+3%)×3%]的增值稅。
按照這一比例,“營改增”將讓餐飲業的小規模納稅人稅負降低41.75%。顯然,相比當前的稅負,“營改增”后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一定會降低。
此外,餐飲業還有很多都是個體工商戶,而我國營業稅和增值稅都存在起征點,對月銷售(營業)收入不超過3萬元的餐飲企業,原來免征營業稅,營改增過渡期,應該還會延用之前的優惠政策,繼續免征增值稅。
一般納稅人
在餐飲業增值稅稅率已確定為6%的情況下,相比之前適用的營業稅稅率5%,上升了1%,但這是否意味著稅負增加了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營業稅以營業額為征稅對象,而增值稅是基于商品或服務的增值部分征稅。餐飲業通過加工食材向顧客提供餐飲成品,其特點是直接材料支出是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等。從采購食材、加工食材、銷售產品的角度看,餐飲業與其他主要借助人力資源完成的服務業不同,與制造業有相似之處。但是由于營業稅不能抵扣進項稅額,因此餐飲業納稅人在“營改增”之前存在較大的重復納稅,即購入直接材料時實際負擔了材料的增值稅,但提供服務時又要以包含材料增值稅的營業額為計稅依據繳納營業稅。“營改增”后,餐飲業納稅人可以通過取得增值稅抵扣憑證而消除重復納稅。
例如,一家餐館每月購買適用13%稅率的原材料20萬元,購買適用17%稅率的酒水、飲料等原材料10萬元,如果不考慮其他成本,該餐館每月營業額為200萬元,“營改增”之前的每月應繳營業稅為10萬元(200×5%),“營改增”后,每月應繳增值稅為7.57萬元[200/(1+6%)×6%-〔20/(1+13%)×13%+10/(1+17%)×17%〕],應納稅額相比之前也降低了不少。
由此可見,稅率雖然提高了一個百分點,但應稅銷售額會降低很多,整體來說繳的稅比現在還是少的。
稅務總監業務能力將受考驗
與營業稅相比,增值稅在稅率/征收率、營業收入計算、計稅方法、發票管理、申報資料、征收機關等環節都出現較大變化,特別是抵扣制的計稅方法、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申報表格的填報難度和數量等,都較營業稅時期增加了難度和復雜程度。
一名受訪的餐飲業人士稱,除稅費外,他們還要考慮人力、租金、水電氣等在營收中的占比,“這些成本大概能占到營收的85%,所以要學習的新規很多。”
有業內人士指出,營改增對餐飲企業的稅務總監的個人業務能力也是很大的考驗,也就是說業務能力強的有可能給企業降稅,反之還有可能比原來交的稅更多。
營改增能否減負到位?
餐飲業一直喊“減稅”,喊了這么多年,這次餐飲業終于被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
當然,這也要求餐飲企業完善財務制度,特別是一般納稅人,因為減稅是建立在有進項抵扣的前提下。打個比方來說,如果餐廳去菜市場采購食材,小攤販是無法給發票的,這部分開支就不能抵扣。
此外,對于餐飲業來說,人工成本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這些不能抵扣。極端的話,如果無任何抵扣項,則企業繳稅按照6%的稅率,繳稅額不減反增。
因此餐飲企業營改增之后,對一般納稅人而言,應完善財務制度,關注發票的取得、使用和管理,最終整體稅負會降低。
營改增,餐飲人心聲不同
《試點方案》中提到5萬月流水以下企業按3%征稅,營改增對餐飲企業來說可能會增加成本、利潤降低。因為大部分的餐廳的供貨商都不能提供增值稅發票,對于供應商企業有些是沒有資格開增值稅發票,有些是開票會提高成本,提高供貨價,這個成本很可能轉嫁到餐廳,餐廳在不能提價時,就得壓縮利潤,一些個體者認為,真正給餐飲業“減稅”的做法還是應該直接降稅點。
不敢把企業做大的顧慮,也代表了很多餐飲老板們的心聲。在北京擁有18家分店的一連鎖企業,每家分店依然是獨立企業,所以雖然整體企業的年收入已近億,但每家的規模仍可以列入小規模的范疇。像北京這家連鎖企業的餐飲很多,不發展為“一般規模”,就是因為擔心找不到抵扣進項,很容易從微盈利滑向虧損。
經營港式菜點的表妹靚點餐廳總經理李靜陶則對營改增表示十分樂觀。他的餐廳同樣是小規模納稅人,他認為餐飲業中小規模納稅人居多,營改增取消了之前的營業稅,將增值稅定為3%,讓他的餐廳直接得到了實惠。他認為,餐飲業的增值稅發票少、抵扣少,但整體來看,營改增后還是會比目前稅費低。
經營云南大理特色菜式的無量山下餐廳總經理本盛分析說,有些餐飲公司所以會感到營改增的壓力,是因為其財務制度不規范,如果餐飲企業每項支出是有發票的,每項進貨都是有發票的,那營改增肯定是能降低公司成本的。但是目前有些企業進貨沒有發票是已經采用了避稅的方式,在走向規范的過程中,是補齊這些成本,自然顯得比原來付出的多了。他也坦言,目前讓餐飲供貨商都提供發票是不符合行業實際的,但隨著財務規范化,特別是企業要做大做強,確保進貨的安全可追溯,還是不能夠逃避營改增的方向。
《餐飲時報》更多往期精彩內容,
直接點擊下面題目即可閱讀!
1.風靡餐飲界的“大盤菜”,到底能火多久?
2.一場“服務員選美”比賽,拉人氣、增營業額,餐廳一舉多得!這樣的營銷,顧客愿參與,餐廳不花錢!
3.海鮮店網上賣餐,30天成交889筆,淘寶開店、非團購的營銷模式,餐企可嘗試!
4.有圖有真相:這些菜品憑什么銷量好?
5.同款產品賣出更好價錢、讓顧客一吃記住,教你10招,都好用!!
6.3分鐘一張鮮豆皮,現做現賣、氣氛熱烈,這款神器把餐廳經營帶起來!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2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