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一直是餐飲管理者想降又降不下來的高額支出。但是,有人卻僅僅換了一個排班表就節省了44%工時,從而大大提高凈利潤率。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用工“老年化”,餐飲用工又多了個難題
廣州某步行街有將近二十家餐廳,其中三分之二的店門口放著招聘廣告,從咨客、服務員、收銀到儲備主管、大廚、店長等崗位,薪資在3000元-5000元不等;有的餐廳的店長、經理甚至開出了6500-9000元,廚師長7000-8500元的高薪。
“我們的招聘啟事年后就一直擺在門口了,現在快3個月了,還沒有招齊人!”在走訪的過程中,一位負責餐廳招聘的主管告訴紅餐網(微信號:hongcan18)記者,做招聘工作也是有苦難言。
“首先公司有規定,工資和福利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不能比市場水平高出太多;招人最好要有經驗的,可以省掉培訓時間和費用。但之前已經面試了十幾個人,有幾個符合要求的覺得工資低、活累,不愿意來。到現在店里都缺著人手呢。”
小吳高中畢業后隨親戚到一線城市務工,一開始什么都不會,技能門檻較低的餐飲服務員成為了他從業的第一站。
“大部分時候我們從早上十點,干到晚上十點,中間只休息兩個小時,假期也很少,累是肯定的。關鍵是,工資低,如果餐廳不包吃住,我們真的很難生活下去。”
兩年過去,不論是職位還是工資,小吳在餐廳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空間,于是他選擇了辭職。現在他在一家工廠里做流水工,工作依舊是重復的,但至少工資有盼頭。
和小吳持相同看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
相關報道顯示,在北京、濟南等地,餐飲市場不僅是“用工荒”,更是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老年化”現象。因為用工難,餐廳不得不放寬年齡限制,一些餐廳過半的服務員都在40歲以上,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叔大媽唱主角。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少愿意留在餐飲行業扎實打拼。對他們來說,餐飲行業的職業‘地位不高’,門店的崗位更是技術含量低。”餐飲資深實戰導師賴林萍表示,餐企如果沒有好的培訓和提升機制,很難留住年輕人。
餐飲行業的用工難題,迫使餐企必須做出改變。然而,站在企業管理者的角度而言,成本永遠是他們需要考慮的第一要素。
傳統餐飲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長期以來靠的是“人海戰術”,靠廉價勞動力成本來支撐利潤點。特別是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房租、原材料等成本日益透明化,餐飲行業能壓縮的也只有人力成本。人力成本成為企業經營利潤的最顯著杠桿,也成為主要的可控因素。
顯然,“人海戰術”已經不再適用于這個行業。在年輕主力人才大量流失的情況下,提高每一個“人”的利用率,比盲目招人要可靠得多,一套以人力精算為核心理念的餐飲人力資源服務體系應運而生。
一個排班表節省44%工時,如何做到?
人力精算,即降低和優化人力成本的一套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運用系統追蹤和分析儲存的餐企人力大數據,對每個員工的技能表現、歷史工時、經驗效率等進行標記,再根據每家門店的ERP數據或經營情況,通過系統精算算法進行精細排班,提高“人效”的同時降低成本。
概念聽起來拗口,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兩個圖表對比,解析餐飲企業可以如何通過人力精算,提高用人的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圖一(點擊可放大)
圖一是某傳統餐企門店的排班表,一共15個員工,每個人負責一個特定崗位不變。該店員工最早的從早上8點上班,最晚22點打烊。工作時間最長的為收銀員,一天要連續不間斷工作14個小時,工作時間最短的也要9個小時,而大部分人的工作時長為10-12個小時。
通過計算,這15個員工,每天要共同工作164個小時才能做好一個店的所有工作。
△圖二(點擊可放大)
△圖三(點擊可放大)
圖二為人力精算后的排班表,將每個員工的崗位和時間做分割,不同崗位的人在不同時間段做不同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
最終除店長要工作12個小時以外,其余11人每天都只需要工作8小時,就能完成一個店一整天的所有工作。
從15人到11人,從164個工時到92個工時,一個門店一天可以減少4個人力,節省44%的工時成本。
“因為餐飲企業的人力成本一般占到營業額的20%,凈利潤只有8%左右,如果通過人力精算的排班方法,可以省10%的人力成本的話,對凈利潤的提高就能達到25%,對餐企而言,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國內人力精算概念倡導人、喔趣科技創始人儲峰表示。
為什么通過排班調整就能節省這么多工時?人力精算排班是如何做到的?
前提:建立人力資源大數據,精準預測排班需求。
人力精算的基礎就是門店營業情況和人力資源的信息化。
“有了信息化能做更加精細的人力成本管控。在信息化的基礎之上,把人作為企業的戰略資源在營業需求和人力之間做高效的匹配,最后達到企業和員工的雙贏。”
儲峰表示,門店的營業情況,客流高峰、低谷是哪個時段?總體營業情況如何?根據這些歷史數據可以預測接下來一個星期內的營業情況的變化。
同時,大數據也包括搜集員工的個人技能標簽,比如劉波原本職位是服務員,但其實他也能勝任備貨、收銀、接待、傳菜等工作,各項工作熟練度怎樣,能做多少工時等,這些個人標簽將被錄入大數據系統中。
有了這些大數據,才能進一步運用精算算法,精準安排當班人數。
1、增加員工技能,實現一人多崗。
現在大多數餐飲企業還是奉行一人一崗不變動的排班原則,實際上可以更靈活,根據員工的技能和技能熟練程度,將時間顆粒度細化至一小時甚至更低,實現一人多崗。
△王紅排班對比(點擊可放大)
如王紅,原本要連續做11小時的服務員工作,多技能潛力被挖掘之后,她可以先做1小時接待,然后做4個小時傳菜,中間休息一小時,然后做兩小時接待再傳菜。一天只需要工作8個小時,中間還能休息。
這種最小化時間顆粒的排班方法,對員工而言,工作時間更短,對企業而言,節省的時間就是成本,而且將時間控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
一人多崗對個人工作能力要求更高,這就需要餐企做更多的員工培訓,充分激發員工的潛能。而這種方式也更適合標準化程度較高的餐企。
2、靈活安排人手,合理使用臨時工。
懂得提高固定員工的工作效率,也要重視臨時工的價值。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時期”成為過去,勞動力市場將逐步進入供不應求的階段。依循此道,餐飲行業未來的用工方式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固定合同制的員工會越來越少,按時計酬的靈活用工會越來越多。”儲峰認為,減少固定員工,多用臨時工將是未來餐飲用工的主要方向。
根據人力資源大數據,事先可預測出客流高峰或是低谷持續時長以及人力需求。比如11點到下午2點之間這個高峰,11個固定員工到齊還不能完全應付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安排兼職人員。
“兼職的人完成既定工時之后是可以離開的,那么低谷時期就不會造成人力浪費,餐廳的固定員工可以相應減少。”
除了以上兩個方法,人力精算理念還提倡在多店之間做人力共享。
社區店、商場店、街邊店的營業狀況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餐企做排班的時候,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讓不同業態,相距又比較近的多家門店實現人力共享。
根據不同門店的高峰低谷營業時段以及員工個人的技能標簽,員工可以選擇同一天在兩三家店內工作,這樣他的時間可以充分利用,技能也可以充分地發揮出來。
結語
換一個排班表就能節省44%工時,表面上換掉的只是一個表格,然而實際上是餐飲用工思維的轉變,而這一轉變背后,還需要一套完整的軟件系統做支撐。
喔趣科技就是“WorkTrans人力精算解決方案”的研發公司,他們致力于推動中國用工方式的變革,在企業和員工之間創造更高效的匹配方式,進而提升行業以及整個社會的生產力。
編輯 | 紅餐網_方槍槍
為什么大家不愿意干餐飲?終于有答案了
餐飲服務人員平均薪酬超7000?!誰信吶!!
為什么他們總能招到人!?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渠道
餐廳工時節省40%,利潤上漲25%!聰明的老板這么做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