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25年來最重要的上市制度改革已經箭在弦上,內地監管鼓勵新經濟企業在A股上市的制度改革也已奏響號角。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紛紛向新經濟企業、獨角獸企業拋出了橄欖枝。
螞蟻金服、滴滴出行、小米科技、摩拜ofo等大家所熟知的獨角獸企業大多集中在科技互聯網行業,而和大家息息相關的餐飲行業,國內卻鮮有廣為人知的獨角獸。人們所熟知的依然是國外的星巴克、肯德基、麥當勞等,甚至是吉野家和味千拉面。
從數據來看更為直觀。番茄資本在2017年年底發布的《中國餐飲業投資報告》顯示:美國有 50 家餐飲企業上市;英國有18家餐飲企業上市;日本有 97 家餐飲企業上市;香港本土的餐飲企業上市的總共有 24 家;而中國大陸的餐飲企業算上在美國、香港、國內A股上市的也才15家。
從人口基數來看,中國餐飲行業的上市企業的數量是極其不匹配的,和歐美差距大,和鄰國日本的差距更大。
01
挖掘表象差異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過往在分析國內和國外的餐飲行業差異時,大多將差異歸因為:中餐標準化難;競爭激烈、行業集中度低、利潤率低;連鎖化、標準化經營需進一步提升等因素。但上述這些總結出來的觀點10年前和現在幾乎沒什么變化,甚至10年后也未必會有大的變化。但實際上,以上都是些淺層的原因,并非本質。相比歐美,尤其是鄰國日本,更深次的原因其實應該是:國內餐飲企業資本化能力不足,創新力缺乏。
從投融資的角度來看,投資方對國內餐飲的投資偏謹慎態度。一方面在于國內餐飲行業上市企業寥寥,投資退出機制不夠成熟,投資回報難以預期;另一方面在于真功夫、大娘水餃、一茶一坐、俏江南、黃太吉等餐飲連鎖,曾在短時間內獲得資本青睞,但后續多遭遇管理、運營等成長的天花板,一些甚至陷入了經營危機,為資本投資餐飲蒙上了一層陰影。
雖然餐飲行業進入的資金門檻不高,但連鎖餐飲仍具有較高的管理門檻,在門店運營、供應鏈整合、人才培養等方面仍需要精細化管理,難以像打造一些新興互聯網企業那樣一蹴而就,甚至三五年內就能上市,餐飲企業需要穩扎穩打。所以海外餐飲投資機構幾乎在2016年和2017年就全面撤離,如今只有國內的投資機構作為主力還在支撐餐飲行業的發展壯大。
不僅僅是投融資和資本化的問題,國內的餐飲企業和鄰國日本相比,還面臨的窘境是創新力。
日本餐飲早在70年代,就已經實現大規模發展,實現餐飲業向產業化、標準化發展。最典型的標志是冷鏈,冷鏈發展了,才可能產業化、標準化。 標準化、技術化的發展才能帶來業態的多樣化和創新。
直到今天,日本餐飲行業依然非常著重菜品研發和提供超預期服務: 例如云雀烤肉店,在日本有3000多家店鋪,其食材雪花牛肉是非常高級的;串燒連鎖店鳥貴族,主打的產品是雞肉烤串,所有的菜品都是280日元,它價格非常便宜,但是烤雞肉串的量比別人大,甚至可以達到3倍,這是它的吸引力所在;金魚海鮮店,在日本有50多家店鋪,有款菜品叫六種生魚片拼盤,但實際上不止6種,是11種海鮮了,當菜品端到客人面前時,客人是會非常吃驚的。
△日本餐飲行業注重菜品
除了菜品本身要超出客人預期之外,還有在烹飪技術上研發創新,包括傳統的或新式的烹飪方法。這些烹飪方法,都是客人在家里不可能做到的,外出就餐看到這些,會感到非常新鮮,甚至充滿了娛樂性。
有差距其實并不可怕,只要能找到方法,縮短差距,甚至超越并非不可能。
但關鍵是,國內的餐飲企業們應該怎么做呢?
02
資本化時代,餐飲企業必須做出改變
上文提到的獨角獸企業滴滴先后至少拿到過十六輪、累計超過200億美元的融資,成為世界范圍內融資輪數最多的未上市科技公司。
而摩拜單車和ofo則相互較勁進行融資競賽,甚至融資額度和進度成為決定兩家企業的生死存亡的關鍵。
即便不缺錢的螞蟻金服,也啟動了Pre-IPO輪融資。
最終,獨角獸們在贏得融資競賽時,必然會選擇在國內或國外上市,為投資人贏得豐厚的回報,也會企業自身贏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甚至連產品尚未正式商業化的獨角獸企業“蔚來汽車”都已經傳言啟動赴美IPO。
應該說,資本化時代,企業的發展之路已經和資本息息相關,甚至被資本改變了玩法。
不進則退。餐飲企業也必須做出改變。
但在是否謀求上市時,餐飲行業的企業依然充滿爭議和分歧。
鄉村基創始人李紅、仔皇煲創始人薛國巍、臺資味創始人邱明輝等人力挺上市路徑。李紅認為:“當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理清了自己的使命和愿景后,當商業模式符合市場需求的趨勢,搶占市場成為品牌的先機,企業需要快速增長時,就需要資本助力發展。總之,把握好節奏,上市是里程碑,是企業發展的節點。”邱明輝則表態:“對于餐飲行業來講,餐飲企業上市能加快中國餐飲連鎖化品牌化全球化的進程,餐飲企業合規化是大勢所趨,上市一定是水到渠成。”
△鄉村基
但也有人遲疑和觀望。義泰昌創始人柳正天認為:“做餐飲最好穩步前進,把客戶體驗做好,把團隊做好,提升、分配好利潤。要知道目前做得好的餐企都沒有上市,可做好這幾點去上市了的餐企卻沒幾個,餐企上市之路還要謹慎觀察。”
△義泰昌
盡管對上市有一定的分歧和爭議,但加速資本化運作還是非常必要的。上市的好處還是顯然易見的。豐茂烤串創始人尹龍哲認為“上市可以融資,解決擴大企業經營資金需求問題;上市對企業管理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吸引人才有幫助,還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上市還便于收購和并購,增加股東的資金流動性。”
或許旁觀者清,營銷界的風云人物葉茂中,在深度觀察餐飲行業變革后,也公開發表了對餐飲企業上市的看法,核心觀點是“有條件要上市,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市”。在葉茂中看來:未來餐飲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必將由若干個餐飲上市企業集團控制;在當下上市餐飲較少的行業背景下,可充分利用資本力量進行優質品牌的整合、戰略資源的整合,便可事半功倍地構建帝國式的餐飲集團;
目前,絕大多數餐飲企業依然有極強的小農意識,目光不夠長遠,在財務規范、管理規范以及品牌打造上舍不得投入,恰恰是有大理想的餐飲企業彎道超車的好機會,所以應該盡早地做好各方面準備,要有贏在起跑線的戰略思維。
僅僅看餐飲行業來說的話,上市與否實際上是企業的資本化運作的選擇,但是放到更多的行業去看,尤其是產生獨角獸最多的科技互聯網創業領域來看,IPO是必經之路。
03
擁抱資本還不夠,還得提升學習力
日本餐飲企業創新的背后實際上歸因于帶頭人的學習力,而國內獨角獸批發地科技互聯網行業創始團隊的學習力也是杠杠的。
鼎鼎大名的阿里創辦的湖畔大學;相對低調的騰訊創辦的青藤大學;以及混沌大學等等,到處都是科技互聯網行業創始人的身影,甚至大家擠破頭想竄進圈子。一方面,作為資本方的阿里和騰訊,都想各自投資的企業間能夠形成整合協同效應;另一方面將自家的豐富經驗傳授給投資企業,讓投資企業獲得更好的成長,也為自身贏得更多的投資回報。
△科技互聯網行業的“大學”
而相對第三方的混沌大學等其實一方面在提升創始人的學習力,另一方面也在打造圈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融資。
可以說,即便是處在浪潮前沿的互聯網科技行業都深刻認知到了學習力的重要性,更何況在相對傳統的餐飲行業摸爬滾打的創始人們。
相較于科技互聯網行業有湖畔大學、青藤大學和混沌商學院等等一大波學習組織不同,聚焦餐飲行業的組織則鮮有耳聞。可喜的是中國餐飲屆有了對標湖畔大學的“餐飲IPO成長營”。
窄門學社開辦的“餐飲IPO成長營”甄選具有IPO目標及潛質的優秀餐飲企業創始人,由國際商學院資深教授量身打造餐飲IPO課程體系,上市企業家實戰經驗指導,行業頂尖咨詢公司、券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為學員提供戰略、法務、財務、融資、股權設計等全方位的上市咨詢支持。
“餐飲IPO成長營”,很有可能成為餐飲行業的“湖畔大學”,成為垂直領域的標桿。
導師陣容:上市公司董事長、營銷界風云人物、投資界大咖齊聚
強大的導師陣容囊括企業家、營銷專家、投資大咖、戰略大師和上市顧問專家。
1餐飲界的頂尖企業家傳道受業,傾囊相授
上市企業導師陣容包括A股上市公司絕味鴨脖董事長戴文軍;寶島臺灣上市企業王品集團董事長陳正輝;中國第一家A股上市的民營餐飲企業湘鄂情創始人孟凱;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快餐連鎖企業鄉村基創始人李紅;港交所主板上市的餐飲企業唐宮總裁翁培禾。餐飲萬店代表正新雞排董事長陳傳武;三汁燜鍋第一品牌黃記煌董事長黃耕;產品主義教父巴奴毛肚火鍋董事長杜中兵……
2 頂級營銷大師葉茂中“點撥”品牌營銷
3 頂級戰略導師羅盤戰略定位李廣宇來“定位”
4 頂級投資人導師投出餐飲界的“京東”
包括投資了京東、新美大、網易、三只松鼠、真功夫等企業在內的投資女王徐新、投資周黑鴨上市的天圖資本CEO馮衛東、投資絕味食品上市的上海復星創投總裁王長穎以及九鼎投資大消費董事總經理王欣
5頂級顧問專家保駕護航
推動多家企業上市的國內頂尖券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將擔任本次課程專家顧問分享。來自廣發證券、普華永道、中倫律師事務所、啟元律師事務所等合伙人都將全程保駕護航
課程體系:推陳出新,打造獨特的私董會
餐飲IPO成長營”則包括全年6次課程,1次海外上市公司游學:每次課程2+1模式:2天國際商學院教授與企業家授課;1天上市董事長與專家閉門輔導私董會;
課程體系中除了教授分享外還打造獨特的私董會,由上市企業家和專家為餐飲界的董事長們親自閉門授業。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