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再爭啦!中餐到底要不要標準化,他給咱扒開一層層皮

    中餐到底要不要標準化,標準死還是不標準死。吵了這么多年,終于有人把它給說透,并告訴我們,這樣的爭論毫無意義,因為一開始就錯了。

    中餐全球推廣大使、淮揚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周曉燕

    在日前召開的“益海嘉里發展大會”上,中餐全球推廣大使、淮揚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周曉燕,向餐飲同仁深度剖析“烹飪標準”與“烹飪藝術”兩者的關系,并為我們消除了中餐標準化的誤區。

    【業界爭論】

    中餐到底要不要標準化?

    爭論1

    中餐不標準 = 死路

    如今快餐連鎖店、中央廚房已經成為餐飲大趨勢,全世界都在走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的餐飲發展之路,如果中餐不趁早標準化,必然死路一條,無法走向國際。

    爭論2

    中餐標準化 = 末日

    藝術化、個性化才是中餐的特色,好比國畫、中醫、武術,一旦實施標準化,中餐就會大失特色,導致失去在全世界的競爭力。

    面對兩派爭論的這兩條“死路”,周曉燕將這些年美國、法國、日本與中國的飲食文化輸出作對比,試圖通過他山之石的借鑒,給予中餐標準化一個準確的定義。

    美國: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遍布全世界,全靠兩個字——標準。好比肯德基,對標準的要求已經完全超越產品本身。

    法國:法國人在全世界開餐館,牛扒永遠是五分熟。剛進中國時90%的人無法接受,覺得太生,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改變,直到現在70%中國人能接受。

    日本:生魚片剛進中國那時,95%的人無法接受,而日本人沒有改變,也不會把魚燙熟。堅持10年后,我們很多人接受了生魚片,并超過60%的人喜歡上。

    中國:中餐普及化依靠兩個字——迎合,你喜歡什么我就給你什么,比如同樣一個麻婆豆腐,但有可能是美國、法國、德國風味的。

    周曉燕認為,在國際上不同的態度,結果肯定也不同。多年后,中國人清醒了,意識到我們把中華餐飲的根和魂都丟了。

    而國家也開始重視,逐漸為中餐制定標準:揚州炒飯、安徽菜分別在2007、2009年制定了標準,湘菜也將在今年實施標準化。

    他堅信:中餐要走向世界,必須標準化。

    問題是,對于中餐標準化,我們一直存在著很多誤區。

    誤區1:概念模糊

    ——標準和經驗并不對立

    實施標準化,食物就不再美味了嗎?周曉燕拋出一個我們很少去思考的問題,標準化的“標準”從哪兒來?

    其實,標準恰恰來源于好廚師的經驗。

    5年前中國研發了自動烹飪中餐的機器人,可以自動炒200個菜,淮揚菜、魯菜、粵菜、川菜各大菜系都OK。

    這些菜品推出市場后,結果怎樣?所有客人都認為比一般廚師炒得好吃。為什么?因為機器人的標準正是來自“頂尖大師”的烹飪經驗。

    在大師的手上綁定一個感應器,記錄整個炒菜過程,用數控攝像頭記錄溫度、加調料、烹飪時間,之后由機器再現,然后讓幾位炒菜的大師親自品嘗,看看和他們自己做的有多大差距,再慢慢調整,直到最后機器人跟大師的水平幾乎持平。

    機器人做飯(圖文無關)

    再看德國一個全世界最好、最貴的烤箱,最大的市場也是中國。這個烤箱可以做300道中國菜,菜品正是德國廚師到中國各個五星級酒店走訪得來。回國后他們將這些技術轉換為數據運用到烤箱里,再把烤箱賣到中國。

    不管是我們研究的機器人,還是德國人打造的烤箱,它們提供美食的標準,正來源于頂尖廚師(或者各領域最棒的手藝人)。

    而嫻熟的技藝本身也是標準。周曉燕遇到一個做了30年面點的師傅,包出來的包子、餃子,份量誤差和機器幾乎一樣。

    所以,標準化與烹飪經驗不僅不對立,還是相互轉換,相互依存的。

    從中我們也要看清一件事,將來優秀的、頂尖的廚師只會越來越有價值,而一般的廚師將被智能化社會淘汰。

    誤區2:定位錯誤

    ——業態不同,標準化程度不同

    “用一句話來說中餐標準化,這句話本身就不科學。”在周曉燕眼中,定位錯誤是造成爭論的焦點,在快餐店、連鎖店、單品店、特色店等中餐定位中,很多人把必須標準化的和無需標準化的混為一談。

    所以,再爭論中餐到底要不要標準化,純然沒有意義。

    01

    快餐、單品店:100%標準化

    食材、加工、為生、出品、裝修,標準越多越成功。好比肯德基,不僅產品本身,管理也要求標準。比如培訓擦桌子要求橫擦5下,豎擦4下,少擦扣分,多擦更要扣分,少了不干凈,多了浪費人力,畢竟全世界幾萬家門店,累積起來不是小事。

    02

    連鎖店:約60%標準化

    好比西貝這樣的連鎖企業,純經驗和純標準都走不通。純經驗,速度太慢,成本也高;而純標準化,任何一個店面都無法操作。他認為應該做到不完全標準化:主打菜標準化、輔助菜地方化、其它菜季節化。

    03

    特色(精品)店:最高10~20%標準化

    不同菜品不同標準程度:核心菜標準化、主打菜個性化、宴會菜品主題化、食材選擇聯合化、菜品呈現藝術化。這種業態更依賴廚師經驗,而標準化比例較小。

    周曉燕和我們舉例,國內一家知名餐廳的核心菜“蔥燒海參”,不管你派多少人去他們店里學也是學不好的。

    既不在于這家店是否有所隱瞞,也不在于別人的學習時間長短。“他們全部標準化,將泡好的海參拿到廚房里,調好的調味汁往鍋里一倒就好了,最核心的東西你根本看不到。”

    誤區3:視野局限

    ——對中西餐的認知不足

    在很多人的既定印象中,標準化就是工廠流水線,既乏善可陳又缺乏創意。而這樣的標簽思維,或許正是你的誤區。

    01

    任何業態都可以存在藝術

    標準的東西同樣存在藝術,并沒有哪一個業態不能講究藝術,比如航空餐飲沒有藝術就是錯的,從菜品到包裝、宣傳等都可以是藝術。

    02

    中餐將以中國的審美來表達

    中餐目前還停留在西式包裝階段,菜品是中國的,醬料和色彩的運用卻都西化。周曉燕認為這個這只是一個過渡期,估計3~5年后,中餐就會以中國的審美來表達,再以后,中餐的呈現方式會和現在完全不同。

    03

    認為西餐都講究標準是誤區

    西方的東西確實很講究標準,但是西方好的菜品也極講究藝術和個性。有機會去國外米其林餐廳看廚師做菜,看廚師現場表演就一目了然。

    【呼吁】

    工匠精神不能缺失

    我們的烤鴨、包子、水餃都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傳承人越來越少,這是為什么呢?

    國手指香腸有800年歷史,祖祖輩輩都在一個小毛坯房里用手工制作,從早上起床就手工灌香腸、烤香腸。

    一個大企業和手指香腸的傳承人談合作,說用1個億買下他的配方和牌子,并將其推廣到全世界。傳承人說配方可以賣給你,但是牌子不能賣,因為企業將來肯定是工業化,而他的牌子是手工的。最后,他只將配方賣了出去。

    類似的情景也發生在日本。日本三大神:壽司之神、天婦羅之神、鰻魚之神。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店里只有9個座位,傳承人從18歲開始做,到現在已經83歲,每天自己手工做壽司。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圖片源自網絡)

    日本、中國很多有名、有錢的企業都曾經找到他談合作,并且都開出上億的優厚條件,但是老人家拒絕了。他說:“每次我做壽司時,我手里的溫度和米飯的溫度是有交流的,我的心和壽司也是有溝通的。”

    他說自己幾十年如一日,每天重復同樣的動作,只是因為相信壽司是有生命的。他不反對別人在全世界開壽司店,但是他的壽司店,根和魂都必須在這個小店里。

    “中國有百年的餐飲企業,有百年的產品。但是請問烤鴨之神是誰?餃子之神是誰?包子之神是誰?炒飯之神又是誰?”

    周曉燕呼吁:“工匠精神不是寄托在店身上,也不是寄托在產品身上,而是寄托在人的身上。人脈斷了,精神付之于誰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中國餐飲企業正在面臨精神缺失。傳承技藝很容易,但是傳承精神卻很難。也許一個匠人一個廚師,這輩子都成不了企業家,成不了領導者,但是工匠精神絕不能缺失。”

    記者 | 紅餐網_如珍 徐娜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3063.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0月25日 21:00
    下一篇 2017年10月25日 21:3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