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年,遇見小面做出了許多“破格”之事。
比如用重口味的重慶小面,在口味以清淡著稱的廣州城揦開餐飲界一道口子。
值此3周年之際,才剛驗證完小面單品的商業模式,又做起了模式改革。
遇見小面創始人 宋奇
談模式改革
如果你最近去到遇見小面的幾家新店(廣州天河路店、正佳廣場店、深圳來福士廣場店),請做好心理準備,它變了。
紅餐網(微信號:hongcan18)探訪的這家天河路街邊店,挨著肯德基。整個店看起來和以往的很不同,店面設計以淺灰為主,襯托著鮮紅的“遇見小面”和“小”等主體字。
店門口這燒烤檔最吸睛,店員拿著肉串、土司在無煙燒烤機上翻烤。你可以坐下來吃,也可以在面前的自助點單系統下單外帶。順延著燒烤檔的是熟悉的面檔。整個臺面,雖都是些油物、湯水、醬料,卻還是亮堂得反光。
恰逢中午飯點,樓上樓下90個座位都坐滿,燒烤也成了每桌必點。
關于這次探店,我們有太多的疑問,要請創始人宋奇為我們解答。
▲遇見小面創始人 宋奇
01
為什么做產品擴充?
3年下來,遇見小面變了,餐飲市場也變了。
宋奇分享,這幾年遇見小面活了下來,也從1家店發展到14家門店,每天服務的人數數量上升到七、八千,僅僅一碗小面,顯然已經不足以滿足越來越多的消費者。
而在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大家也不再只是追求速度,而是希望獲得美好的用餐體驗,那么一味追求翻臺率也不合適。
內外部環境全變,遇見小面原來的單品+偏快餐模式,需要往復合式產品+休閑模式走。
02
為什么選擇燒烤?
酸菜魚、芝士茶……宋奇大笑著說,當時腦袋里首先蹦出來的就是這些極紅的品類,然而在他們考察香港、上海等多個城市之后,最終還是鎖定了燒烤。
用宋奇自己的話,就是燒烤和小面“絕配”。燒烤偏重口味,和重慶小面毫無違和感。
除了搭配,還互補。原來的小面偏快餐,現在要留住客人,就得增加一些有目的性消費的產品,而社交屬性極強的燒烤就是不錯的選擇。
于是,原來產品種類從原來僅10幾款小面,現在一下子增加到40多款,形成“小面+燒烤+小吃+飲品”的復合式結構。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燒烤業態符合遇見小面嗎?
小面和燒烤既絕配又互補,看起來是完美的結合,但紅餐網還是打了幾個問號。
正因為燒烤社交屬性強,它的消費場景才往往是上班族放松時段,尤其是宵夜,幾個人約來一邊擼串一邊喝啤酒,吐吐槽說說笑。
但是如果放在遇見小面,場景好像不太對。
遇見小面目前14家門店,一大半在商場,部分在街鋪。
如果在商場,這個宵夜場景怎么實現?
如果在街鋪,那么多的燒烤品牌,大家為什么非得去小面館里吃呢?
對于這2個疑惑,宋奇不全正面回答。
目前商場里還極少有人做燒烤,他認為遇見小面剛好能夠抓住空白實現差異化。
但是我們反過來想,難道全國180000家燒烤店,只有木屋燒烤等極少數品牌想得到并且有能力進駐商場么?市場上留下這么大的空白,想必在技術上、模式上有非常多的阻礙,宋奇到底有沒有進行深入的市場調查呢?
“3年前,如果我們做市場調查的話,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遇見小面了,所有人都會告訴你廣東人不吃面,廣東人不吃辣。”
宋奇說了這番話之后,還舉例喬布斯當年要去掉按鍵做觸屏手機,全世界都以為他瘋了。而喬布斯卻回應,其實消費者并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直到你給了他們之后,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我要的。
言下之意,就是宋奇要像當時做小面那樣來大膽試錯,他堅信商場里也有燒烤的機會。
▲深圳來福士店(商場店)
回到對街鋪店的疑問,宋奇很明確遇見小面的消費場景和其他品牌的差異,他們面對的是較有消費力的白領。一個人加班完,想犒勞一下自己,來一碗面,兩個串,一杯飲品,大概40元,簡簡單單搞定。
這種模式是簡餐型燒烤,而非聚餐型燒烤,就好比呷哺呷哺和海底撈,前者針對一個人,后者針對一幫人,而遇見小面偏向于前者,目前在市面上確實是空白。
按照街邊店的邏輯,反推到商場店,哪怕不能經營宵夜,也能在午市、晚市、節假日盡量多地爭取到部分白領群體。
▲廣州天河路店(街邊店)
商場、街鋪兩路走,對于產品供應鏈的要求勢必很高,而宋奇享受這種挑戰,他相信挑戰中餐沒做過的模式,才是遇見小面的價值。
04
還是反對外賣嗎?
在宋奇眼中,餐飲行業最好的商業模式應該是最大化地提升時間、空間的價值。
在時間上,誰能越接近24小時營業的越好;在空間上,能產生更多的外賣、外帶更好。因為同樣是租這樣一塊地,能不能讓每一分鐘、每一平方都產生更多的營業額,就能判斷是不是優秀的商業模式。
從調整后的產品結構,從現場燒烤檔的指示來看,“外帶”已經被重視起來。
▲獨立的外帶窗口
那么“外賣”呢?在我們印象當中,宋奇從來不做外賣,并且是持反對態度的,他曾經表示,外賣產品質量很難保證,而小面是追求品質的,值得大家到店里來吃。
但是,隨著外賣市場越來越大,不少餐廳的外賣營業額甚至超越堂食,宋奇依然不動如山嗎?
“人都會變,企業也會變。”他坦誠剛開始自己對外賣的看法不太成熟,當時堅定地認為只要門店做好就足夠了。而隨著社會不停地變化,外賣解決方案也不斷成熟,并且有了更多的保障和安全管理,他已經改變了想法,考慮加入外賣隊伍。
只是時機尚未成熟,要等他成功破解一個“商業小天機”,使面食外賣易軟易爛的痛點從技術層面上突破,他才來做這件事。
“商業小天機”被宋奇保留著,他只是向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畫面:在烈日當頭,或是狂風暴雨中,坐在家里就能遇見小面。
05
回頭看,他有多敢
今天我們在這里談論遇見小面商業模式的變革,但是如果時間倒退3年,你可能會驚嘆,那時的遇見小面,別說是模式,甚至連名字都沒有。
它的誕生,說白了只是為救活那30平米餃子館,店里前一天還賣著餃子,第二天就掛上“重慶小面,紅燒牛肉面”的橫幅,做起小面生意。
▲3年前未有名字
只是誰也沒想到,小面這一救,不僅活了,還火了。僅僅經營3個月,就破了餐飲界的荒,獲得天使投資。而后便轉身,踏進廣州最核心的CBD珠江新城,讓一碗不能再貼地氣的重慶小面,登上了大雅之堂。
遇見小面紅了,宋奇創業的故事也滿天飛:港科大研究生;曾在麥、肯待過;賣小面后,每天穿著個大褲衩在店里炒辣椒、燜牛肉;和另外兩位高材生合伙(其中一位還是他太太)好不容易摸索出小面的標準化,甚至歸納出油溫210度、加20g鹽、煮30秒……
▲2016年11月獲得弘毅投資
當你才漸漸了解這個人,投資界就又一波波來了,南方賣面條的大佬九毛九投了,全國頂尖的投資機構弘毅資本也投了。(延伸閱讀:遇見小面再獲2500萬注資,一碗小面2年四次融資秘密何在?)
當你還在研究遇見小面的模式,它已經創造了幾個變態的數字,6000元/月的坪效,104平米萬科里店創造了33.8次的日翻臺率。(延伸閱讀:7天連開三家店,日翻臺高達33.8次!遇見小面餐飲創業史揭秘)
3年,很多人連一家門店的本都還沒有收回來,它卻成為了資本界的寵兒,融資4輪,開14家門店,斬獲無數年輕消費者。而今天,又在為全新的模式做嘗試。
這樣的瘋狂,也許是因宋奇,也許是因模式,歸根到底恐怕都是因這種精神,勇敢、大膽,引用宋奇的原話——敢為天下先。
06
事不嫌小,夢不怕大
既是這樣“敢為天下先”,卻又在“遇見小面”4個字里提煉出“小”字,用“把一件小事做好”來替代過去的“做好自己那一面”。
你看,新增的產品都叫什么名字,小串、小蹄、小鹵、小粉,都是些小東西呀。
你看,這幾個華南理工、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每天做的就是餐飲中的每一件小事呀。
事不嫌小,夢不怕大。就像他說的:把一件小事做好,就能改變世界。
這位85后最后用了這么一段話結束了我們的訪談:“我第一天到麥當勞開始收盤子、炸薯條、掃廁所的時候,也想不到今天會是什么樣子。很多人當初說30平米,隨便用20萬就可以買走,怎么還有人投資呢。但是只要你敢去想,敢去試,就知道方向對不對。
終有一天,生活會送給你一個奇跡!所以為什么叫宋奇呢!”
記者 | 紅餐網_林如珍
視頻 | 紅餐網_王偉羅小莊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8026395830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