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上 面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第1168期
▼
羅胖說,時間是朋友。 但從業十年的非典型 最可怕的是,你剛干掉了隔壁老王,卻發現對手是對面老張。 而你,只有先“干掉”自己,才能在這種生態里存活下去。
■餐飲老板內參特約作者|丁一
1
提防“時間的敵人”:
餐廳不再是唯一社交選擇
▽
2016年最慘的品類無疑是快餐,除了三高一低的行業因素,更重要的是來自跨行業的競爭——互聯網外賣。
很多人終于如夢初醒,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吃飽飯才是剛需!
▲互聯網外賣第一品牌:優糧生活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需求,多年來一直在強硬地支撐餐廳:社交。
餐廳是“餐+廳”,餐是食物,廳是場所。人為什么要去一個特定的場所吃飯?因為要社交。社交是剛需,所以餐廳也是剛需。
然而,我要說的是。餐飲業社交的剛需,也只是暫時的。甚至,早已經不像以前那么剛需了。
首先,當食物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在餐廳社交和在咖啡廳社交有區別嗎?在餐廳宴請和在辦公室宴請有區別嗎?在餐廳聚會和在宜家餐廳聚會有區別嗎?
▲你還可以在居然之家聚會,看他們推出的自營餐飲項目效果圖。
有一次,我就親自嘗試了一把,通過叫外賣的形式,在辦公室擺了一桌宴請商業伙伴,效果出奇的好。大家不但吃得開心,而且對同時吃到川菜、烤鴨、小龍蝦和肉夾饃的體驗拍案稱奇。
隨著各種業態加入餐飲功能,餐廳絕對不再是唯一的社交選擇。人們社交的時間正在被新生事物無情的搶奪。
很久以前,家庭聚會的方式,除了吃飯就是看電影,后面慢慢增加了KTV、洗浴中心、逛博物館、逛購物中心、農場采摘、親子樂園……
很久以前,人們結交陌生人的方式,只有吃飯……
但現在的年輕人,加個微信群看看朋友圈就解決了,更別提微博、陌陌、直播……
▲套路已經改變
種種事實都在證明,人們花在餐廳上的時間已經被無情的瓜分,并且不可逆,失去的時間再也搶不回來。這是最可怕的。
產品可以生產,但時間只有那么多。餐飲這個古老的行業,敵人來自各行各業,其背后的終極BOSS,是時間。
出路在哪?沒有出路。
你得接受沒有出路,習慣沒有出路,愛上沒有出路,然后,你才會放下對商業模式、標準化、定位的執念,踏踏實實的去做正經事:干倒隔壁老王的餐廳。
2
“不難吃”戰略失效:
年輕人不忠于品牌,只忠于自己
▽
在市場還未飽和時,尤其在2013年之前,餐飲市場是品牌與品牌之間的競爭。誰開的店多,誰就有品牌;誰是大品牌,誰就有聚客力。
為了做品牌、多開店、標準化,很多企業都采用了“不難吃”的產品戰略。因為要做好吃了,人才要求高,管理要求高,供應鏈也要求高,資源匹配不了,開不了全國連鎖。口味的缺陷,用品牌的溢價來彌補。
但現在,品牌的效用越來越弱了,年輕人不忠于品牌,只忠于自己。
▲現在的年輕人追求的是自我
另一方面,餐飲競爭激烈,美食品種百花齊放,沒有什么是年輕人沒見過的東西。
這就要求,要打敗隔壁老王,就必須得做的好吃、顯著的好吃,而不是不難吃。不難吃,沒有辨識度。
要做好吃,必須摒棄“薄利多銷”、“長尾戰略”等上個時代的觀念,重新配置成本結構:例如西貝,在2014年就提出好吃戰略,方法是配置高薪大廚,盡量保持門店現做,這些導致的成本上升,由大幅縮減產品線、品牌營銷提高售價等措施來平衡。
3
“去服務化”的悖論:
不進貢,就得死
▽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規律:凡是新興品類和市場,都會吹牛逼號稱去服務化,例如O2O風頭時的人人湘搞的無人餐廳;凡是競爭激烈的品類和市場,都強調服務,例如火鍋。
▲辣妹服務員是Hooters餐廳一貫的特色
火鍋按道理是最不需要服務的品類,但你仔細想想,現在服務水平最高的品類,是不是火鍋?原因很簡單,火鍋是競爭最激烈的餐飲品類。
服務這東西,是個千古難題:服務是餐飲最難管控的環節,把服務搞好了成本極高;但是,中國是沒有小費習慣的,服務上去了,餐廳和員工并不能多掙錢,而且,服務很多時候并不能提高顧客滿意度——吐槽海底撈服務過度的人大有人在。
但服務到底有什么用?我認為,服務好了顧客不一定會滿意,但沒有服務顧客一定會經常不滿意……
在風口浪尖的餐廳,門庭若市,不缺流量,優化效率是關鍵,翻臺是關鍵。服務?滾,愛吃不吃。來就得遵守我的規則,想要服務?對不起,你不是我的目標受眾。
▲為了不流失顧客,餐廳只好拼命在服務上下功夫。
但在紅海中的餐廳,啃的都是骨頭上的肉。搶不來更多的流量,所以每一桌客人都不能流失,這時候,服務的作用就凸顯了。
服務,就像對新美大的進貢,是餐飲企業不得不承擔的一塊“成本”——進貢不會有好處,但不進貢,就會死。
4
輕裝上陣:
砸錢做硬裝不如花小錢做軟裝
▽
要干死隔壁老王,不光要爭奪顧客、在用戶體驗上反超,還要在后端有優勢。
前端(顧客體驗)優勢,決定流量和收入;后端(成本、效率)優勢,決定利潤。換句話說,前端優勢決定活得牛不牛逼;后端優勢則決定能不能活。
餐廳投資,大頭是裝修,但到底什么是好的裝修?裝修的投入到底值不值?
舉個粗俗而不恰當的比方:80后發泄憤怒,會說“狗日的”,但90后表達不爽,說的是“今天我日了狗了”。
“日了狗了”是不會發生的事情,絕對不是真實的場景,但它所表達出的意象和情緒,卻得到了年輕人的無比認同。
因為這是一個感性的時代。
感性時代,年輕人在乎的不是真實的東西,而是他們得到的感受;年輕人在乎的不是材質、結構、歷史、你投入了多少錢,而是就餐的氛圍。
與其在硬裝修上投入,不如在軟氛圍上投入。
▲以軟裝制造氛圍取勝的居酒屋
2017年我們發展的策略,是不再做新店裝修,而是接手那些裝修過的老店,通過平面品的布置,加強餐廳的氛圍。這樣一來,我沒有裝修折舊輕裝上陣,隔壁老王,你特么和我耗得起么?
5
后話
▽
2017年,在干掉隔壁老王的路上,我們一定會越做越精、越走越遠。
這個世界,很多事情都讓人感到絕望。而只有開一家餐廳,似乎才能讓人看見一份踏實的希望。就像,在洪水猛獸一般的都市里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
但未曾想,活下來,竟取替了所有最初的夢想。
2017年,活著,就是生活。
作者簡介 丁一:餐飲連鎖品牌『串亭燒烤居酒屋』創始人
·END·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王艷艷 視覺|尚冉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