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發聲:不應簡單“唱衰”餓了么,應視為改進的契機

    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878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對于餓了么3.15被曝光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輿論,昨天,《人民日報》發聲:階段性發展之后暴露出來的問題,不應簡單“唱衰”甚至“一刀切”禁止,而應視為改進與升級的契機。

    與此同時,一線商戶們對此事也有一肚子的話要說。內參昨天推送文章《餓了么地震后,外賣商家接到了美團和百度的電話……》后,后臺評論井噴。

    ▲內參昨天頭條《餓了么地震后,外賣商家接到了美團和百度的電話……》(點擊標題可閱讀全文)后臺評論井噴,以上為部分精選評論。

    (以下為《人民日報》原文)

    今年央視的“3·15”晚會,曝光了網絡訂餐平臺“餓了么”。食物制作現場臟亂,平臺引導商家虛構地址、虛假宣傳,甚至默認無照經營的黑作坊入駐……雖然北京食藥監局在節目剛播出就查處了“餓了么”五店合一食品加工點,上海食藥監局也約談了“餓了么”相關負責人,但習慣叫外賣的年輕人還是吐槽。
      
    “互聯網+”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從上網購物到手機叫餐,衣食住行都已經被網絡改變。然而,“餓了么”的情況也揭示,“野蠻生長”難免積累下種種矛盾和問題,“井噴”的背后可能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消費品質。“餓了么”雖然是個案,但在“數字化生活”的大趨勢下,不及時構建起良性的市場秩序,就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成為既影響行業發展、更降低公眾福利的問題。
      
    “互聯網+”的概念意味著,互聯網要與其他行業搭配,才能產生乘數效應,進一步提升價值。以網絡訂餐服務為例,從消費者下單到食物的制作、配送,涉及的主體很多,遠不是一個軟件那么簡單。我們對一家餐館、一個網站怎么管很在行,但一個網絡平臺連接起無數餐館,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系統,這該怎么管,可能就缺少點經驗了。“互聯網+”時代,會產生很多社會治理的新課題。
      
    與網絡約租車等服務一樣,網絡餐飲消費如何準入、如何監管,將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備受關注、也極具挑戰的問題。對于這樣的新業態,既要避免“一管就死”,管得太細太具體,扼殺了行業的活力;也要避免“一放就亂”,監管跟不上,讓投機者得利、消費者受損。這確實考驗著管理部門宏觀的智慧、微觀的耐心。
      
    從監管層面講,必須界定好外賣平臺與接入餐飲商家之間的關系,規定好責、權、利的主體。平臺負哪些責任、餐館負哪些責任,出現什么樣的問題應該由誰來管,“誰的娃娃誰抱走”。同時加大市場檢查系統、市場評價系統的建設,線上線下一起建構起良性的市場秩序。醞釀許久、即將出臺的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對網絡平臺的義務做了明確表述;部分省市也做了一些管理創新,包括實行平臺向監管部門報送制度等等,都在嘗試勾勒清楚這個責權利的框架。
      
    對于各個網絡訂餐平臺來說,也應該有更多自律意識。互聯網經濟競爭激烈、更新換代快,然而,“唯品質不破”。中國消費者必然會走過圖快圖便宜的階段,進入“品質時代”。不管是堅守嚴格的審查底線,還是以即時視頻監督等方式增加透明度,網絡平臺方顯然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眼里不能只是圈更大的地、做更大的份額。沒有品質與口碑保障,丟失市場與份額是“分分鐘”的事兒。
      

    不管是網絡訂餐,還是其他基于網絡的服務,對于階段性發展之后暴露出來的問題,不應簡單“唱衰”甚至“一刀切”地禁止,而應該視為改進與升級的契機。衣食住行無小事,這樣的治理,表面看是管理互聯網平臺,但本質上是管理公眾的生活,可以說是另一種“民生”。政府部門的監管模式,必須以改革之心、利民之志,努力實現創新升級。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3月17日05版作者:畢詩成

    統籌:張琳娟|編輯:閆太然|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iyanran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598.html

    (0)
    上一篇 2016年3月18日 07:39
    下一篇 2016年3月18日 11:3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