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家小咖啡館,要不要學“定位”?



    一周前,“定位之父”杰克·特勞特溘然長逝,讀過“定位”理論的人們紛紛在社交網絡上悼念。


    過去十多年中,“定位”理論被稱作二十世紀來最重要的商業理論之一,不少企業主對“占據心智”“領袖法則”“階梯定律”如數家珍。


    它是很多人從產品經營到品牌經營的啟蒙。近兩年的餐飲行業,運用達到了一個高潮:不斷做減法的菜單、越來越多的單一品類門店、甚至將產品名稱寫進自己的招牌里。


    開一家咖啡館,在產品剛需不足的市場現狀下,一上來就談“定位”理論或許顯得有些縹緲。但至少,你應該想過這樣一個關于定位的問題——


    “要給誰在哪兒開一個什么樣的咖啡館?”


    今天這篇文章,就從選址維度探討一家咖啡館的“自我定位”。





      1  


    不理清“定位”,就得時時“補位”


    先來看一個餐廳案例——


    小C并不是第一次創業了,之前他開過一個餐館,日子過得還算滋潤。恰逢原來的店舊房拆遷,他就和朋友商量開一家新店。


    很快,在朋友的推薦下,新店定在了離市中心較遠、但是“附近小區多得數不過來”的地方。


    有過開店經驗的小C是懂得“數燈看入住率”這種套路的——


    一到晚上,燈火通明,證明入住率不錯。人這么多,吃飯又是剛需,難道還愁沒生意么?


    于是,沒幾天時間,他就拿下了一個200平方米的門面,房租、裝修……前期投入了80萬,但是店開起來,卻不是那么回事兒了。


    ▲數來數去還是和現實不一樣


    首先,入住率虛高。小C后來才發現,店面附近小區雖然很多,但是業主要么只是正在裝修房子,要么是剛搬進來,實際入住率沒有“數燈”數出來的那么好看。


    更慘的是,餐廳定位出了問題。

     

    這一片回遷房多,多是老人居住,年輕消費者少,消費力不高,也更宜清淡口味。


    小C在這里開的,偏偏是一家大店面、正餐式環境的川菜館子,菜品普遍很辣。另外,此前小C擅長的是餃子店,不熟悉涉及更多食材的后廚管理流程,影響了上菜速度。


    種種原因,導致即使偶有客人,來吃一次也就不回頭了。


    不得已之下,小C更換了廚師班底,改做沒那么辣的家常菜,但已經“受傷”的消費者,不愿意再輕易進店嘗試。


    ——這就是沒理清自己的定位,急于先把店開起來的結果。


    ▲思路沒理清,沒想好定位,選址也盲目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總結的很好:不要拿店面經營挑戰所處位置的環境屬性。


    尤其對于咖啡館來說,目標消費者本就對氣質調性敏感,你一個不慎,就會流失掉一批目標客戶。


    以盈利為目的咖啡館,選址之前就要先對自身進行定位。夸張點來說,你真的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甚至可以配合地段調整咖啡館本身來匹配。


    來看看咖啡館基于選址的5個基本分類——



      2  


    基于選址的5種咖啡館定位


    1

    商場型


    ▲競爭太激烈


    優勢:“看中的就是客流量!人氣Upupup~”


    問題:蛤?!旁邊是家星巴克?對面有個太平洋?Costa也要來?”


    ? Tips


    商場的不同樓層適合的咖啡館定位不一樣——


    以超市、小吃為主的樓層,消費特點往往是求快,小店較多、重效率、以外賣模式為主;


    而如果處在餐飲大店較多的樓層,消費者到這層目標明確——“吃飯”,要考慮自己的咖啡館定位是否要加餐。


    位于非餐飲但主力店較多的樓層,消費者逛累了需要歇腳時,咖啡館的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另外,在商場做進一步鋪位選擇,有時并非是商場規劃或者你想象中的那個位置最合適,要從消費者角度思考,根據動線和商場外部交通環境,多模擬幾遍消費者可能的行動軌跡。


    2

    校園型


    ▲這才是更吸引學生到來的理由


    優勢:“考試復習、社團活動、班級聚會通通來這兒”


    問題:“寒暑假什么的最討厭了啊啊啊~”


    ? Tips


    從自我定位角度來說,校園型咖啡館里的咖啡可能不是最主要的,要知道,產品上你的競爭對手包括但不限于奶茶店、冰淇淋店甚至快餐店……


    差異化的點,或許在環境——這里并非指店面裝修,而是如何與學生群體互動、能否組織或承接一些活動、以產生更多文化附加值。


    要做好準備的是,校園型咖啡館,每年可是有那么幾個月沒生意的哦。


    3

    社區型


    ▲傳送門:開在裝了門禁的小區里,這家12㎡的咖啡館,僅靠賣咖啡月入3萬+


    優勢:“暖光、綠植、咖啡香…滿足城市客廳功能的‘多面手’”


    問題:“求再別問‘有沒有蓋澆飯賣’了好么?”


    ? Tips


    不少人希望自己小區門口,能有一間咖啡館。但社區咖啡館卻往往是玩家多,贏家少。


    其中一個關鍵,在于選址時有沒有盡可能了解該社區的住戶構成、消費習慣。


    開頭提到的小C的餐館就是個例子。


    再來看一個例子:青島有一家開在小區里的咖啡館,面積只有12平方米,椅子兩只手就數的過來,最便宜的美式15元,最貴的是25元的獼猴桃汁。


    雖說門店月租只有2000元,但“可怕”的是,這個小區還裝了門禁。但店內沒有wifi,沒有廁所,也不賣甜品,想想是不是挺讓人擔心的?


    但這家店每天平均卻能有1000+元的營業額。在相關成本不高的情況下,可謂是“美滋滋”。


    主要原因就在于這個小區的住戶構成,首先,主婦較多,社區人“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的問題不明顯,把這兒當成一個小客廳,相互有的聊;同時,相當一部分住戶對咖啡有剛性需求。


    4

    景區型


    ▲就怕預期中的人從眾沒有來


    優勢:“玩兒累了吧?需要歇歇吧?總得點些什么吧?(微笑臉)”


    問題:“別人的景區‘眾眾眾眾眾眾眾眾眾’,自己選的這個‘森森森森森森森森森森’?”


    ? Tips


    景區型咖啡館本身在選址上就夠特殊——


    特定的環境、旅游的心理,消費者多種需求疊加而來,只要景區名氣夠、咖啡館位置又不偏,基本不用愁生意。


    不多說,想開一家這樣的咖啡館擔心的是租金問題,你有沒有足夠的實力,進入一個熱門的,或者,一個更熱門的景區?


    5

    辦公型


    ▲理想狀態是這樣,可實際呢?


    優勢:“離潛在的剛需近一點、再近一點……”


    問題:“哈?‘星爸爸大魔王’又出現了?1樓還臨街?”


    ? Tips


    辦公型咖啡館形態就比較多。


    ——有實力坐落在1層,一面兒還對著街的,比如你常見到的“星爸爸”。


    而寫字樓或高新園區內,插件式、自動販賣機式的微型咖啡館,如今也很常見了。


    開辦公型咖啡館,你需要花時間去判斷,寫字樓里的公司員工,消費一杯咖啡是否有壓力,又有多大比例是有喝咖啡習慣的。


    值得一提的是,寫字樓里還有另一種“樓咖”,它們往往文藝溫暖,寄身在中間樓層,出了電梯,要在算不上明亮的樓道中曲曲折折才找得到——


    看上去,租金相對商鋪要便宜、不臨街道足夠安靜有情調、又直面目標客戶白領,但實際上,常常是對自身店鋪吸引力與目標客戶的消費頻次過于樂觀,加之藏身高樓幾乎沒有自然客流,只得掙扎在生存線上。


    當你資金還沒有多得足夠養得起情懷時,不要輕易嘗試。


    要在哪兒給誰開一個什么樣的咖啡館?你想好了么?


    了解飲品圈兒更多“干貨”,點擊“閱讀原文”,咖sir講給你聽~


    — End —


    統籌:咖sir  |  編輯:政雨 

    本文為咖門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內容轉載 | 微信:yantairan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9963.html

    (0)
    上一篇 2017年6月13日 00:01
    下一篇 2017年6月13日 07:3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