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產一地食材。我們從內蒙古的大草原出發,沿祖國的東海岸線南下,最后,在兩湖地區匯聚,帶你一圖覽遍祖國優質食材,邀您三月江城看展。
舌尖上的中國食材節第一站
▼
內蒙古(風吹草低見牛羊)
代表食材:牛肉、羊肉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內蒙古天然草場遼闊而寬廣,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在這塊福地上,有這樣一批代表企業為餐飲業源源不斷的提供高品質的牛羊肉食材。
展會同期攜手中國牛人俱樂部,設立中國牛人俱樂部品牌展團,A2/A3連接館黃金展區,以2000平米的展出面積,100家牛人企業的展出規模,耕耘中國最牛市場。
一路往東,我們來到祖國海產品資源最集中的地區。
舌尖上的中國食材節第二站
▼
榮成(中國海洋食品名城)
代表食材:海參、海帶
榮成位于齊魯大地的最東,伸向海洋的最深處,臨近黃海、渤海、東海三大漁場,海洋資源得天獨厚,2009年正式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海洋食品名城”。
榮成有二寶:海參和海帶
榮成每年的海帶產量約占全國產量的50%,常年居全國首位,不僅如此,榮成海帶還獲得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即原產地保護),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海帶之鄉“;
素有“百補之首”的刺參也深深依賴著榮成這塊寶地。榮成沿海島礁密布,藻類資源豐富,非常適宜刺參生長繁衍,因而榮成刺參個體肥壯,突棘粗大,肉質肥厚細膩,堪稱“參中之王”,也由此成為了我國刺參的主要產區之一。
連續兩年組團參展的榮成展團,將為您帶來:
“海上天湖,佛國仙都,百里畫廊”,再沿海岸向南,我們來到福建寧德—中國大黃魚之鄉。
舌尖上的中國食材節第三站
▼
寧德(中國大黃魚之鄉)
代表食材:大黃魚
寧德東臨東海,與臺灣隔海相望。在這里盛產著大黃魚等海味珍品。體黃唇紅、肉質鮮美的大黃魚素有“國魚”之稱。寧德大黃魚已經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翻山越海,接下來我們來到寶島臺灣。
舌尖上的中國食材節第四站
▼
臺灣(中國小吃文化之都)
代表食材:調理類、小吃
臺灣菜有海鮮豐富、醬菜入菜、節令食補等特色,傾向自然原味,調味不求繁復,風格鮮香、清淡,素“湯湯水水”之稱。
臺灣的飲食文化中最著名的是“小吃文化”,各式小吃是臺灣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
以禎祥食品為首的臺灣展團將在中國食材電商節與大家見面。禎祥食品企業集團可能是最能代表臺灣特色食材的一家公司,早在1959年就已經成立,一直致力于精致臺灣美食的開發。
“中國對蝦看廣東,廣東對蝦看湛江”。
舌尖上的中國食材節第五站
▼
湛江(中國蝦都)
代表食材:湛江蝦
中國市場每3條蝦就有1條湛江蝦,美國人的餐桌上每5條蝦,就有1條來自湛江。湛江是全國最大的對蝦種苗繁育、養殖、飼料生產和加工出口基地,年銷售量占全國三分之二。
深入腹地,來到兩湖之一的湖南。
舌尖上的中國食材節第六站
▼
湖南(酒店特色菜之都)
代表食材:酒店特色菜
湖南作為農業大省,自古以來就享有“九州糧倉”、“魚米之鄉”的美譽。
伴隨著湘菜在中國的推廣及流行,酒店特色菜也逐漸成為餐飲業的新寵兒。
最后,回到中國食材電商節的主場,中國淡水漁業第一大省,湖北。
舌尖上的中國食材節終點站
▼
湖北(中國魚米之鄉)
【荊州—中國淡水漁都】
代表食材:大白刁、黃鱔、鮰魚
“聞有江陵府,云沙靜眇然。白魚如切玉,朱橘不論錢。”
荊州是全國淡水漁業第一大市,素有淡水魚都的美稱,有著豐富的天然湖泊和水系資源。
【潛江—中國小龍蝦之鄉】
代表食材:小龍蝦
“蝦稻共作,一稻一蝦”是潛江首創的特色養殖模式,生態養殖讓潛江小龍蝦一夜“紅”遍中國。并成就了“世界龍蝦看潛江”、“中國小龍蝦之鄉”的美譽。
潛江市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作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以小龍蝦作為主打產品,延伸至系列淡水產品的培育、養殖、加工。
【洪湖藕—江漢明珠】
代表食材:藕
蓮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煮食。藕帶,古時稱藕鞭、藕絲菜、銀苗菜。藕帶與蓮藕是同源,自古就是湖北人民的心頭好。
“蓮藕大骨湯” ——“藕”遇《舌尖上的中國》,成就一段佳話。
【隨州—中國食用菌之鄉】
代表食材:香菇
世界香菇看中國,中國香菇看隨州。隨州是湖北省食用菌種植生產基地。隨州香菇在香港、東南亞、日本、韓國、美國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明星企業湖北裕國菇業有限公司位于隨州市經濟開發區,作為隨州香菇的佼佼者,不僅在出口方面占據龍頭,同時服務于無限極、周黑鴨等國內知名企業。
2016第四屆中國食材電商節聚集國內外800家展商,薈萃萬款特色食材。
|附|展商類型
▼
2016第四屆中國食材電商節
暨第二屆中國餐飲業食材采購大會
2016年3月28-30日
武漢國際博覽中心
|附|在線申領門票步驟
▼
掃碼關注“食材電商節”微信公眾號→展會秘書→門票預訂,即可優先領取價值100元的門票,每個微信號/手機號免費限領一張,
展會現場直接換證入場,無需排隊等候,還可參與線上抽獎,房券/車券/晚宴券等大獎驚喜回饋。
聯系人:秦露 15098006125
統籌:張琳娟|編輯:閆太然|視覺:陳曉月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