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768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國內咖啡客:“人不能兩次喝到同一個味兒的咖啡”。
這就是國內咖啡行業最為尷尬的現狀。
從第一棵咖啡樹引種到中國,到第一家咖啡館開到上海,到星巴克咖啡代表第三空間休閑模式進入北京,中國人喝咖啡已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然而,直到今天,國產咖啡館還沒有清晰的行業標準,也沒有誕生有規模、強勢能的品牌。
內參君對話咖啡產業金融研究專家、世烹聯咖啡產業分會秘書長汪才華,請他談一談“一杯咖啡”的現狀。
? 餐飲老板內參 張藝婷 發于北京
內參君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現在的咖啡館名稱不再重要,噱頭反倒一抓一大把,商務咖啡館、眾籌咖啡館、科技咖啡館、社交咖啡館、IT咖啡館等等,各種名頭一應俱全,可“咖啡”兩個字加在后面突然成了附屬品。
一間咖啡館,承載的不再是一杯單純的咖啡,反而打上了各類時代標簽。低頭苦想,咖啡對于我們真正意味著什么?如今我們又該怎樣看待一杯咖啡?
從種植、加工、機械、培訓、科技、文化、金融等咖啡產業的7個環節入手,實際最終的研究都落到了咖啡產品本身。
咖啡就是一杯好喝的、生活中的飲品而已,為何要將一杯飲品“復雜化”,為何對產品的聚焦點開始發生轉移?原因在于口味的統一和市場的認同尚未形成。
咖啡不止中西方差異,僅中國各區域口味就各不相同,北方喝濃一些的,南方喝溫潤一些、冰一些的,而同城咖啡館之間同款產品也大相徑庭,今天喝到一杯曼特寧咖啡,很可能到下一個場所味道就變了。
當味覺難以形成長期記憶時,人們對于市場的認知就難以形成。盡管很多人仍然堅持在品類的豐富性上做文章,可人們竟然連咖啡的經典口味都不熟悉。咖啡館也只能做到品牌標準化,卻很難做到市場標準化。
哪怕是星巴克,人們記住的是它們特有的星冰樂而非經典拿鐵, 實際早已脫離一杯咖啡的概念,而變成了純粹的飲品。
咖啡產業金融專家汪才華建議,市場發展中產品標準一定要遵循三點:1.產品好喝是王道。2.走大眾化發展路徑。3.得到市場統一認同。
在中國咖啡市場標準尚未成形之前,總結來說一般咖啡館會有五個痛點:
1.新品開發能力
2.廣告宣傳力度
3.標準化培訓體系
4.經營團隊的穩定性
5.市場競爭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而整個咖啡市場面臨的痛點是:一方面咖啡館之間不能將以上五點達成共識,咖啡行業標準不穩定,如咖啡豆產地、咖啡口味尚難統一,另一方面咖啡館之間存在競爭關系,而非聯動關系。這就對行業共識的達成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先來聊聊行業亂象。經典咖啡的口味,不僅消費者不知,不少咖啡經營者其實也說不清。雖說一杯咖啡的產出像中餐一般難以標準,但行業內的基本口味卻因為咖啡豆的選擇、烘焙過程的掌握、器皿的差異等等環節而諸味紛呈。
互聯網時代咖啡的邊界在無限擴大,一杯真正的咖啡是否應該從發現咖啡的本質開始,在不同中找共性,在復雜中約定俗稱,形成屬于咖啡館的行業價值觀,讓消費者也喝得明白?
然而在行業亂象的背后,實際隱藏著的是咖啡人的迥異。他們大致可以分為這么幾派:一是從未走出國門,就激揚文字、指點咖啡的經營者;二是滿腦子國外咖啡市場認知的海龜;三是滿腔情懷卻不問經營的理想派。出身不同,玩法不同,其味更難統一。
汪才華感慨道:“不客氣地講,中國咖啡行業現狀是一盤散沙。咖啡館在一段時間的開和關都成了一座城市的風景。如果總在自己的小環境中孤芳自賞,是不利于整個咖啡產業發展的。”
就像內參前段時間關于鄙視鏈的文章所提到的,每個人都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衡量別人,而行業未成型之前,其實需要的恰是咖啡人開放的心態和長遠的眼光。
咖啡館前景如何?至少仍然聽到很多韓國人談論:到中國開咖啡館去。從咖啡館分布和人口數量來看,他們依舊認為中國市場巨大。
蛋糕仍然可分,但需要看清的并非蛋糕大小,而是行業競爭中哪些地方是可以參與的,切分蛋糕的可能性在哪里。
汪才華分析道:“就目前來看,品牌和渠道是推動咖啡產業發展的主要兩方面因素。”
行業抱團后,需要強有力的企業發聲,金融資本是發動機,科技、商業模式創新驅動,然后借由品牌的引導走得更遠,激活更多的咖啡企業。
汪才華說:“真正的市場來臨一定是整個社會的普及化,大眾自發的認同,行業看齊某一個品牌,這才是最好的狀態。”之后當咖啡變成普遍剛需時,當咖啡口味穩定,行業標準統一時,市場就形成了。
統籌:劉曉紅
編輯:閆太然
視覺:陳曉月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