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說餐飲業會誕生一批獨角獸,但不會出現一家BAT?

    《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解讀版上線。

    第 1366 期

    3.5萬億的中國餐飲市場,目前尚無一家年營收過百億的餐飲企業

    互聯網行業,一家企業都能占全國70%的市場份額,餐飲業,卻沒有一家能占到5%。

    有人說,這意味著巨大的“做大”的機會。可是,真的如此嗎?

    餐飲老板內參 王艷艷

    01

    成為BAT的標準

    今年5月份登陸A股的廣州酒家,2016年營收19.36億元;呷哺呷哺2016年全年收入為27.58億元;全聚德2016年營收18.62億元;西安飲食2016年營收5億元……連目前餐飲業唯一稱得上“巨頭”的海底撈,2016年營收也不過70億元。

    是餐飲業尚未發展到產生BAT的階段,還是餐飲業的商業邏輯注定了只能百花齊放,而產生不了壟斷巨頭?

    先來看看BAT的標準。這種標準,絕不僅僅是財務表現這么簡單。

    成為BAT至少有以下幾個標準:

    1.主營業務形成絕對壟斷

    2.主營業務是高毛利業務

    3.不借助外部資源,孵化非主營產品,且該產品能夠壟斷新賽道

    4.現金流充沛,足以在每一場平臺級較量中,發動“代理人戰爭”

    5.經常接受高層領導人視察

    照此標準,我們再看餐飲業,第一條幾乎都無人實現。即便是海底撈,其火鍋業務也沒有形成絕對壟斷;廣州酒家之所以能上市,也是因為其四成利潤來源于與餐飲無關的月餅業務。

    更別說剩下的4條,幾乎每一條都難以實現。

    為什么在中國干餐飲注定做不大?但是,為什么國外的麥當勞和肯德基可以做到?

    02

    餐飲業的商業邏輯

    當有人把餐飲業沒有BAT級企業的現狀,看作是餐飲業還隱藏著巨大的掘金機會時,潤米咨詢董事長、任海爾、百度多家知名企業戰略顧問的劉潤,給大家潑了一盆冷水。

    他用“正態分布”和“冪律分布”解釋了一個商業邏輯:

    正態分布:

    當影響結果(或者成功)的因素特別多,沒有哪個因素可以完全左右結果時,這個結果通常就呈現正態分布。

    冪律分布:

    在有些自然或者商業現象中,因為馬太效應、網絡效應等,導致強者越強,贏家通吃。

    正態分布趨向中間,冪律分布趨向極端,統治了絕大多數商業世界的形態。

    而餐飲業是服務業,它和理發一樣,“邊際交付時間”不為零。就是我給你做飯時,就不能給他做飯。我做得再好吃,一天最多做3~5頓,服務不過來的客人,只能讓給別人。“邊際交付時間”越高的行業,越是分散市場,符合正態分布;賺大錢的人少,虧大錢的也少,大部分人都趨向賺取平均利潤。

    而互聯網行業呢?它的“邊際交付時間”為零,有“網絡效應”。也就是說,用戶越多,就會批次正向激勵,用戶就越多。領先者一旦過了引爆點,就會贏家通吃,產生壟斷。這個行業,注定是頭部市場,符合冪律分布;不管曾經的百團大戰、千團大戰,最后都會趨向集中在少數幾家手中。

    根據這個邏輯,餐飲業注定無法出現一個壟斷級餐企。

    03

    海底撈、西貝們怎么看

    針對劉潤這個觀點,內參君訪問了一些餐企的經營者,對此,他們也有不同的看法。

    a、餐飲業注定百花齊放

    在看過劉潤上述的觀點后,海底撈聯合創始人施永宏說了一句話:餐飲注定就是一個百花齊放的行業。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也曾分享過一個類似的觀點。他說,餐飲品牌就像內蒙古草原上的花,每一種都能開出它的魅力。好多行業是贏家通吃,只有老大老二,其他小品牌沒法生存。但在餐飲業,就像打水,你打那桶不是我的,我打的也不是你的,大家做增量就可以了。(相關閱讀:海底撈、西貝、外婆家同場PK:聽發言,你來說說誰最有王者之氣?)

    b、做“獨角獸”是可以實現的

    樂凱撒創始人陳寧認為,劉潤的分析有道理,互聯網邊際成本為零,但餐飲業也有一定的網絡效應。從兩端看,一端是門店網絡,一端是外賣業務。

    外賣業務好理解,但關于門店網絡,內參君卻認為是難以實現的。不過從理論上來說,一個企業是能做到上萬家店面的,但實際上國內餐飲企業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不過,西貝麥香村卻提出了10萬+的夢想。賈國龍認為,在中國做一個10萬+的品牌,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先內部加盟,然后外部加盟,再整合行業,有1%的店被西貝整合了,未來就有無限想象空間。”(相關閱讀:關于麥香村的6大質疑,剛剛,西貝賈國龍是這么回答的)

    陳寧說,他挺看好麥香村,西貝的組織力和迭代能力一定能快速進化。也就是說,即便是難以實現,還是會有人去實現。“華萊士今年接近了,以后還會有。”

    內參《道哥下午茶》的主持人道哥認為,華萊士孵化100個品牌,每個品牌做1000家店的十萬+夢,相比西貝更容易實現。

    這或許可以做另一種解讀:餐飲業更容易形成細分品類的獨角獸,而不是某一家或幾家獨大的BAT。比如麻辣燙,除了楊國福就是張亮。但要說吃飯,可選擇的品牌范圍就太廣了。

    c、中國的餐飲配套服務企業會出現巨頭

    中國餐飲業為什么沒有BAT,劉潤的分析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大鉗門餐飲公司董事長、有間蝦鋪創始人曾暉說,除了商業邏輯,事實上,中國餐飲業不可能出現BAT的基因是飲食文化習慣。

    “美國能誕生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企業,是因為美國沒有飲食文化,全美的飲食都是沒有根的,理論上大家都能接受一種食物。比如漢堡、三明治。因為有巨大的消費共同習慣性,才能造成一個品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而在中國卻幾乎不可能,地域化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差異太大。所以,單純的餐飲企業能過百億就算很不錯了,不可能成長成肯麥這樣的巨無霸。”

    不過,在他看來,中國的餐飲配套服務企業會出現巨頭,比如美團、餓了么外賣平臺,未來或許還有供應鏈企業。但單純的供應鏈企業也難以實現,美國的sysco年營收也只占據美國市場25%的份額。

    他更看好類似海底撈這樣的企業,進行產業延伸,進入食品領域(話說廣州酒家就是這樣才得以上市)。這是可以高度標準化,實現工業化作業,覆蓋全百姓的。

    | 小結 |

    其實,本文與其說在討論餐飲業為什么沒有BAT,不如說是在探討餐飲企業為什么難做大,門店網絡為什么達不到絕對壟斷的數量。

    歸根結底,都指向這兩個因素:地域遼闊口味多樣,中餐標準化難。

    內參君認為,即便餐飲業不可能誕生真正的BAT企業,卻是有可能誕生一批百億級企業的。

    比如,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李亞光曾預言說,中國餐飲業的百億企業,一定是外賣企業;還有人說,團餐領域將扎堆誕生百億級企業;供應鏈企業也潛力無限……

    對于餐飲企業來說,成為獨角獸的目標,比成為BAT更現實。

    《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

    解讀版上線

    17位大咖

    五大餐飲熱點

    17篇權威觀點和實操經驗

    訂閱方式

    也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訂閱

    · END ·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師麗丹視覺|尚冉

    看了又看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 閱讀更多內參干貨

    單品經營風險|向快招學什么|漢堡定價術

    商場餐飲陣亡報告|創業者死法|重新認識外賣

    外賣小火鍋|草根小吃店|餐飲報告解讀版

    小確幸上海閉店|餐廳安全清單|老板曬田間地頭照

    洗碗定成敗|西貝麥香村|商學院心得

    永輝人才戰略|樂凱撒人才超配|深夜食堂調查

    品牌營銷|小龍蝦斷供追蹤|小吃店標配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0540.html

    (0)
    上一篇 2017年8月7日 08:00
    下一篇 2017年8月7日 13:3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