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文人畫《立秋》朱樵圖片來源:《二十四節氣國畫圖冊》
今天15時40分,太陽到達黃經135度,立秋至。立秋有三候:“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收獲的季節到了。立秋不等于入秋,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最早迎來秋天。立秋后應注意起居調養,預防秋燥。暑去涼來,金秋時節,你期待嗎?
古代立秋分為三候:“初候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時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感覺到陰氣上升,太陽光已成強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鳴叫得更加響亮、凄切。
貼秋膘
“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 ,但“貼秋膘”要適度。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會瘦一些,因此有了“貼秋膘”的習俗。專家提醒,適當的“貼秋膘”有益于恢復體力,但是若貼補過分,相對運動不足,消耗熱量過低,則易導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稱“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于夏季流汗較多,人們會在立秋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積暑,免秋來腹瀉、鬧肚子。
洗澡為防秋老虎
立秋這天洗澡方面很講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陽曬過的水洗,有的地方這天還忌諱洗澡。
這些講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不生秋痱子。因為在立秋后還有“秋老虎”一說,還會熱上一段時間,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還會存在。
比如,老蘇州人在立秋這一天,就有早上洗溫水澡的傳統。有的時候,還會從院子里的薄荷樹上剪下數片薄荷葉,放在泡澡水里。
曬秋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區,有“曬秋”習俗。因為平地少,農民便利用自家窗臺、房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曬秋”的秋不僅指秋天,更寓意著豐收和收獲的果實。
注意潤燥,飲食上可“增酸”
“立秋”與“秋季”并不相同,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溫度來判斷。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真正進入了秋季。
立秋以后早晚寒氣漸盛,虛弱人群要避免寒氣侵體。入秋后燥令當時,天氣干燥,不妨吃些滋潤的食品,如銀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薺、蘆根等。此時還可多喝豆漿,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
立秋后,在飲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御過盛肺氣之侵入。例如,蘋果具有生津、潤肺、除煩、開胃、醒酒等功用,對消化不良、氣壅不通者,可榨汁服之;而葡萄性味甘、酸,鮮食酸甜適口,生津止渴,開胃消食,但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食多易令人腹瀉。
推薦食譜:懶人無刺酸菜魚,吃貨的首選~
來源:人民網
中國餐飲人都在關注我們
原創文章,作者:排隊網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