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外賣巨頭“麗華快餐”為何逐漸沒落?

    餐飲人都點擊「聚食匯」關注

    2016 年,中國外賣 O2O 市場爆發的第三年,市場規模從 2013 年的 634.8 億元,到今年預計將增長到 1808.7 億元。在外賣平臺出現之前,中國的外賣龍頭公司其實是從江蘇常州走出的麗華快餐。它已經存在了 23 年。

    “在北京,我覺得叫得出名字的盒飯只有麗華。”出生于 1987 年的艾米(化名)在高中時候就經常吃,直到現在糾結吃什么的時候,有時也會習慣性地叫上一份。

    最大的問題是已經落伍

    “一份起送,半小時送達”——即便是在外賣 O2O 遍地開花的現在,也沒有哪一家可以保證做到這點。

    2015 年,北京麗華從之前的每天 1 萬單,激增到每天 2.8 萬單,其中 2 萬單來自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三個主要平臺。去年北京營業額為 2.8 億元左右,漲幅超過 15% 。

    (市場份額正在萎縮)

    但來得更猛烈的是市場競爭。到今年上半年,麗華每天的訂單量又回落到 1.5 萬單,利潤也同比下降了 5 個點。盡管訂單量還是比 O2O 出現之前的數字高,但外賣市場的蛋糕已經迅速膨脹了更多,這意味著麗華的市場份額被壓縮了。

    更可怕的是,90 后,包括更年輕的 00 后,很多都沒聽說過麗華快餐,而像艾米這樣典型的老用戶,忠誠度也在降低。“外賣 O2O 來得太快,一些公司在平臺面前失去了核心競爭力。”麗華北京市場總監張暢說。

    消費升級跟不上,包裝太老氣

    在外賣“日常化”的過程中,人們對“外賣”的需求也變得更接近日常吃飯時的追求——在滿足了方便、果腹的最基本需求后,還要好吃,要每天不同的好吃。

    (曾經的輝煌難以繼續)

    這也是麗華現在遇到的問題。麗華最初服務的那群用戶,“70 后、80 后對吃沒那么高要求,以前的標準化套餐就能滿足他們。但 90 后生下來就沒挨過餓,挑食,追求個性化。”張暢說。而且麗華快餐的包裝對于他們來說,也顯得太老氣了。

    其實對于 80 后用戶來說,也同樣覺得麗華落伍了,這里面不可忽視的是消費升級的力量。更為關鍵的是,積累起來的“單份起送,30 分鐘送達”的優勢越來越弱了,而外賣平臺的持續性補貼,讓麗華的性價比也顯得一般了。

    沒有平臺,錯過移動互聯網潮頭

    麗華在網絡化方面其實一直都比較超前,至少是不落后。比如它在 2000 年就開始了推出了自己的訂餐官網,而且用現在的話說,交互和界面都很友好,信息陳列簡單明了,根本不需要注冊,就可以直接下單,當時為了鼓勵用戶網絡下單,而不是電話訂餐,他們也有意識地用優惠進行導流。

    (錯過潮頭只能落在浪尾)

    但對于這今年爆發起來的移動互聯網,麗華則顯得并沒有那么敏感,“我感覺移動互聯網火起來的時候,麗華主要還是在 PC 端,而且我印象中官網 10 多年都沒有怎么變過。”艾米說,而且它沒有推出自己的 app, 之前也不在任何一個外賣平臺上。

    張暢覺得包括麗華在內,很多外賣公司失去了核心競爭力那句話的后半句是,“我們希望適應平臺的存在,找到共存的方式。”這大概可以解釋他們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猶豫。

    優勢逐漸消亡,對手趕了上來

    在麗華風頭最盛的那些年里,它的競爭對手其實是街頭巷尾那些散落的小飯館。但在那時候,中小型餐飲基本沒有資金和實力去自建高效的外賣團隊,即便有些店會派伙計送外賣,受規模所限也難成氣候。

    麗華的競爭力在于,能大規模地提供標準化產品。它的外賣模式節省了繁華地段的租金成本,通過規模化的供應鏈和運營能力擴大了產能,降低了成本。但現在麗華面臨同樣的困境。說到底,現在麗華的競爭對手本質上還是那些散兵游勇的小飯館,但這些小飯館有了餓了么這些技術平臺的加持,獲得了規模化的能力。

    (競爭對手如林,突圍迫在眉睫)

    和外賣 O2O 們相比,麗華快餐同樣面臨難以規模化的問題,盡管這種對比可能不太公允。麗華歷經 23 年,進入了十幾個城市,每次擴張都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固定成本,雇傭更多的人。而餓了么在短短幾年內就鋪向了 200 多個城市,接入更多店家幾乎不需要額外的成本。

    外賣 O2O 平臺幾乎是賦予了線下所有餐館外賣的能力。每多一個街頭小飯館進入外賣平臺的列表,麗華面對的競爭對手就多了一個。這也就意味著,它原來的那些競爭對手們現在和它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

    自我改變,能否漂亮翻身

    為了扭轉人們對麗華“工作餐”的印象,他們最近增加了“圓盒系列”。和以往的長方形盒子、偏傳統的包裝設計不同,這個系列采用黑色包裝,設計更簡潔。

    菜品從原來的“兩葷兩素”變成了一款主菜搭配小菜,三款新產品分別是香燜雞米飯、紅燒獅子頭和川香牛肉飯。對于走標準化路線、產品總共不過 20 來種的麗華來說,三款新品已經是個大革新。從 2013 年開始,麗華每年 4、5 月都會搞個“美食節”,一兩周推出一款新品,銷量好的就保留下來,作為常規菜式。現在麗華有 28 種左右的菜品。

    (官網畫風開始改變)

    “命名時也不叫‘xx 元套餐’了,聽上去太像工作餐了,現在叫‘香燜雞米飯’。” 今年夏天,麗華還計劃增加宵夜,借歐洲杯、奧運會的契機,從工作餐向休閑餐飲拓展。 這些都是針對年輕人需求做出的改變。

    在張暢看來,擴大散客面、提升品牌是當務之急,為此壓縮一部分利潤空間也是可以的。它們希望通過管理運營把成本降下來,但目前還沒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案。

    (品質是安身立命之本)

    對于麗華更主要的利潤來源——占營收 50% 以上的團膳業務,其實也同樣存在風險。“團餐比散餐的服務理念更強,背后是對原材料供應鏈、生產環境、安全把控、時效保證等的考驗。短時間內沒法學會。”但對于三大外賣平臺來說,這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麗華快餐建立在 2C 市場上的口碑,因為市場份額的減少正在損耗。

    重裝上陣,也許不用太過悲觀

    麗華快餐前高管孫浩在 2010 年離開麗華后,創建了到家美食會。盡管到家美食會在體量上遠不及餓了么、美團們,但選擇只做品牌餐飲的配送也是出于持續盈利能力的考慮。孫浩曾說,一個外賣平臺的配送究竟選擇自營還是第三方,關鍵在于盈利是否能夠抵消掉配送成本。

    現在外賣 O2O 的高性價比,很大程度是靠平臺補貼,用戶的品牌忠誠度并不高。而錢總有燒完的那一天,滿 20 減 10、免配送費都不是最終穩定的狀態。到補貼結束的時候,建立起“3塊運費,30分鐘送達”能力的麗華會不會重新浮出水面?

    當然,前提是能撐到那一天。

    來源:好奇心日報 職業餐飲網

    –END—

    精彩內容推薦:點擊圖片查看活動詳情

    接棒廈門,來襲成都,尋找中國合伙人!

    微信名:聚食匯

    微信ID:JSH_V5

    ?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復制網址在瀏覽器打開www.paidui.com?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聚食匯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排隊網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8268.html

    (0)
    上一篇 2016年6月2日 21:22
    下一篇 2016年6月2日 21:3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