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們應該閉上雙眼,用心去聆聽,
因為明天我們將要看的更遠。
擁抱變化,才能把握趨勢。如果你還沒想好要開什么店、什么時候開、怎么開,一定要細細品讀今天這篇文章。
資本化浪潮
1
海底撈上市
9月26日,海底撈在港交所上市。
24年來,海底撈已發展至360多家餐廳,年服務客戶超過1億人。2017年,總營收為106.37億元,翻臺5次,當之無愧成為中國餐飲界的頭把交椅。
繼湘鄂情后,國內餐飲企業幾乎停止了上市的步伐。盡管在2017年,苦戰 7年的廣州酒家最終登陸A股,但月餅制造的屬性讓它更多屬于食品和新零售;今年4月,九毛九主動終止了IPO,還曾掀起餐飲企業要不要上市的討論。
海底撈的上市,終于讓一直籠罩在資本陰霾下的餐飲業再次見到曙光。
在行業研究者看來,海底撈上市意味著:餐飲市場開始進入正規軍、集團軍全面收割地方市場的階段,未來連鎖餐飲最終會呈現出三種狀態——并購他人、被人并購、沒有價值。
2
美團上市
9月20日,美團點評登錄港交所。
8歲的美團早已經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團購網站”,而是一個互聯網超級獨角獸。它的定位是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提供餐飲外賣、到店、酒店及旅游等多種業務。
從餐飲服務起步,短短8年成長為一個估值數百億美元的互聯網巨頭,證明餐飲這個古老的行業,始終是現代商業社會增長動力的源泉。
伴隨行業的高速增長和國人消費水平提高,外賣消費習慣已發生轉變,品質外賣成為人們追逐的重點。美團試圖通過品質化、精細化、多樣化等多種方式提升用戶體驗,為行業帶來質的變化。
3
阿里全資收購餓了么
4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與餓了么聯合宣布,阿里巴巴已經簽訂收購協議,將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對餓了么完成全資收購營。
這是阿里在本地服務方面,對抗美團的下的一步大棋。半年后的10月12日,阿里宣布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由餓了么和口碑合并組成,這也被視為阿里與美團的競爭升級。
中國最有錢的互聯網公司,都花了大力氣在餐飲領域,這可能是行業的一種幸事。如何利用這些平臺為餐廳所用,還需要探索更多路徑。
4
老鄉雞收購武漢永和
今年是屬于老鄉雞的一年。
起步于安徽,憑一碗雞湯開店,年初拿了2億元融資,7月收購武漢永和,10月門店數量突破600家,并發布新一代門店。
快餐價格,正餐體驗,無處不在的細節設計,讓老鄉雞新門店的營收增加了四成。但最大的價值,在于塑造了中式快餐的一種模式。
學習麥肯之外,中式快餐也慢慢有了自己的路。在體驗和效率之間,老鄉雞找到了一種平衡。
店面革命
5
大牌瞄準社區店
繼進商場之后,社區店成為競爭新高地。西貝、呷哺呷哺、麥當勞等多家頭部餐飲企業瞄準社區,并且已經展開搶灘行動。
全國服務于社區的餐飲小店,包括門店、網點、流動攤位、大小檔口,總數不會低于1000萬。如此廣闊的市場,存在大量品牌化機會,未來社區店將是大品牌的紅利。
餐飲品牌進入社區底商,租金會更有優勢,回報也會更好。而隨著越來越多品牌布局社區門店,勢必對傳統的夫妻小店帶來碾壓式洗牌。
6
西貝繼續嘗試小店
在快餐項目上多次鎩羽的西貝,經歷燕麥面、麥香村之后,選擇繼續戰斗。
3月27日,西貝上海一家門店突然換裝,從“雜糧小鋪”變成“超級肉夾饃”;今年6月,XIBEI EXPRESS又在北京北苑家園社區旁,開出了一家70平左右的快餐店。
該店裝修時尚,無卡座,全是吧臺椅,典型一人食路線。
至此,西貝對快餐的探索已經呈現出三種店型:外賣專門店、超級肉夾饃、XIBEIEXPRESS。
折騰是西貝骨子里的性格,到底哪種模式更容易實現賈國龍10萬+店的愿景呢?
7
大店模式回歸
小店流行,大店也在回歸。呷哺呷哺、星巴克等行業大佬都開起了千平米的大店。
強勢崛起的茶飲品牌,從檔口一路擴張到幾百平米的店面。7月,奈雪的茶在上海雙店齊開,其中甚至包括一間獨棟、兩層小樓的門店。
并不是說“小而美”過時了,每個品牌對大小店也都有自己的考慮和打算。但有一個觀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他們都在強調體驗感。
經過了情懷、產品、外賣、新零售之后,大店的體驗感,重新被擺上了餐飲品牌的案頭。
大店潮到來,也預示著,餐飲業正在從服務主義,向體驗主義升級。
8
智慧餐廳再次襲來
今年,多家餐飲品牌都在陸續推出自己的智慧店。
1月,老字號五芳齋聯手口碑,在杭州打造了旗下首家“無人智慧餐廳”;
5月,周黑鴨和微信共同打造的“智慧門店”亮相深圳,刷臉進門、點贊支付;同月,阿里口碑和味多美共同打造的“無人智慧面包店”在北京亮相,顧客可24小時下單取貨;
10月,京東旗下首家“未來餐廳”在亮相天津,顧客可以享受到機器人服務及菜品制作。
慶豐包子鋪、57度湘等多家餐飲品牌,也推出了精心打造的智慧門店。最引人注目的,則是海底撈于10月28日推出首家無人餐廳。
盡管對于智慧餐廳的言論毀譽參半,但認為,雖然在短期內他不會是主流,但智慧餐飲將是未來幾十年的一個大方向。
9
土酷風網紅店備受矚目
春麗吃飯公司幾乎一夜之間成為全國消費者種草、打卡的圣地。
這家看起來土酷土酷的餐廳,以白瓷磚和霓虹燈的個性化裝修風格,為年輕人專門設計的各種自拍道具,在短短半年內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門臉不大、名字“古早”、裝修“簡陋”的小餐廳,還驚動了香奈兒、NIKE等大牌到店拍攝大片。
在這里,產品與環境終于密切地融為一體,成為一個餐飲品牌不可或缺的基礎元素。
它也告訴我們,未來,餐廳不僅僅是一個吃飯的地方,場景、社交、個性、趣味……都可以賦予餐廳“餐飲+”的價值。
飲品戰爭
10
餐加飲成新風尚
餐飲業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是餐強飲弱。但從去年開始,“飲”逐漸趕了上了。2017年全國飲品店數量達到44萬家,這個數量甚至超越了火鍋店鋪數量。
今年,快餐品牌大力做起飲品生意:肯德基新開精品咖啡品牌COFFii&JOY,德克士一口氣推出6款檸檬飲,麥當勞用“第二杯半價”策略賣水果茶。
火鍋品牌也跟商量好似的,紛紛賣起了茶飲。渡娘火鍋推出了渡娘的茶,小龍坎推出龍小茶,湊湊推出茶飲副牌茶米茶。
加入飲品,并不只是增加一種營收途徑。往后延伸一點,是對于消費需求變化的洞察與迎合。消費者喜歡的,有什么不可以拿到店里來呢?
11
瑞幸們攪動咖啡市場
今年上半年,是咖啡市場最熱鬧的半年。
互聯網咖啡的概念氣勢洶洶,曾經作為星巴克外送平臺的連咖啡另起爐灶發展得風生水起,還拿到了啟明創投的1.58億元融資;
神州租車的前COO錢治亞攜瑞幸咖啡入場,號稱要用“10億”教育中國咖啡市場;2018年1月1日,瑞幸咖啡啟動試營業,在此期間,累計完成約300萬單、銷售咖啡約500萬杯,服務用戶超過130萬。
11月之前,瑞幸布局的門店就達到了1400多家,并帶動了國內一批咖啡品牌的涌現。與此同時,國外很多品牌籌劃進軍中國,咖啡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翻騰。
麥咖啡、Costa也在對中國咖啡市場虎視眈眈,各種自動咖啡機更是層出不窮。能否成為下一個星巴克,它們都在等待時間檢驗。
12
星巴克進軍外賣
2018年,是星巴克經歷的不平靜的一年。
6月26日,在星巴克“服役”了近40年的創始人舒爾茨,辭去星巴克執行主席和董事會成員的職務;7月,星巴克交出9年來的最差“成績單”,在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額下降了2%。
瑞幸、連咖啡們用外賣窮追不舍,奈雪、喜茶們又搶走了一批顧客,星巴克需要作出一些改變。8月,星巴克終于牽手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進軍外賣。
但后來的口碑證明,此舉可以滿足一些用戶的期待,卻難以徹底解決星巴克轉身慢帶來的種種難題。
除了門店擴張,在其他領域,它可能更需要繼續發力。
營銷新標配
13
抖音營銷席卷餐飲業
2018年春節期間,抖音徹底火爆全國。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抖音增長了近3000萬DAU,最高日活達到了6646萬,呈現爆發式增長。
特別是海底撈“抖音吃法”走紅,讓這種病毒式、低成本的“抖音營銷”迅速在整個餐飲行業引爆,西貝、巴奴、coco等多個品牌紛紛做起了抖音營銷。在鄭州,一款名為“答案茶”的茶飲品牌也因為抖音火爆了起來。
經歷了微博、微信之后,抖音成為諸多餐飲企業的標配。年輕人在哪里,觸角就伸向哪里。所有的平臺都可以當做營銷工具,它有好有壞,所以更考驗餐飲人怎么去使用。
14
支付寶帶動“錦鯉”熱潮
10月,每個人的朋友圈里,都能看到“錦鯉”。
這個有支付寶發起的抽獎活動,以其超出想象力的獎品,引發了海量網友參與,并帶動了其他眾多行業的跟進,餐飲企業也表現積極。
營銷能力出眾的大龍燚,早早入局,聯合68家餐飲品牌推出了霸王餐;之后,全國各地的餐飲企業也加入到了這個隊伍,聲勢浩大的“免單團隊”有資格載入中國餐飲業的史冊。
這是一個典型的利用集體焦慮創造出營銷事件,幾億人都加入到了這場熱鬧中。人性洞察,是餐飲企業需要補的一堂大課。
新模式試驗
15
新零售如火如荼
餐飲和零售打通,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產業,可能會達到美團點評創始人王興所說的14萬億愿景。
一些先上車的品牌,已經嘗到了甜頭。比如船歌魚水餃,618期間零售產品全渠道銷售額是2017年同期銷售額的4倍,銷售額達1000萬;比如大龍燚火鍋,小火鍋銷售數量達到了10萬盒,是2017年同期的三倍……
比如,眉州東坡,將臘腸、東坡肘子、宮保雞丁等招牌菜通過零售手段出售,一年賺的利潤3個億;甚至,蘇寧、阿里,都開起了店中小店,借著零售的風開始轉型。
房租、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漲,開辟新的增收渠道,一方面是形勢所迫,另一方面預示著餐飲行業的更迭。
16
快餐現炒模式回歸
食材現選、廚師現做,以前不曾有過的明火和大廚,出現在了越來越多的快餐餐廳里。
不走尋常路的快餐企業越來越多,快餐品牌正在“變慢”:廚師回歸、現場炒制、環境加碼。
“小女當家”一開業,便以現炒模式引爆深圳深圳;快餐品牌義泰昌,自誕生便把“現炒”寫在了門頭上。
追求標準化10年之久,沒有廚師的72街將廚師重新請回了門店內。將標準化改為了適度標準化,明檔廚房現場炒制。
寧可犧牲一些效率性和便利性,也要追求顧客的體驗感,成為了快餐行業2018年的一大風向。
政策影響
17
社保入稅
7月20日,《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公布,從2019年1月1日起,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將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
這在餐飲業里,引發了巨大反響。除了“三高一低”,社保入稅又成了壓在餐飲老板身上的另一座大山。
盡管餐飲業公司化運作已經成為常態,但距離完全合規,還有一段距離。
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將更加艱難,兼并重組也將頻繁發生。通過整合做大來提高競爭力、降低人工成本會是另一個方向的選擇。
失敗鏡鑒
18
34個清華總裁班學員開垮餐廳
10月末,一家餐廳倒閉的消息在朋友圈里刷了屏:清華總裁班的34名學員,通過眾籌方式開了一家餐廳,結果因為經營不善而向法院申請破產。
根據公開報道的情況來看,這家餐廳犯了很多餐飲行業的低級錯誤。高學歷人才,低門檻行業,卻落得失敗局面,這一巨大反差引發諸多爭議。
餐飲行業雖然并不如表面那么簡單,但也并沒復雜到哪兒去,它所需要的無非是真正愿意付出實際行動的人,而不是兼職老板。
成功難以復制,失敗或可避免。這件事把餐飲行業中的戲劇性沖突放大,讓我們看到,拋開浮華,餐飲最重要的是回歸基本。
19
鮑師傅陷入羅生門
鮑師傅作為去年的網紅餐廳代表者,自去年12月接受了天圖資本的上億融資后,還未來得及大展一番拳腳,就被卷入了一場“網紅糕點品牌承認請人排隊”VS“請人排隊的是山寨店”的羅生門鬧劇。
這次事件給餐飲人上了一堂生動的品牌保護課,不過也暴露出一條以專以山寨網紅品牌來發家的商業模式。
餐飲行業經常是火起來一陣風,但很多從業者往往要等到火起來以后才想到注冊商標,卻發現為時已晚,商標不僅已經被他人注冊,甚至還借著自己的名氣開出了不少加盟店。
品牌啟動,商標先行,做餐飲的辛苦程度并不亞于打鐵,所以,先要自身硬。
20
泡面餐廳來去匆匆
餐飲業每年都會有這樣的品類,來去匆匆。
借助抖音,泡面餐廳著實火了一把。全國各地都在泡面,融資、代言的新聞也屢次見諸報端。味道見仁見智,但餐廳設計都很美。
僅僅半年時間過去,泡面餐廳的口碑似乎一落千丈,一方面遭到消費者的唾棄,另一方面,許多門店紛紛貼出“門店轉讓”通知,加盟商們怨聲連連。
這印證了餐飲業的真理:花俏可以為餐廳帶來關注,但最終都會回歸到價和值的本質上來。
看完這20個事件,
2018的餐飲脈絡你清晰了么?
2019年,你想開個什么店會賺錢么?
#今日話題#
2019年,
開什么店能賺錢?
餐謀長精彩案例
【 點擊關鍵詞查看原創案例 】
湘棲小館丨思美思味鮮果茶丨丸來玩趣
椰妹原生態椰子雞丨楚楚小財魚丨酸渡品牌升級
聾奶奶-無聲牛肉米粉丨街度-草原羊肉串
津是-凳粉丨恰圓滴恰扁滴丨懷湘樓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微信號: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我們不能保證每天堅持原創文章,因為一個團隊的知識和力量是有限的,無法滿足全國餐飲人的品牌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所以精心優選了全國優秀的營銷觀點及方法,希望這些是有價值的,能幫到大家,也期望我們能成為伙伴。 《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本文來源:餐飲老板內參(ID:cylbnc)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一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她靠一道菜4個月就賺到100萬,并打造出年銷26億餐飲帝國!
失敗率高達90%,做好餐飲,最少需要十年!
每年關幾十萬家店,80%的餐飲老板不會成本核算!不信你進來看…
只有9個座位,每天只賣150碗拉面,卻是全球唯一的米其林星級拉面店!
鄧超開的餐飲店?一年時間靠什么從虧損100萬到營收3個億!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