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業,羊毛如何出在豬身上?

    某天半夜,重慶某摳腳大漢發來這個內容,老光頭瞬間秒回:

    被這么一折騰,加上被王東岳老師敲開了腦洞,大事不好,基本又是一個失眠夜。

    畢竟咱不是玩辯論賽。

    僅憑一句“星巴克麥當勞為什么沒有這么干”的反問,是不夠嚴謹的。

    文章的論點,需要論據來支撐。

    而實際思考的過程,是從各個論據里整理出背后的論點。

    | 餐飲+X |

    餐飲品牌的羊毛出在豬身上,可以簡單表述為“餐飲+X”。

    先來看個示意圖

    “餐飲+X”大致長得這個樣

    不管X是餐飲或者其他啥,咱先從“餐飲+X”的幾種盈利狀態來看看。

    狀態1:餐飲虧損、X虧損

    狀態2:餐飲盈利、X虧損

    狀態3:餐飲虧損、X盈利

    狀態4:餐飲盈利、X盈利

    對狀態1來說,沒有任何價值,不討論了;

    對狀態2來說,不就是一家老老實實賣產品的餐廳么,也不屬于今天討論的范疇。

    咱今天聊的“餐飲+X”,主要是:

    狀態3:餐飲虧損、X盈利

    狀態4:餐飲盈利、X盈利

    先看狀態3

    餐飲是虧損、用X來盈利。

    這個和摳腳大漢說的是餐飲是打平、用X來盈利,兩者有啥區別?

    1、 如果餐飲虧損、X來盈利成立,餐飲打平、X來盈利也就成立;

    2、 利潤=收入-支出,餐飲業的最大三塊成本食材、房租、人工,都是不可逆地進入上升通道,而收入卻因行業屬性有淡旺季、競爭環境等綜合因素無法穩定,收入不穩定,打平的預判不成立。

    所以,我們重點先來解剖下這個餐飲虧損、用X來盈利。

    創過業的都知道,在經營過程中,現金流是第一位的。

    現金流就是血液,造血機能一旦出了問題,需要外部供血。

    在虧損狀態下,99%會影響到理性的經營決策,因為人性是有弱點的。

    有一條途徑,似乎可以解決餐飲虧損、用X來盈利:

    1、 逆向思維,跳過餐飲,直接測試X的盈利模型;

    2、 在X盈利模型成立的前提下,反向做與X的客群高度重合的餐飲;

    3、 X的盈利能夠給餐飲的虧損供血。

    這個時候,其實模式已經變成X盈利,餐飲虧損。

    就好比最前面的狀態2,只需要X,餐飲沒有存在的必要。

    餐飲看上去能夠成為X的入口,但一定不是X的最大入口。

    X無論是什么,一定有更為匹配的更高效入口。

    這條路徑,也不成立。

    狀態3講完,最后剩下狀態4。

    狀態4,也可以再細分為兩種:

    分別是:

    4-1,餐飲賺的銀子要多于X賺的銀子

    4-2,X賺的銀子要多于餐飲賺的銀子

    4-1的狀態其實很常見,是把閑置的邊際成本高效變現的方式,比如外賣就算是一種,另外烘焙模式賣原料、火鍋店賣底料、大餐飲中秋賣月餅…

    因為餐飲主業更盈利,凡是會影響到主業盈利性,就是X模式的天花板。

    4-2,X的流量來自于餐飲,如果X的盈利性超過餐飲,一定是X的附加值更高。

    比如:某家素食店,靠銷售素食餐飲盈利,X是幫助健身房賣年卡。

    素食銷售每月盈利1萬,健身房年卡年費2000,每個月能賣20張,提成50%,盈利2w。

    這個模式的關鍵點有2個:

    1、素食品牌與健身房客群重疊度高;

    2、素食品牌對健身房而言,具備入口屬性。

    所有的商業模式,不僅在邏輯上要能夠推演,還需要考量其可持續性。

    一旦這種模型成立,99%的素食老板,會自個兒去整個健身房,或者健身房老板不甘心,自個兒去整了個速食店給自己引流。

    也許,最平衡的方式,是素食品牌和健身房相互持股,是避免相互撈過界干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又能夠平衡雙贏的方法。

    忽然發現,這種的"X"更盈利的極致案例,是老干媽:

    本來是餐廳的配料,一旦業務起來,只需要專注做老干媽足矣。

    | 社群 |

    每個餐飲品牌,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屬性。

    這些年,行業品類進一步分化。

    品類,又有不同維度的切分法。

    目前餐飲業品類分化絕大多數基于產品品類分化如火鍋中細分出毛肚火鍋、鵝腸火鍋、潮汕火鍋…而不是社群分化如聚會餐廳、情侶餐廳、學生餐廳、老年餐廳、婚慶餐廳…

    細分人群的閉環交易,轉化率更高,更有價值。

    餐飲品牌可以作為社群的引流,但社群不能僅限于以餐飲為入口。

    這里的模式設計上的解決方案,就是先將餐飲品牌以社群屬性來定位。

    餐飲品牌的社群化,除了上面那家深圳的色拉和伏牛堂,好像有一個物種:主題餐廳。

    餐飲君的英語不談了…苦哈哈地尋找主題餐廳的成功案例,搜到了倒閉的姚餐廳,還發現一個類主題餐廳的成功案例:貓頭鷹餐廳。

    關于貓頭鷹餐廳,不著重講了,找度娘了解下就行了。

    未滿18歲的小盆友就不要不要了。

    主題餐廳,本質是餐廳,特色是主題。

    主題越有力,越弱化餐廳屬性。

    這也是主題餐廳很容易因主題而火,卻難持續把握平衡點,倒閉多多的原因。

    還記得曾經風靡一時的女仆咖啡、護士餐廳、馬桶餐廳…么?

    絕大多數都已經嗝兒屁了…

    剩下的不是因為盈利,只是還有銀子沒燒完。

    貓頭鷹餐廳能夠生存并發展的唯一理由,是基因,本就是社群餐廳。

    因為社群餐廳里,除了銷售餐廳的產品,還有其他的衍生品…

    | 社群+X |

    我們在4-2的栗子里看到,如果要玩復合經營,需要兩個條件同時成立:

    1、餐飲品牌與X的客群重疊度高;

    2、餐飲品牌對于X而言,具備入口屬性。

    [插播]-非廣告(已經隱去品牌名稱)

    深圳的這個新創沙拉品牌,拿了IDG的天使輪,剛融了A輪。

    融資邏輯,來自于未來會是健身類、如健身卡業務的入口。

    買健身卡的人有多少來自于沙拉品牌?

    這就是一個很有想象力的模式。

    另一個90后張天一的伏牛堂,拿了真格基金天使輪后拿了A輪。

    投資邏輯,也是在于社群經濟。

    張天一說,我一個90后,剛開始干餐飲。在直道上不可能超過前輩,需要自己開出一個彎道來超車。

    這個彎道,就是社群經濟。

    但是,社群經濟,包含羅胖的羅輯思維,仍然在初始階段。

    羅胖嘗試在公眾號里賣過N種東西,最終最適合的產品,還是貼合社群屬性的知識類書籍。

    社群經濟,還得再觀察觀察。

    但有一點,操盤手,必須是個中高手。

    必須是:天、生、社、群、狂。

    “社群+X”,可以從餐飲切入,需要最快速度地從“餐飲+X”,進化為“餐飲社群+X”,并逐漸弱化會制約發展的餐飲屬性,最終成為“社群+X”。

    社群后加上的“X”,應當是不僅限于"X“、且與社群高匹配度的”X集合“。

    目前已知可行的"X"更偏向于餐飲食品類延伸屬性,其他的尚無成功案例。

    但,并不代表不可能。

    鐵血網,從一個軍用品社群,已經進化為目前國內最大的軍品電商。

    Uber、Airbnb,也可以看成是社群經濟。

    也許社群經濟,才是共享經濟的入口。

    我們需要更多次的試錯過程,來找到對的那條路。

    | 結論 |

    ”餐飲+X“的模式成立與否,取決于:

    1、餐飲需要先社群化

    2、餐飲的客群與X的客群高度重疊,且具備入口屬性

    社群決定客群質量,入口決定餐飲價值。

    社群、客群、入口,缺一不可。

    也就是打開標題:”餐飲業,羊毛如何出在豬身上“這把鎖的鑰匙。

    寫道這里,瞬間明白星巴克到底是在干什么了!

    別攔著我,俺要飛奔而去買星巴克的股票!

    餐飲君雖然年過40,因為光頭加上胡子拉碴還經常被認作64歲,雖然在業內混過20多年有一點點經驗,并不代表我的觀點一定是正確的。

    對于未知,我們的所知太過渺小。

    王東岳老師說的好:

    所有的已知都只是階段性的假說,是隨時會被下一階段顛覆的臨時性的自洽系統。

    本篇內容為個人思維整理,得出的結論在當前階段似乎成立,但不排除在未來的某天被另外一種更廣闊的邏輯所替代。

    不管多少年,不管未來的顛覆性思維是什么。

    有一點我始終堅信:所有商業模式必須敬畏并遵循商業的基本邏輯。

    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希望能夠在評論區點評,歡迎交流,不勝感激。

    估計這篇看完需要想一會

    來一首渾厚超贊的男中音

    逝去的愛 李安 – 中國好聲音第四季 第1期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天財商龍智慧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3797.html

    (0)
    上一篇 2016年4月12日 14:13
    下一篇 2016年4月12日 17:4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